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马斯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兰抵抗运动(阿拉伯语:حركة المقاومة الاسلامية‎,Ḥarakat al-Muqāwamah al-ʾIslāmiyyah),简称哈马斯 (حماس‎,Ḥamās),是一个巴勒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治组织。哈马斯在1987年成立,起源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运动。该运动自195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加沙地带,并通过慈善和社会组织的网络扩大影响力。在1980年代,穆斯林兄弟会在当地成为强大的政治因素,挑战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影响力。[1]兄弟会在1987年开始采用哈马斯为其在加沙运作的组织的名称,并在当地开始走向更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路线。

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马斯击败了执政的法塔赫,赢得了巴勒斯坦议会的大多数席位。选举之后,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爆发了冲突。[2][3][4]2007年6月,哈马斯在一系列暴力冲突后击败了法塔赫。自此哈马斯开始统治属巴勒斯坦领土加沙地带,而被西岸的政府排除在体制外。[5][6]以色列埃及随后对加沙实施了经济封锁,封锁了与该地的边界。[7][8]

在获得对加沙的控制权之后,与哈马斯有联系的民兵向以色列发动火箭弹袭击。在埃及斡旋下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哈马斯于2008年6月停止发射火箭弹。[9]然而停火协议在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后被撕毁。[10]2008年12月下旬,以色列进攻加沙,加沙战争爆发。[11] 以军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单方面宣布停火,在2009年1月中旬撤出部队。 [12]

2023年10月,哈马斯再次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致使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

早期的加沙伊斯兰运动

[编辑]

1967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并追捕世俗主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系,但放弃了对伊斯兰主义者的严厉限制。 [13]实际上,以色列一直容忍甚至鼓励伊斯兰激进分子和团体,以对抗巴解组织等世俗民族主义者。[14]在此前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地区期间,出于同样原因,与纳赛尔政权对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强硬立场不同,约旦王室也对伊斯兰激进组织采取了与以色列相同的立场。[15]受惠的激进主义者有加沙的穆斯林兄弟会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他还成立了被以色利认可的伊斯兰中心英语Mujama al-Islamiya,以色列允许该组织建造清真寺、俱乐部、学校和图书馆。[13]

在1979年担任加沙代理首脑的耶扎克·塞捷夫 (Yitzhak Segev) 表示,他对亚辛的意图不抱幻想。他曾以以色列在伊朗的武官身分目睹伊斯兰运动推翻了伊朗巴列维王朝。然而,根据塞格夫说,亚辛和他的慈善机构暂时不对以色列构成任何威胁 。[13]而且,塞吉夫认为法塔赫才是以色列的主要敌人,而非伊斯兰主义者。[13][16]伊斯兰主义者经常攻击包括法塔赫在内的世俗及左派巴勒斯坦运动,而以色列军方则选择在冲突中尝试保持中立。

1984年,以色列军方获悉亚辛的追随者正在加沙收集武器。以色列部队突袭了清真寺,并发现了一批武器。[13] 亚辛被捕后供称,这些武器是用来对付世俗派巴勒斯坦人,而不是对付以色列。他在一年后被释放,并被允许继续发展他在加沙地带的运动。在亚辛被捕期间,以色列宗教事务官员艾夫纳·科恩英语Avner Cohen曾向加沙的高级军官和政府高层发送了一份报告,告知他们伊斯兰运动的危险,但此报告及其后相关的报告似乎都被忽略。[13]

成立

[编辑]

1987年,数名巴勒斯坦人在涉及一名以色列司机的交通事故中丧生,随后发生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针对以色列对西岸和加沙占领的巴勒斯坦起义)导致亚辛和其他六名巴勒斯坦人创立伊斯兰抵抗运动 ,作为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运动的首字母缩写词“哈马斯”于1987年首次出现在批评以色列的传单上。尽管如此,以色列的军事和情报资源仍然集中在法塔赫上,并继续与加沙伊斯兰激进分子保持联系。[13]

哈马斯于1989年对以色列进行了第一次攻击,绑架并杀死了两名士兵。以色列军方立即逮捕了亚辛,并判处其无期徒刑。400名哈马斯激进分子被驱逐到当时被以色列占领的黎巴嫩南部。在此期间,哈马斯与真主党建立了关系。

1987年到1991年,哈马斯提倡女性戴头巾,以及推广一夫多妻制。选择不戴头巾的妇女会在言语和身体上受到骚扰,令妇女为了保障自己安全而被迫戴上头巾。[17]

哈马斯的军事分支“卡萨姆”旅在1991年成立。[18] 在1990年代,“卡萨姆”旅对平民和以色列军方发动了多次袭击。从1993年4月开始发动的自杀式袭击令哈马斯闻名国际。

1992年12月,以色列因应一名边防警官被杀害,将415名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的主要人物驱逐到黎巴嫩。这激起了国际谴责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决议。[19][20]1995年1月,美国将哈马斯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1997年9月,以色列的摩萨德特工企图在约旦刺杀哈马斯领导人哈立德·马沙尔失败。为了以释放在被约旦当局俘获的特工,约旦国王与以色列达成协议,将亚辛与摩萨德特工交换。 两年后,应美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要求,哈马斯被禁止在约旦运作。1999年9月中旬,约旦当局逮捕两名哈马斯领导人,并指控他们为非法组织成员,储存武器,进行军事演习并将约旦用作训练基地。 [21]

“卡萨姆”旅是在阿克萨群众起义(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对以色列平民和军事目标发动武装袭击和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武装团体之一。起义在2000年9月下旬开始,冲突期间约5500名巴勒斯坦人,1100多名以色列人和64名外国人死亡。[22]

2006年立法委员会选举

[编辑]

