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A22234798/测试/德意志-不列颠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不列颠战争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德国击败法国和北欧后,正派遣大军往不列颠群岛攻击
日期2037年
地点
结果 德意志获胜
参战方
大不列颠联合帝国 新德意志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布朗 梅克尔
兵力
954,000人 1,375,300人
伤亡与损失
930,000人死亡或失踪 30,000人

德意志-不列颠战争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决定性的一战,德国成功度过英吉利海峡,登陆到英国本土,并迅速击败来自各地的英格兰军队,最后甚至煽动了苏格兰人叛变,爱尔兰看大势已去,便向德国投降。

起因[编辑]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不断发展,但冲突也随之而来,原先团结的欧盟,在阿拉伯人穆斯林大量迁入后分成两派,于是各国又纷纷奔回了独裁的道路上,其中要以法国与德国的变化最大。

法国[编辑]

法国在黄背心运动后陷入混乱,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戒严,随后立刻收回法国国会司法系统的独立权。法国转入独裁后,国内先是发生多起起义,包括由法国共和党领导的右翼起义,以及法国社会党不屈法国所领导的左翼叛乱等,但最终都遭到马克龙的政府军镇压。但以国民联盟为首的极右翼大规模动乱,却让法国陷入近五年的混乱,直到玛琳·勒朋被政府军在土伦逮捕为止。

德国[编辑]

德国在两德统一后,东西部间始终有着隔阂,即便历经科尔施罗德梅克尔等总理,依然有着不小的分裂声量。梅克尔就任后,德国又进入一党独大的政治情势,集权化的声音此起彼落。结合另类选择的力量,德国国内逐步压制民主运动,强化中央集权,在党、政、经三方面渐趋保守。由于遭逢国内对移民议题的巨大压力,梅克尔决定采二战时的做法,以外部攻势转移内部纷争,消弭对移民政策的疑问。

英国[编辑]

英国首相布朗之后,由麦卡伦担任,他提出脱欧议题交由公投,但本人却支持留欧,可结果不若他预期

前奏[编辑]

法国在德国的精彩闪击战下,只支撑了13天,45万大军全面覆灭,就连英国派去的12万远征军也都无法回来,这一次,德国人没让他们有第二次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机会。如此一来使得英国本土的陆军防卫力量大减,加上连日的空战交战,空军及其后勤濒临极限,而德国则是因粮于敌,就地整补的情形,可好整以暇准备渡海进攻。 德国的计划是,先以寻找英国皇家空军主力为首要目标,歼灭有生力量,进而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拥有制空权后,将制海权也一并拿下,以便进行英伦三岛的登陆作战。1940年的德国曾经制定过海狮计划,但未果。

多佛海战[编辑]

德国在占领法国之后,便积极的在英吉利海峡地区部署舰队。第一次多佛海战爆发于2037年3月12日,这一次,新型的俾斯麦号铁必制号以及沙恩霍斯特号,率领一支庞大的帝国舰队多佛击沉多艘英国海军主力舰巡洋舰以及驱逐舰等,使英国无法招架。第二次多佛海战则爆发于2037年4月7日,这一次则更是彻底摧毁了剩余的英国海军,此后,英国便无法以海战迫使德国海军撤退了。

东南角登陆战[编辑]

经历两次多佛海战后,不仅制海权被夺去,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也岌岌可危。德国在新型的战机与核弹威吓下,接连在英伦上空击败英国皇家空军数次,一雪二战时不列颠空战之耻。

伦敦空战[编辑]

苏格兰叛变战役[编辑]

牛津大学图书馆争夺战[编辑]

首相出逃[编辑]

爱尔兰条约[编辑]

影响[编辑]

评价[编辑]

在此场战役中,德国终于完成当年拿破仑希特勒的愿望---拿下英国,同时也象征英语系的没落,这是新德意志创造的新世界。俄国与美国对此事自然是无法忍受,但由于英国的倒台,使得西欧地区基本已稳固在德国领导下,表明美国难以插手;而德国与俄国之间尚有不少缓冲国,这意味着势力的划分,将会类似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执行。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