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俠
潘小俠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54年10月 中華民國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今臺北市士林區) |
逝世 | 2023年7月31日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68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母校 | 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
职业 | 攝影記者、人物攝影師 |
潘小俠(1954年10月—2023年7月31日),本名潘文鉅,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凱達格蘭族人、攝影記者、人物攝影師,多年來拍攝蘭嶼達悟族、台灣美術家與作家、高砂義勇隊、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等人身影。
生平
[编辑]年少
[编辑]潘小俠祖先為凱達格蘭族[1]唭哩岸社[2]人,生於1954年10月[2],出生地為士林[3],本名「潘文鉅」[3][4][5]。
潘小俠學歷為復興商工美工科[6],畢業後自行開設廣告公司[3],從事房地產廣告[7]。在樣貌上,他喜歡蓄髭鬍、亂髮,打扮邋遢[1]。1980年,他因讀了劉其偉書《台灣土著文化與藝術》,便開始去蘭嶼造訪、拍照達悟族[1]。之後長年以來,潘小俠會短則三天、長則達一周往返蘭嶼作攝影[8]。
擔任攝影記者
[编辑]在攝影上,潘小俠慣用黑白底片作攝影,並自己沖洗,再掃描印出[9]。1987年,他受生計所困,又想維持攝影的興趣,到准許攝影記者發表個人創作的《自立晚報》作攝影記者[3]。1987年左右,臺灣社會與政治正逢劇烈變動,潘小俠就以街頭攝影紀錄了當時的社會運動史,如拍攝到鄭南榕、詹益樺、李鎮源等人的社會活動[4]。在工作時,潘小俠因採訪過白色恐怖受難者柏楊、葉石濤、柯旗化等人,進而讓他開始拍攝這些白色恐怖受難者,以二十四年時間拍攝了九十九位[3]。
下班時,潘小俠喜歡去復興美工學弟林鉅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開設名為「攤」的居酒屋,與同行葉清芳、侯聰慧等喝酒,並接觸了很多作家與藝術家[4]。在潘小俠讀了謝里法的《台灣美術運動史》後,便以十八年歲月拍攝了一百七十八位臺灣美術家,其中讓他最深刻的只有賣出一幅畫的薛萬棟,而惋惜的是遭隱居的蕭如松拒絕拍攝[10]。
潘小俠受小時候見到大稻埕城隍廟夜巡的啟發,常在晚上去萬華等地拍攝當地攤商、街友、庶民、茶室,紀錄社會底層的角落[3]。1990年5月1日,潘小俠將這些攝影作品以「醉巡」之名,與葉清芳、侯聰慧、劉振祥的作品在台中市金山路29號金石藝廊展出十三天[11]。一次潘小俠經過淡水鎮的夜梅花茶室時,聽到裡面傳出淒涼的音樂,便因此而認識了在裡面表演的王英坦,進以替他取名「金門王」作出道[12]。
成為自由工作者
[编辑]隨著《自立晚報》經營權被政黨、財團介入,潘小俠離開報社[3]。1996年,楊蕙如策畫潘小俠作品到紐約參展[13]。
1997年初,潘小俠成立「小俠文化影像工作室」作開班授課,並安排學員拍攝達悟族、排灣族、阿美族[14]。但他酗酒而債台高築[7],因經濟問題還典當過相機[1]。就在他幾乎斷炊之際,金門王、李炳輝透過魔岩唱片發行《流浪到淡水》唱片專輯,創造銷售佳績[7]。1997年7月,《流浪到淡水》專輯就賣出近三十萬張[15]。身為金門王經紀人的潘小俠,也就有錢繼續投入蘭嶼的攝影工作[7]。
1997年4月,潘小俠進入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擔任攝影師[1]。該年6月21日到7月9日,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在台北攝影藝廊,小俠首次展覽他多年拍攝的原住民照片,並開幕當天邀金門王、李炳輝演唱[1]。
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期間,潘小俠為館方負責拍攝「台灣人的戰爭展」,而至原住民地區拍攝拍攝高砂義勇隊[16]。在花蓮縣新城鄉,他見到多位殘肢斷手、年老的高砂義勇隊,認為光是拍照依然不足,因此從臺北二二八紀念館離職後,著手拍攝紀錄片[3]。1999年起,潘小俠開始走訪達各原住民族的高砂義勇隊成員,記錄口述歷史方式,直到至2002年完成紀錄片《不知為誰而戰- 高砂義勇隊》[17]。該年,金門王病逝,潘小俠退出歌手經紀人工作[7]。
2004年3月24日,潘小俠收錄一百七十八位台灣美術家身影的《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舉行新書發表會[18]。
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潘小俠在屏東縣旅遊館展出「白色烙印1949─2009─潘小俠」攝影展,展出一百零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影像[19]。同年,潘小俠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託,拍攝《見證228》影像書 [3]。他陸續拍攝二二八事件五十六名受難者,2011年2月19日至3月20日在屏東公園及旅遊文學館舉行及遺族的影像[20]。
