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汐止神社

坐标25°04′06″N 121°39′32″E / 25.06847°N 121.65895°E / 25.06847; 121.6589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Fcuk1203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6日 (二) 07:58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台灣已不存在的宗教場所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汐止神社
 Shiodome Jinjya
汐止神社鳥居及社殿
基本信息
位置汐止忠順廟東南側
宗教神道
主祭神天照大神
大己貴命
倉稻魂命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例祭6月10日
社格無格社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神明造
建立时间昭和12年12月5日(1937年)
拆毁时间民國35年(1946年)
地圖
地图
忠順廟碑沿用原本是汐止神社社號標的石碑,因此依稀可見原本"汐止神社"的字樣。

汐止神社台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汐止街神社,建於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附近原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御遺跡地。神社現址為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汐止忠順廟

歷史

汐止神社興建於昭和12年12月5日(1937年),社格為無格社,祭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大己貴命倉稻魂命。神社位於為紀念明治28年(1895年)6月10日乙未之役時,能久親王於台北府水返腳(汐止)駐紮之御舍營所東側。

北白川宮御遺跡地

明治28年5月31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任台灣征討近衛師團師團長,乃進攻台灣之日軍統帥,於澳底登陸,同年6月3日攻下基隆,6月10日自基隆出發到達台北府水返腳(今汐止),駐紮在汐止蘇樹森宅中。蘇樹森獻上降書:[1]

明治28年10月28日,能久親王於台南病歿,死後被神格化為護國神[2]。其後,臺灣總督府將北白川宮之多處行經之地都列為御遺跡地、御駐營址等。其中,其於1895年6月10日於汐止住宿過的蘇宅被指定為水返腳御遺跡保存,被稱為能久宮。 昭和5年(1930年)3月10日,七星郡役所汐止街街長李朝芳[3],自蘇樹森手中購入蘇宅與土地,作為水返腳御舍營所,以能久親王駐紮的6月10日為紀念日,每年舉行祭典[4]

神社設立

昭和9年(1934年)5月,組織了汐止神社建立之奉贊會。並在1935年趁修繕御舍營所時,計畫在其相鄰土地設立汐止神社,並收購約45,000坪之土地。汐止神社於昭和12年(1937年)6月10日舉行地鎮祭動工,並於同年12月15日舉行鎮座祭落成啟用,訂定6月10日為例祭日[4]

現況

1946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的神社幾乎被拆除或改建。而汐止神社於1946年被改建成汐忠順廟,祭祀唐代的雙忠大將軍與儒釋道三教神明[4]。但除神社正殿被拆除外,鳥居、石燈籠與狛犬(石獅)被保留成為寺廟的附屬建物。1974年2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蔣中正政府反日情緒高漲,規定地方政府拆除神社遺跡,原神社的石燈籠部分遷至汐止拱北殿[5]近期新增設數十座日式石燈籠,當夜晚石燈點亮時,景色優美。而目前鳥居前四座石燈狀柱子,其實是神橋的四支柱子。2005年5月,因道路拓寬,神橋與神社社務所遭到拆除。

社掌

汐止神社社掌為高橋正邦,其自昭和十三年(1938年)任社掌至昭和20年終戰為止。

規模

神社配置包含神橋一座、靖國鳥居兩基、狛犬一對、手水舍、社務所[6]石燈籠數十對,本殿與拜殿。[7] 鳥居(指現存的第一鳥居)乃混凝土造,原為白灰色,現在的橘紅色是近年修復時所為,與原貌相去甚遠矣。[8]

圖片集

參考文獻

書目
引用

關連項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