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洛德·勒卢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洛德·勒卢什
2016年
导演
出生
Claude Barruck Joseph Lelouch

(1937-10-30) 1937年10月30日87岁)
职业导演编剧监制剪辑作家
配偶Christine (1970-)
Evelyne Bouix (1980-1985)
玛莉·苏菲(Marie Sophie) (1986-1992)
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 (1993-2009)
儿女7
活跃年代1960年代-现在
签名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66年《男欢女爱
其他奖项
金棕榈奖
1966年 《男欢女爱

克洛德·勒卢什Claude Lelouch)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制作人编剧作家,经常以大量的即兴对话来制作电影。

生平

[编辑]

早期

[编辑]

克洛德·勒卢什出生在法国巴黎第九区,双亲是西蒙与夏洛特[1]。他的父亲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犹太人家庭,克洛德·勒卢什的母亲之后也皈依犹太教[2][3]。高中会考失利后,父亲给一台相机让他重新开始。克洛德·勒卢什开始报告文学职业生涯,作品是拍摄苏联人的日常生活,克洛德·勒卢什开始个人的旅程,使用外套隐藏摄影镜头。他也喜欢拍摄体育赛事,包含勒芒24小时耐力赛环法自行车赛

导演

[编辑]

克洛德·勒卢什推出第一部剧情长片《Le Propre de l'homme》时,曾遭到《电影手册杂志揶揄:“好好记住克洛德·勒卢什这个名字,因为你不会再听到他”。但在1966年《男欢女爱》让勒卢什声名大噪后,反而大获当初挖苦他的《电影手册》所青睐。相传《男欢女爱》是勒卢什有一天早上在多维尔沙滩时,注意到一名年轻女子和她的孩子在沙滩上的景象。勒卢什试图拼凑出有关她的故事,从该情境中催生出此片。克洛德·勒卢什使用职业生涯所有的技术拍摄《男欢女爱》,两位主角安诺·艾梅尚·路易·罕提酿也因此成名。

勒卢什以《男欢女爱》赢得196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4],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5],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1967年,他的电影《爱情生活》(Vivre pour vivre)由安妮·姬拉铎甘蒂丝·柏根尤·蒙顿主演,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也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6]

1971年,勒卢什获得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外国导演。

1981年,勒卢什执导《战火浮生录》(Les Uns et les Autres),由罗伯特·侯赛因芬妮·亚当洁拉汀·卓别林(Geraldine Chaplin)、詹姆士·肯恩等人主演。《战火浮生录》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被广泛认为是他的经典杰作之一。

他与作曲家法兰西斯·雷(Francis Lai)合作过不下28次。法兰西斯·雷为《男欢女爱》所创作出的主题配乐《chabadabada》亦相当成功,成为影史配乐的经典曲目之一。

1993年,他担任第18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7]

1996年,克洛德·勒卢什以《男女使用手册》(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入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并获得小金狮奖。克洛德·勒卢什以《悲惨世界》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安妮·姬拉铎也获得凯萨奖最佳女配角奖[8]。《偶然与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于威尼斯加拿大等地拍摄完成,由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Alessandra Martines)主演,并获得许多正面评价。

私生活

[编辑]

克洛德·勒卢什曾有过多次婚姻,也是7个孩子的父亲:西蒙(生于1969年5月20日)、莎拉(生于1976年6月7日)、莎乐美(生于1983年6月25日)、Sabaya(生于1987年8月26日)、Sachka(生于1989年9月13日)、沙雅(生于1992年)与斯特拉。最近,他与妻子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Alessandra Martines)分居,她是小女儿斯特拉的母亲[9][10][11]

政治

[编辑]

2012年,他支持法国总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12]

电影

[编辑]
  • 《骗子》(Une Fille et des Fusils)
  • 《男欢女爱》(A Man and a Woman)
  • 《法国十三天》(13 jours en France)
  • 《爱情生活》[13](Vivre pour vivre)
  • 《钱钱钱》(Smic, Smac, Smoc )
  • 《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
  • 《你是我最爱》(And Now My Love)
  • 《猫与鼠》(Le Chat et la souris)
  • 《两人冒险》(An Adventure for Two)
  • 《新男欢女爱》(Un Homme et Une Femme)
  •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 《男女使用手册》(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
  • 《偶然与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
  • 《战栗小说的秘密》(Crossed Tracks)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laude Lelouch Biography (1937-). Filmreference.com. 1937-10-30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1). 
  2. ^ Joseph Tolédano, Les Juifs maghrébins, Brepols, 1989, p.287
  3. ^ Claude Lelouch: Life as a movie - Israel Culture, Ynetnews. Ynetnews.com. 1995-06-20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1). 
  4. ^ Festival de Cannes: A Man and a Woman. festival-cannes.com. [200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7). 
  5. ^ The 39th Academy Awards (1967)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6. ^ The 40th Academy Awards (196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7. ^ 18th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3). MIFF. [2013-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3). 
  8.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Les Misérables》的资料(英文)
  9. ^ Tant qu'il y aura des zoom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bération, 1998-11-13
  10. ^ Salomé Lelouch, directrice de théât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tudiant.fr
  11. ^ Claude Lelou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ie sur canalplus.fr
  12. ^ Nicolas Sarkozy et François Hollande se confrontent en meeting à Paris.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7). 
  13. ^ 台湾在院线上映后,于电视播出时曾另取片名为《春蚕到死丝方尽》。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