2017年11月15日,台北國賓飯店,潘小俠獲第40屆吳三連獎藝術獎,以表揚他記錄台灣社會運動的貢獻[5]。
2020年7月19日,台中市中央書局,潘小俠以歷年國家文藝獎文學獎、吳三連獎得主作家為主要參考名單拍攝的《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舉行舉辦新書發表會時,吳晟、吳音寧、鍾逸人、蔡其昌、路寒袖等人出席[9]。
2022年9月,潘小俠因罹患食道癌而在台大醫院長期住院,期間由前衛出版社等籌措醫藥費,但依然於2023年7月31日凌晨3點2分去世[4]。8月13日,告別禮拜,中華民國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代表出席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潘小俠之子潘采辰及潘采星代表受贈[6]。
攝影專書
[编辑]- 潘小俠、林瑋.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藝術家出版社. 2017 [2024-02-26]. ISBN 97898628219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 潘小俠.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讀冊文化. 2020 [2024-02-26]. ISBN 97898693774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 潘小俠.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前衛出版社. 2022 [2024-02-26]. ISBN 9786267076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邱婷. 潘小俠部落首展 攝影十八年 從三四百支底片中整理出卅二幀作品將巡迴文化中心. 民生報. 1997-06-20 (中文(臺灣)).
- ^ 2.0 2.1 謝文華. 【藝術文化】《60歲生日禮物》潘小俠部落相遇30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畫展. 自由時報. 2013-10-28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鍾宜杰. 吳三連獎得獎人系列 用鏡頭記錄台灣土地文化─不退休的潘小俠. 民報. 2017-11-15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4.3 朱蒲青. 燒酒喝一杯!邱萬興:這是我們想念潘小俠最好的方式. 新頭殼電子報. 2023-07-31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
- ^ 5.0 5.1 楊明怡. 【藝術文化】第40屆吳三連獎得主公布 林亨泰、夏曼‧藍波安、梅丁衍、潘小俠獲獎. 自由時報. 2017-10-31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
- ^ 6.0 6.1 凌美雪. 告別潘小俠 文化部頒旌揚狀. 自由時報. 2023-08-13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
- ^ 7.0 7.1 7.2 7.3 7.4 邱麗文. 潘小俠 為台灣美術家造像. 人間福報. 2005-10-21 [2024-02-26] (中文(臺灣)).
- ^ 江美萱. 潘小俠 影像紀錄蘭嶼. 中國時報. 2006-07-14 (中文(臺灣)).
- ^ 9.0 9.1 何宗翰. 潘小俠替台灣作家造像 吳晟父女罕見同台. 自由時報. 2020-07-19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
- ^ 喻文玟. 美術家身影 潘小俠入鏡. 聯合報. 2005-09-03 (中文(臺灣)).
- ^ 賴素鈴. 攝影新銳 人間異象 4人遊戲展現真章. 民生報. 1995-01-05 (中文(臺灣)).
- ^ 蕭菊貞. 流浪到淡水. 中國時報. 1997-06-03 (中文(臺灣)).
- ^ 李維菁. 楊蕙如過世 理想沒停擺台灣藝術家作品六月紐約展出. 中國時報. 1997-05-14 (中文(臺灣)).
- ^ 陳文芬. 潘小俠蘭嶼教攝影吸引大票女生「跟班」. 中國時報. 1996-07-19 (中文(臺灣)).
- ^ 劉衛莉. 金門王﹑李炳輝 風光辦桌 專輯發燒賣 「魔岩」贈好禮. 聯合報. 1997-07-12 (中文(臺灣)).
- ^ 曾麗容. 「魔鬼軍」的戰後創痕 原住民在「台灣人戰爭展」中的倖活影像. 中國時報. 1997-09-24 (中文(臺灣)).
- ^ 趙容萱. 高砂義勇隊滄桑史 兩人做紀錄 程登山將口述歷史集結成冊 潘小俠執導紀錄片見證歷史. 聯合報. 2002-01-22 (中文(臺灣)).
- ^ 陳盈珊. 潘小俠追尋 台灣美術家百年身影. 中國時報. 2005-03-25 (中文(臺灣)).
- ^ 陳崑福. 潘小俠攝影展 見證政治受難史. 聯合報. 2010-02-28 (中文(臺灣)).
- ^ 李義、吳江泉. 二二八特展 受難者「畫」歷史. 中國時報. 2011-02-20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