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锦芳 (军事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张锦芳 (军事家)当前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2年6月25日 (六) 22:47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8)。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张锦芳

张锦芳(1854年—1921年)字荔园广东高州城东郊下苍地村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1]

生平

[编辑]

张锦芳年轻时,逢法国入侵安南,受“刘义打番鬼”事迹鼓舞,决定弃武从文,获父亲赞成。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秋,他赴广西龙州,在边防军任营书。后辞职,以商人身份自中国东兴县经安南的芒街深入安南腹地考察。光绪七年(1881年),广西提督黄桂兰知其熟悉安南地理,便招其至麾下,派其守卫兴安、水东等地。翌年,法国军队进功南定,张锦芳先发制人,率部离开防区出击,但战败。上级未加责备,派其赴狗头山、海圻等地招兵,编成应字营、良字营、岳字营、润字营这4个营,任命他为岳字营帮带兼营务处文案,驻安南北宁,相机帮助黑旗军[1]

光绪九年八月(1883年),法军攻占安南顺化,迫使安南签订了《顺化条约》。同年十二月中旬,法军进攻驻安南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山西、北宁相继被法军占领。张锦芳率岳字营在大部队撤退时殿后,退驻谅山公馆圩,在清花江观音桥设伏,“毙敌无数,江水为之不流”,从而击退了法军。光绪十年五月(1884年),他参加谅山保卫战,击退了进攻的法军。[1]

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法军攻占谅山,此后又进攻中国边境的镇南关,提督杨玉科阵亡。清廷起用冯子材为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率王孝棋王德榜苏元春等部在镇南关内关前隘建筑长墙,将东、西岭防御阵地连成一体。张锦芳的岳字营被改成巡勇小队,隶属苏元春部。自该年二月初七起,清军与法军在镇南关作战。到二月初九,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此后,清军乘胜追击,攻克文渊谅山,将法军驱逐到船头、郎甲地区。同时,黑旗军滇军在西部战场也不断取得胜利。法军则全线崩溃,法军统帅尼格里受重伤。清政府却停战撤兵,同法国议和。张锦芳对此十分不满,写下诗句“回头莫问和戎事,孤愤南来记甲申”。[1]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将安南割让给法国。张锦芳任五军参赞,留在安南召集旧部,以武崖知里地区为根据地,开展了七年抗法斗争。在中法双方勘定中国同越南边界的过程中,张锦芳暗中帮助中方划界副使王之春解决困难,为边界的划定作出了贡献。[1]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锦芳归国,历任广西迁江县知县、候补通判、宁明州知州等职务。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8年(1919年)5月,历任广东赤溪县知事,东莞县知事,高雷道尹兼警卫军第一、二、三营统领,粤海道尹兼新编陆军游击司令等职。民国8年(1919年)6月至民国9年(1920年)4月,代理广东省省长。此后他告老辞职,定居香港[1]

民国10年(1921年),张锦芳病逝。 [1]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