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殷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殷琰(415年—473年),敬珉陈郡长平人。南朝宋官员,殷羡曾孙殷孝祖的族子。

生平

[编辑]

殷琰年轻时就得宋文帝赏识,其待遇与文帝很欣赏的王景文相同。殷琰初任江夏王刘义恭的征北行参军,后来历任始兴王刘濬的后军主簿鄱阳太守晋熙太守、豫州治中从事史庐陵内史等职。孝建元年(454年),江州刺史臧质等人起兵反对宋孝武帝,殷琰逃离庐陵郡逃到北皖。同年臧质等人被消灭,殷琰得罪被囚于尚方,但不久就获赦免,并获除海陵王国的郎中令,但他没有接受。大明四年(460年),年仅五岁的刘子顼担任冠军将军、吴兴太守,殷琰就获授为其录事参军,行郡事[1]。后殷琰历迁豫州别驾太宰户曹丹阳丞尚书左丞少府、寻阳王刘子房的冠军司马兼行南豫州事、右军司马兼行南豫州事及巴陵王刘休若的左军司马。

永光元年(465年),宋前废帝以殷琰为黄门侍郎,后又调其为山阳王刘休祐的右军长史,加南梁郡太守。不久休祐被召入朝,殷琰仍留豫州,行府州事。同年年末,宋明帝因政变而即位,调休祐为荆州刺史,本来就打算改以张岱任豫州刺史;但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拒绝承认明帝帝位,反于翌年(466年)自立,明帝于是直接任命殷琰为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不过,殷琰司马刘顺却劝殷琰支持刘子勋,殷琰顾及他在建康的家眷,心意是倾向明帝,但当地人如前右军将军杜叔宝、前陈南顿二郡太守皇甫道烈、前马头太守皇甫景度、前汝南颍川二郡太守庞天生及前睢阳令夏侯季子等人都主张殷琰支持子勋,殷琰手中既无部曲,当地亦缺乏势力,故只得听从他们。明帝及休祐知豫州有变后分别派了柳伦郑瑗劝说殷琰,但二人到后即加入杜叔宝一方,众人都以叔宝为领袖,内外军事都由他掌管。

明帝知殷琰是为人所逼,故亦未有加害其于建康的家人,而刘子勋则任命殷琰为辅国将军、梁郡太守,加豫州刺史,假节督南豫数郡。杜叔宝当时更向殷琰要求任高级属官,时任殷琰长史的庞道隆恐惧,于是自请出使子勋所在的寻阳,殷琰于是任命叔宝为其长史,兼梁郡太守。另一方面,殷琰仍旧尽力供养休祐留在寿阳的家人。泰始二年(466年)二月,明帝派刘勔进攻豫州,杜叔宝派了刘顺等领八千兵抵御,但两军陷入僵持至刘顺粮食将尽,叔宝尝试运粮但为刘勔军所败,刘顺遂于五月一日(5月30日)兵溃逃还寿阳。刘勔进围寿阳后,叔宝为首众人婴城固守,再度陷入僵持局面,虽然明帝方屡屡劝降,但城中无法达成共识,最终还是一直守下去。

随后,寻阳朝廷派了司州刺史庞孟虬领精兵解寿阳之围,一度为守军带来希望,守军更屡破其攻城设施。然而庞孟虬将至时其军副吕兴寿临阵归降,致令孟虬兵败。八月,皇甫道烈、柳伦等二十一人以孟虬兵败而开城门出降。同月,寻阳失陷,刘子勋被杀,明帝进一步派人以子勋已败劝降,但杜叔宝下令封锁消息,继续坚守。不过宋明帝一直将自寻阳来的降人送到寿阳,寻阳覆灭的消息渐渐传开,殷琰虽然一度寻求北魏援军支援,但在刘勔允诺不杀降人后还是在十二月献城投降[2]

殷琰后来任王景文的镇南咨议参军,兼少府。泰豫元年(472年)任少府加给事中。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性格特征

[编辑]
  • 殷琰有计算谋策,进退都想保全自身,故臧质起兵时他出奔也没有直接投奔孝武帝一方的建康,而走到北皖。
  • 殷琰年轻时即以名声和品行闻名,他本性亦温和文雅,淡泊寡欲,对前朝旧事很熟悉,亦恭谨地事兄长。即使在寿春被围近一年间仍得城内人们归附。王景文、蔡兴宗褚渊等当时名人亦都和他友好。

家庭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书/卷87》,出自沈约宋书

参考资料

[编辑]
  • 《宋书·殷琰传》
  • 《南史·卷三十九》
  1. ^ 《宋书·卷八十》:“大明四年,年五岁,封历阳王,食邑二千户。仍为冠军将军、吴兴太守。五年,改封临海王,户邑如先。其年,迁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湘州之始兴始安临贺三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2. ^ 《资治通鉴·卷一三一》:“琰欲请降于魏,主簿谯郡夏侯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当归身朝廷,何可北面左衽乎!且今魏军近在淮次,官军未测吾之去就,若建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琰乃使详出见刘勔。详说勔曰:‘今城中士民知困而犹固守者,畏将军之诛,皆欲自归于魏。愿将军缓而赦之,则莫不相帅而至矣。’勔许诺,使详至城下,呼城中人,谕以勔意。(十二月)丙寅,琰帅将佐面缚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