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组织
外观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3年12月26日) |
米粒組織(granulation)是太陽光球面的顆粒狀的斑駁外觀。是由太陽的對流層浮升至光球表面的電漿 熱柱(貝納德穴流)造成的現象。因為看似許多米粒(granule)遍布在 太陽表面而得名。
米粒的上升部分位於電漿較熱的中心,米粒的外緣是較冷的電漿下沉,所以顯得較暗。所謂的較冷和較暗是與更熱和更亮的電漿嚴格比較的相對結果。因為亮度與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所以極小的熱量損失也會造成明顯的光度對比;這些較冷和較暗的電漿依然比一般的熱源更熱,也明亮得多。除了可見的外觀,對流運動和都卜勒頻移的測量也提供個別米粒對流性質的證據。
一顆典型的米粒直徑大約在1,500公里[1],在消失前會存在8至20分鐘[2]。在任何時間,太陽的表面都有大約400萬顆米粒。在光球層內的下方是一層直徑達到30,000公里,壽命可長達24小時的超米粒組織。
參考資料
[编辑]- ^ Zirker, J. B. Sunquak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 ^ Bahng, J.; Schwarzschild, M. Lifetime of Solar Granul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1-09, 134: 312 [2022-04-12]. Bibcode:1961ApJ...134..312B. ISSN 0004-637X. doi:10.1086/1471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