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荣春

刘荣春台湾话Lâu Êng-chhun;1896年8月15日—1950年),台湾宜兰人,是日治时期的一位西医医师、医学家。

生平[编辑]

早年身世[编辑]

刘荣春生于1896年,他的父亲刘阿邻于乙未战争中丧生,留下母亲吴阿有与腹中的刘荣春。母亲于其幼年时期改嫁,刘荣春改由经营杂货买卖的三叔刘锡铭扶养。刘荣春自幼进入四叔刘铭贤所开设的私塾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以及《四书》等传统汉文启蒙教育,私塾的所学以及后来公学校的汉文课程奠定他深厚的汉学基础。

教育历程[编辑]

西元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总督府公布实施〈台灣公學校令〉,并于宜兰街成立首间公学校——宜兰公学校。1904年,四叔刘铭贤受公学校聘为训导[1],刘荣春于同年进入公学校就读。完成六年的公学校教育后,刘荣春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医学校之间选择报考医学校,但是与蒋渭水陈土金以及林耀庚等几位宜兰出身的医师前辈不同,刘荣春第一年就以公学校应届毕业生之身份,于1910年3月如愿考上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开始五年的医师培养教育。1910年全台湾医学校报考人数高达512名,预计录取50名(公费生23名,自费生27名)。宜兰地区有13人报考,最终录取3位,刘荣春名列其中(另外二位为蒋渭水与林耀庚)。当时《台湾日日新报》有对刘荣春等三位录取医学校的宜兰考生有如下所列的小篇汉文报导:

本年医学校,考试新入学志愿者,其中多有学力优秀,堪取及第者。
闻宜兰有一生,其学力尤为出人头地,考选者见其文,疑为有所粉本,将稍抑之,旋见其奋取,亦为诸人所不及,遂各以百点与之,其为新学之进步,可见一斑知。
— 《台湾日日新报》,〈杂报 · 莺啼燕语〉,明治四十三年3月6日。

此外,当年医学校录取者除了后来投身新文化运动的同乡蒋渭水之外,尚有后来开设台湾第一所妇产科医院的医师高敬远、台北医师吕阿昌以及后来成为好友的台南医师黄国栋等。

1915年(大正四年)4月15日,医学校第十四届毕业典礼中,他以总成绩名列第十九毕业,完成五年的医学教育。

宜兰行医[编辑]

西元1915年(大正四年)4月23日,刚从医学校毕业的刘荣春与蒋渭水一同分发至宜兰医院任职,他在内科主任森滋太郎的手下担任助手(即住院医师)[2],并与第十二届医学校毕业的学长陈金波共事四年[3]。1919年,两人各奔前程,陈金波赴日进修医学,而刘荣春则离开宜兰医院。1916年,蒋渭水离职转至台北厅开设“大安医院”,对外科工作深感兴趣的刘荣春因而转任外科主任坪井二郎的助手。1919年5月6日,刘荣春因为幼年时期的头部外伤,导致癫痫发作,至府立基隆医院就医。于病榻上月馀,他经反复思考之后,于6月20日离开宜兰医院[4],追随林人和蒋振生林彩云以及陈茂鉴诸位宜兰医界前辈的脚步,他们于实习之后自行在宜兰街罗东街一带开业行医。刘荣春所开设的医院为礁溪第一所西医医院,包含全科治疗。由于刘荣春代表新式医学所训练出的医师,因此受到当地台湾人的信任与尊重,一般而言,连日本人也十分看重台籍医师的诊疗。[5]

婚姻家庭[编辑]

1922年(大正十一年)3月12日与林阿罕结婚。林阿罕来自淇武兰、出身当地望族,她的家族和清代礁溪的开发史有密切的关系,高祖父林应狮嘉庆年间来台开垦。

高雄行医[编辑]

医学进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文献[编辑]

•《勇敢-刘荣春人生纪实》(2014.9)

相关条目[编辑]

  1. ^ 宜兰公学校(1939),《台北州宜兰公学校创立四拾周年纪念志》,页 58。
  2. ^ 〈宜兰通信〉(1915.5),《台湾医学会杂志》14:150.151,页 672。
  3. ^ 宜兰医院,《医院史资料》第壹辑(自明治二十八年至大正十二年),页 23~26。
  4. ^ 〈宜兰通信〉(1919.7),《台湾医学会杂志》18:202,页 891。
  5. ^ 杜聪明,《回忆录:台湾首位医学博士杜聪明》,页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