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Lopullinen/私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随便写写。以下是个人对于维基事务的一些想法,并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希望大家都能在维基百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格式

[编辑]
  • 我惯用WikEdWiki源代码风格,故会在目录和正文间空一行,在表格竖线语法后留个空格。
  • 在条目(特别是翻译类条目)中,编者和读者或会遇到一种“奇怪”的做法,即给句子中某一词语加引号的,例如Jumbo Whales认为游戏很“一般”。此处引号并不表示强调还是反讽,因为这两种用法均不适合百科语体。这里引号的作用是标示原文。如果看英文版条目就会明白:Jumbo Whales found the game is "fair"中,Jumbo评述游戏的原词就是“fair”。中文版翻译条目时,则直接将这个引号带过来了。
    • 面对引用外文一个词语的情况时,我习惯不加引号。翻译涉及主观情感的内容时,总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惟偏差有大小有所不同。引用整句话时,只要正确翻译大意,相对偏差就会不太大;但对于词语这个微小层面,要想控制相对偏差不大,那绝对偏差就要很小了。词语除了客观义(即大意)外,还有语体、轻重、褒贬等附属义;引用原文旨在的准确还原意义,但不分、轻重不辩,甚至褒贬颠倒,那还有必要用引号吗?如果上例中,编者抄词典把“fair”译为“不错”,那读者是否会以为Jumbo在夸赞游戏?不加引号代表改述,述错至多只能归咎于编者功力不够,条目写得不够好;但如果添加引号,“不错”就成了Jumbo的原话,可怜的Jumbo就莫名其妙地中了一箭。(当然,专业译者请自便。)
  • 游戏系列名称可无需书名号标记,因此我们可以写最终幻想系列的首款游戏《最终幻想》于1987年问世。当省略“系列”两字时,我习惯继续不加书名号,与是就有了书名号时有时无的效果:最终幻想是史克威尔出品的角色扮演游戏系列,首作《最终幻想》于1987年问世
    • 像“初音未来 -名伶计划-系列”这种带空格和符号的长名称,不分词就会很难读。所以我最近开始用引号标示系列名称,比如“最终幻想”是史克威尔出品的角色扮演游戏系列,首作《最终幻想》于1987年问世。不过,这种标点用法是否很像黑话
  • 输入简体中文时,我也多用直角引号。不用弯引号的理由是好看,各种意义上的好看。
  • 根据《标点符号格式手册》之“句2”要求,对于句群图注,末句结句不应添加句号。我对此持保留观点,但毕竟是正式指引,也只能遵循了😅(另外我还是想说,你那例子是个病句……)

翻译

[编辑]
  • 极其排斥翻译腔的维基人大体有两类。一类翻译技术娴熟,外文和中文写作都相当出色,自然尤为关注本行。另一类编者没有其他技能,只得从事翻译工作;他们不擅长内容创作,外语造诣可能也不高,因此只能专注中文方面。没错,后者正是在下。
    • 承上。如果我的译作读著磕磕绊绊,那恭喜你,至少你会对条目品质有所怀疑。但若我的译文语言道地,那就要请你小心了——这篇机翻润色加脑补造出的文章,会让人落入陷阱而不自知。
  • 近年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对于业余选手来说,和手工翻译相比,“机翻——人工校对——机械再润色”的文章未必逊色。
  • 翻译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与其反复琢磨原文本身,不如直接查阅来源。有时原条目对来源的概括过于精炼,丢弃了必要的上下文;此时一看来源,就知道该如何翻译了。还有一种情况,原文编者自己误解了来源;这时翻译者若看过来源,那就可谓幸甚至哉了。
  • 留心参考日语来源的写出的英维条目,他们GA水准的条目也能抓出虫子。就算都是机翻加脑补,在先天优势的加成下,我们何不相信自己?(不过话虽如此,但如果全无基础只靠汉字,那还真未必比练过JLPT N4的欧美编者强。)
  • 从纯粹的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英维的FA最为简单。因为FA的文风、结构和来源经过反复检查,译者只需要专注于翻译本身。其他条目或有组织凌乱、表意不明等问题;而你想对照来源检查时,却发现来源也没列出。当然,FA多为长文,这就要考验译者耐心了。
  • 翻译难还是原创难?这两类贡献的方向不同,本身并无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很难直接比较。然而撰写非中文圈事物条目时,要考察编者的外语阅读能力,此时原创和翻译工作就有对比的可能性了。原创条目时,编者要搜集来源,接着开展布局谋篇、萃取资讯、组织语言,待条目大体成型,还要微调材料、锤炼语言。这串流程中蕴含了对翻译能力的考察——编者如能将条目原创到FA水准,那翻译已经做完大半工作的英维FA自然不在话下。当然,如果所谓翻译是指“精准还原英维FA编者的思路和写法”,那或许是这种束手束脚的翻译更辛苦。
  • 英语一个单句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两个单句连用时,之间需要以连词连结(比如Sit back and relax.)。如果成句时不以连词连结,那就要用分号(而非逗号)区隔。中文有连动句式,坐下休息。这种短句中间加逗号都多余,但英文方面却得写成Sit back; relax.
    • 之前我一年也用不到一次分号;但自从翻译英语条目之后,我写中文时的分号的使用频率也大幅上升。懂得用分号区分层次是项进步,不过,我写出的迷之分号也不少。

