跳转到内容

鹽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台南賴哥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31日 (四) 09:09 →‎公車、客運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鹽行是一個位於臺南市永康區北部的聚落,因過去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售而得名[1][2]。目前鹽行因為位於台南市區,且有永康交流道、台南應用科大、南科人潮大量注入,因此成為目前台南市的重點發展區域。舊的鹽行聚落位在洲仔尾北邊,隨著洲北場、洲南場遷到他處,以及後來遭逢洪水與地震等天災,導致居民四散[1][2][3]。後來在三村國小西南邊的台1線(中山路)兩側建立現在的鹽行聚落[1][2][3]。當地有兩間重要廟宇,分別是鹽行天后宮鹽行禹帝宮[2]

二次大戰後,永康鄉將鹽行、洲仔尾、六甲頂設為「鹽行村」,直到1982年再將台1線以北地區設為「鹽洲村」,慈靈廟西邊設甲頂村[1]。1993年永康鄉升格為永康市,鹽行村也改成鹽行里[1]

民國107年,有鑑於當地人口快速增長,遂再將鹽行里一分為二,新增鹽興里,並將省道以西劃分進鹽興里當中。

位於鹽行的南應大商圈

沿革

鹽行聚落原本在洲仔尾的北邊,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1][2][3]。鹽行一地在明鄭時期屬於天興縣(州)武定里,清初為臺灣府臺灣縣武定里,清末則屬臺南府安平縣內武定里[1]。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以批售鹽,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1][2][3]。但是隨著洲南場[註 1]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毀於大水,遷到他處,鹽行舊聚落開始沒落[1][2][3]。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年)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道光元年(1821年)[註 2]、道光三年(1823年)又受到大水破壞[1][2][3]。在接二連三受到重創後,鹽行舊聚落在清末已接近廢庄[1][2]

日治時期,鹽行一地先是歸臺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管轄,之後陸續歸臺南縣灣裡辨務署、臺南廳大目降支廳管轄,最後行政區劃改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鹽行大字[1]。二次大戰後,行政區劃改為臺南縣永康鄉鹽行村[1]。民國卅五年(1946年)新化大地震重創鹽行,之後居民於省道台1線(中山路)與南142線(仁愛街)匯合處的西邊與西南邊重新建立聚落,也就是現在的鹽行聚落[1][2][3]

交通

公車、客運

路線 經營業者 起站 迄站 延駛 計費方式
5 府城客運 桂田酒店 市立醫院 大甲里 一段票
20 府城客運 南紡購物中心 海東國小 部分班次繞駛網寮里
二段票,分段點:塭南里
緩衝區:安南醫院-嘉綠寶社區
21 府城客運 台南火車站 永康休閒育樂中心 一段票
橘12 興南客運 麻豆轉運站 臺南轉運站 里程計費
  • 國道客運
路線 經營業者 起站 經由 迄站 備註
1611 統聯客運 臺南 新營、中港轉運站、南崁、三重或重慶北路 臺北轉運站
1612 統聯客運 臺南 新營、中港轉運站、三峽、新店、景美 臺北市府轉運站
1625 統聯客運 臺南 麻豆、新營、朝馬 臺中
1837 國光客運 臺南 朝馬、林口 臺北
1871 國光客運 臺南 台灣大道 臺中
7500 和欣客運 臺南 麻豆、新營、朝馬、新竹、桃園 臺北
7501 和欣客運 臺南 新營 嘉義
7505 和欣客運 臺南 麻豆、新營、中壢 板橋

周邊

相關條目

註釋

  1. ^ 雍正四年(1726年)以鹽水溪為界,將洲仔尾鹽場分成洲北場與洲南場[1]
  2. ^ 即所謂的「洲仔尾暴」[1][2][3]

參考來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頁483、504─506. ISBN 957-01-2593-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李麗菁. 《臺1線的鄉愁:從上茄苳到二層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279─282. ISBN 978-986-04-3024-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僊錦、洪郁程、洪傳凱、周茂欽、簡辰全、許耿肇、林佳蕙. 《大臺南的河川》.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03: 頁192、193. ISBN 978-986-03-5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