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灵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中期168–163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颌齿类 Genasauria
演化支 新鸟臀类 Neornithischia
属: 灵龙属 Agilisaurus
Peng, 1990
模式种
劳氏灵龙
Agilisaurus louderbacki

Peng, 1990

灵龙属学名Agilisaurus)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生活于侏罗纪中期东亚。它的名字是来自拉丁文的“灵敏”的意思,是因它轻盈的骨骼及长脚而命名。它的胫骨股骨较长,显示它是极快的双足奔跑者,并以其长尾巴作平衡。它觅食时可能会四足行走。它是小型的植食性恐龙,约1.2米长,与其他鸟臀目恐龙一样,它的上下颌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帮助切碎植物

发现及物种[编辑]

气龙与灵龙的骨架模型,位于自贡恐龙博物馆

这个属下有一个已命名的,称为劳氏灵龙(学名A. louderbacki,或译兰氏灵龙),是以美国地质学家乔治·劳德巴克(George Louderback)博士来命名,他曾于1915在中国四川省研究中国的恐龙化石。灵龙化石是1984年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时发现,属名及模式种都是由中国古生物学家彭光照于1990年所命名,并于1992年作出详细的描述。

劳氏灵龙的化石是一个完整的骨骼,可说是鸟臀目所有已发现的化石中最为完整之一。只有部分左前脚及后脚遗失,而可以根据余下部分来重组其体型。

该骨骼是在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时被发现,而亦已存放在该博物馆内。这个博物馆展览了多种从自贡市以外大山铺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灵龙、宣汉龙蜀龙华阳龙。这个石矿包含了从下沙溪庙地层的岩石,地质年代被认为是侏罗纪中期的巴通阶卡洛维阶,距今约1亿6800万-1亿6100万年前。

分类[编辑]

虽然灵龙化石是这么完整,但仍然被分类在鸟臀目的不同地方。它原先被分类在法布尔龙科,但很多古生物学家都认为它不是有效的[1]

几个近期的研究,包括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发现灵龙是真鸟脚类中最为原始的物种。真鸟脚类包含了所有比畸齿龙科更衍化的鸟脚下目动物[2][3]

另外,畸齿龙科并非一般地被认为是鸟脚亚目,而是更为接近包含角龙亚目肿头龙亚目头饰龙类。在一个近期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中,灵龙被发现是在一个头饰龙类的演化支里,比畸齿龙类还原始的位置[4]

灵龙亦被认为是其他的分类,包括鸟臀目当中,鸟脚亚目及头饰龙类的共同原始物种[5][6]

另一个品种[编辑]

彭光照在其1992年的较详细描述中,在灵龙属中加入了另一个新。这个种称为多齿盐都龙学名Yandusaurus multidens)。由于这个种并非属于盐都龙属及它与劳氏灵龙的相似,它于是被更名为多齿灵龙(Agilisaurus multidens[7]

其他科学家却不认同这个种属于盐都龙属或灵龙属。于2005年,这个种再一次被分类在只有它自己的属中。这个属称为何信禄龙[5]。几个研究亦同意这个种比灵龙较衍化[3][5][6]盐都龙及何信禄龙都是在大山铺中被发现。

古生物学[编辑]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数种恐龙、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巩膜环大小,提出灵龙可能是昼行性动物;而其他大型植食性恐龙则多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8]

参考资料[编辑]

  1. ^ 彭光照,1990年:四川自贡小型鸟脚类一新置。自贡恐龙博物馆通讯,2期,19-27页。
  2. ^ Weishampel, D.B., Jianu, C.-M., Csiki, Z., & Norman, D.B. Osteology and phylogeny of Zalmoxes (n.g.), an unusual euornith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3, 1: 65–123. 
  3. ^ 3.0 3.1 Norman, D.B., Sues, H-D., Witmer, L.M., & Coria, R.A. 2004. Basal Ornithopoda.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93-412.
  4. ^ Xu X., Forster, C.A., Clark, J.M., & Mo J. 2006. A basal ceratopsian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west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doi:10.1098/rspb.2006.3566
  5. ^ 5.0 5.1 5.2 Barrett, P.M., Butler, R.J., & Knoll, F. 2005. Small-bodied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5(4): 823-834.
  6. ^ 6.0 6.1 Butler, R.J. 2005. The 'fabrosaurid'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of the Upper Elliot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South Africa and Lesotho.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5: 175–218.
  7. ^ 彭光照。四川自贡大山铺的劳氏灵龙[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2年,30(1):39-53。
  8. ^ Schmitz, L.; Motani, R. 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Science. 2011, 332. PMID 21493820. doi:10.1126/science.1200043. 
  • Butler, Richard J.; Upchurch, Paul; and Norman, David B. The phylogeny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8, 6 (1): 1–40. doi:10.1017/S147720190700227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