评选

[编辑]
  • 仔细阅读条目并提出意见,是对编者及其付出的尊重。
  • 评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形式检查,评审人要看文笔是否流畅,格式是否规范。第二层面是内容检查,评审人要理解现有内容,指出行文不合逻辑之处。以上两个层面阅读条目本身即可完成,但第三层面的内涵检查,就要评审人亲自调研来源,判断条目内容完整与否了。这三个层面总体而言是递进的,例如做第三层面检查的编者,也会指出第二层面的问题。
    • 以上无论检查哪层,评审人都需要仔细阅读条目,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意见。但也有两类留言是不读条目就带出的。一类评审只提出“参考资料没有语言标签”云云之意见。我们固然不能说这类意见无助改善条目,但如果他们大行其道,那评审区注定永远没有深度可言。至于另一类,十连发的量产{{yesGA}},这真就没有资格称做“评审”了
  • 评审能力最强的、对优质条目入选最有要求的,自然是大量撰写优质条目的编者。然而,中文维基的优质条目编者很少去做评审。现在(2023年11月)因评审而获维基荣誉的编者有两位,其中之一居然是以刷小条目为主的在下,这该说是黑色幽默还是魔幻现实主义呢?
  • 评审区至少曾经有种现象,评审者以小问题(格式不对、某几句话有问题)为由给张反对票,之后不理条目也不划票。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之一是抵消“水票”,我姑且称为“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确,条目是还有更多(且更严重)的问题,因此理当不合标准而落选。但这种做法只会证明所谓评审不过尔尔——不需要提出干货,只要找两个肤浅的格式问题,态度强硬地投张反对,那就叫负责、认真。虽然那些支持票的确很low,但冤冤相报何时了?
    • 当然,我并非指责什么,毕竟投抵消票最立竿见影。但如果,评审者盯住一篇条目精读,证明评审是善意的、全面的,是能切实改善条目的,而不是为了让条目落选而“找茬”,至于无暇顾及的条目,那就顺其自然让他入选,待未来社群要求高了再重新检视,这样评审的生态是否能良性发展?不过,现在的评审模式行之有年,除了另起炉灶恐怕也转变不了,所以这也只能说是如果了。
    • 因此我评审时,一般不会单独提出格式意见,而是在评审内容时,顺便将比较重要的格式问题带出。另外我一般不投反对票。毕竟条目该入选就入了,一次拦掉多提几次也会入。所以不如我提意见,提名者高高兴兴地改善,最后条目品质提高了,大家也都舒心,岂不美哉?
  • 每隔一段时间,客栈就有人提案实行共识制评审。没错,我赞成共识制。然而要想维持共识制的活力,就必须始终有人提出像样的评审意见。所以,谁来耗半天时间提动辄三五页的评审意见呢?动议实行共识制的人他自己会来吗?
  • 理想的评审需要三位评审人。其一是熟悉主题本身的编者,他们可以指出事实性问题。其二是领域外人士,他们可以从纯读者的角度,指出可读性等方面的问题。其三是不熟悉主题的领域内编者,他们既与主题保持距离,又能提出富有深度的见解。

品质等级

[编辑]
  • 从事专题评级多年,又对行文方面较敏感,因此对乙级、优良、典范间的差距有所感触。以翻译条目来论,乙级条目只要文字意思明确就合格(允许不影响理解的误字),优良条目允许轻度翻译腔(如量词清一色用“个”,可用受事主语时还写“被”),典范条目则语言优美、堪为世范。
    • 承上,FA认为作为“最佳条目”,宁缺勿滥;如果没有人去认真检查,那一年选不出一篇也无妨。GA作为“像样条目”,我们的期待可以放低:不要希冀条目内容多全面,文笔多好(但是得合格)。FA≈A、GA≈B,两者差著一个档次,真不是临门一脚的关系,不要再把FA和GA相提并论了。
    • 不过本站粗读条目的习惯,的确缔造了眼高手低的荒谬现实。我们期望优良条目没有翻译腔,就像典范标准说的那样文笔优美;但真评审典范条目时,却又放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条目过关。
  • DYKN只有推荐门槛,没有更高层面的追求;投票制的快餐式运作机制,则彻底断绝了高追求的念想。虽然一届又一届编辑说,“DYKN让我学到了很多”。但我却认为,正是DYKN把他们教坏了,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高境界高追求,也让他们失去了条目评审时应有的态度。

其他

[编辑]
  • 虽然几年前我也常讨论条目编撰问题,但那时我还是会坚持修改新进条目的。结果现在我也沦落成整天搞理论、谈理想,但就是不写条目的站务精了。
  • 感觉中文维基百科没地方让人讨论写作。比如翻译英维条目时,编者有句话看不懂想询问,让我们看看各种讨论区——正常来说,具体条目的问题在该具体条目的讨论页留言,但是中维讨论页向来没人理视;想到客栈问,但客栈是讨论“大事”的地方,问具体条目的具体写法叫“破事水”;在相关专题留言,但我站专题集体名存实亡,是等不到回应的;翻译探讨专区的境遇差不多,但至少这个页面很诚实,明说自己已经废弃。所以,编辑就只能把问题烂在肚子里了。
  • 三猎前辈用户页的开首是这样一句话:“不要为FA/GA/DYK/动员令/亚洲月……而写作维基百科条目”。如果结合完整原文去看,你会发现这句话格局很高。不过我想“断章取义”地解读一下——如果只为FA/GA/DYK数量而写、为登首页而写,那写出来的条目只会越来越差。
    • 本站有位维基人,他刚入站时对待条目很认真,也会批评编者不顾品质、只管DYK数量。看到这里,你们应该能猜到这是个“勇者变恶龙”的故事——不错,最终他也走向了主打数量的路线。以品质来看,和经验不够丰富的编者相比,这位维基人的条目确实可谓之“好”;从数量上讲,在条目不足的时代,他的确贡献了大量可堪一看的条目。但是为了数量,条目在素质上越来越不及本能达到的品质,而规格标榜却从GA到FA越来越高,这着实让人扼腕。
  • 授奖提名投票关闭时,明明可以说“恭喜全票通过”,却非要装模作样地写“N票支持,0票反对,0票中立;支持:反对 = 100%:0%”。本是富有人情味的鼓励项目,却搞得跟官僚选举一般。不知是该夸社群日趋成熟,还是该骂社群日渐僵化、世风日下。
  • {{Expand language}}在中维基本就是水土不服。英维条目在各语言版本中通常是最好的,因此他们偶尔才需要挂本标签。而本站几乎所有条目都不如英维充实,与无的放矢给每个条目挂本模板,还不如让系统自动在条目顶部显示“请参阅英文维基百科”。

感谢的维基人

[编辑]

此处列出对我维基生活影响较大的维基人。他们可能直接帮助、指导了我,也可能连活跃时间和我都没有交集。但无论如何,在此向他们致谢!

  • Air7538 — 在自动化方面提供了关键帮助,让我终于能够写出半自动脚本
  • Altava(英文维基人) — 让我知道条目评审的价值
  • Chiefwei — 毫无疑问,对我影响最大的维基人,帮助我奠定了维基百科观
  • Cp111 — 更新游戏新进条目十余年,是激励我持续维护专题的动力
  • Itsminecookies — 《漫谈翻译》一文对我影响深远,不论是文笔本身还是所述内涵
  • Nlu — 在管理员申请中解答了各类维护模板的区别,这份回答让我没有成为标签轰炸员
  • Nostalgiacn — 让我得以在游戏这个翻译为主的领域,一窥“原创”的世界
  • Orzel Bialy — 帮助我察觉到行文口语话的问题
  • RalfX — 专注组织与维护,让我学到了很多理念
  • 三猎 — 中文系专业、严谨的作风,我前进的目标

参见

[编辑]

我觉得写的不错的论述(不分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