2004年1月,哈马斯领导人亚辛称,该组织将结束对以色列的武装抵抗,以换取建立包括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国。[23]2004年1月25日,哈马斯高级官员阿卜杜勒·阿齐兹·兰提西提议了了为期10年的休战期,以换取建立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完全撤出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占领的领土。以色列认为这是军事准备的烟幕。亚辛在2004年3月22日死于以色列空袭[24],而兰提西则在2004年4月18日的一次空袭中被杀。[25]

2004年,在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脱离接触计划的序幕中,以色列部队对加沙的城市和难民营发动了多次军事攻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5年9月12日,以色列国防军撤出了加沙地带,并宣布正式终止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统治,尽管其仍保留对领空和领海的控制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认为占领仍在进行中,而加沙地带被被形容称为“不受法律控制的露天监狱”。[26]哈马斯声称,以色列的单方面撤军是其武装斗争的胜利,并承诺解放包括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占领土。另一方面,法塔赫则将色列的单方面计划视为巴勒斯坦人未能获得国际承认的证据。

哈马斯抵制了2005年巴勒斯坦总统选举,但在同年参加了亚西尔·阿拉法特在被占领区的市政选举。在那些选举中,它赢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市政委员会的控制权,击败了法塔赫[27]凭借这次选举的成功,哈马斯参加了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从选举宣言中删除要摧毁以色列的呼吁,并改为呼吁“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28][29]

2006年1月25日举行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获得44.45%的选票,赢得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132个议席中的74个议席,而法塔赫获得41.43%的选票,赢得45个议席。 2006年2月13日,哈玛斯领袖哈立德·马沙尔在一份俄罗斯报章的采访中宣布,如果以色列承认1967年边界,撤出所有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包括西岸东耶路撒冷),并承认巴勒斯坦人能回到原居地的权利,哈玛斯将停止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这次宣言被视为哈玛斯第一次提及会停止武装斗争。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4%的巴勒斯坦人受访者支持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而超过75%的和平协议支持者表示支持哈马斯。[30]

胜选影响

[编辑]

选举结果被认为是以巴和平进程的重大挫折。美国乔治·布什政府宣布,在哈马斯放弃对自杀式炸弹袭击和暴力的支持,并接受以色列的生存权之前,不会与哈马斯打交道。时任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及以色列前总理希蒙·佩雷斯均表示,如果哈马斯愿意接受以色列的生存权并放弃暴力,以色列就会与该组织进行谈判。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不支持任何切断对巴勒斯坦人的财政援助的措施。 他于2006年3月开始邀请哈马斯领导人前往莫斯科,并在5月重申,向哈马斯削减资金是“错误的”。[31]

美国欧盟削减了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所有资金。每年向巴勒斯坦提供5亿美元资助的欧盟宣布,对巴勒斯坦人的未来援助与“三项原则”联系在一起:哈马斯必须放弃暴力,必须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并且必须遵从《奥斯陆协议》,明确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美国则对巴勒斯坦的银行实施金融封锁,阻止阿盟资金转移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认为西方的条件对其“不公平”[32],它们只愿接受2002年制定的阿拉伯和平倡议:与以色列的关系全面正常化,以换取以色列撤离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回到1967年边界,并允许所有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裔返回原居地。[33]

另一方面,以色列亦向巴勒斯坦施加财政压力。2006年2月19日,以色列临时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为“恐怖主义当局”,决定停止将每月5500万美元的税收收入转移至其户口。这占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年预算的三分之一,影响了165,000名巴勒斯坦公务员(其中有6万名是维安和警务人员)的薪金。[33]以色列还决定加强对检查站的控制,但最终决定不禁止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和西岸到以色列工作。

2006年5月,在世界银行发布有关巴勒斯坦经济的报告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同意直接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援助。以色列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认为,这项措施是“可接受的”;巴勒斯坦外交部长马哈茂德·扎哈尔英语Mahmoud al-Zahar亦对援助表示欢迎,但批评绕过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企图。[34]

基于政治动荡及以色列拒绝转移税收,联合国指出巴勒斯坦在2005年的失业率估计为23%,而在2006年将增加到39%;贫困率则估计会由44%增加至2006年的67%。[33]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无法支付巴勒斯坦公务员的薪资对当地的社会和安全计划带到严重威胁。美国随后被说服接受欧盟的提议,找出一种无需经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即可向巴勒斯坦社会转移资金的方法。[31]

在以色列决定减少转移税收之前,巴勒斯坦议会通过了一则法案,赋予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权力任命一个可以否决由哈马斯主导的新议会通过的法案的法院。法院将有权否决被视为违反《巴勒斯坦基本法》的法案。[35][36]

2006年至2007年哈马斯—法塔赫冲突

[编辑]

在哈马斯内阁于2006年3月20日成立后,法塔赫与哈马斯激进份子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温。2006年5月,《星期日泰晤士报》报导,以色列消息人士,他们发现哈马斯试图暗杀是法塔赫成员的总统阿巴斯。[37]哈马斯发言人否认,而总统阿巴斯的发言人则将报告描述为““完全不真实”。[38] 5月8日,在哈马斯和法塔赫枪手在加沙南部爆发的冲突中,三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十人受伤。另外,在面临财政封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无法向165,000名公务员支付薪水。5月6日至7日,数百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西岸示威,要求政府支付工资。[39]2006年10月初,法塔赫与哈马斯内政部警察之间的武装冲突导致12人丧生。这些冲突始于内政部武装部队强行驱散了一群抗议未付工资的警察。

2007年2月,由沙特支持的在麦加的谈判促成哈玛斯代表与法塔赫代表签署协议。新政府被要求各项早前议定的巴勒斯坦民族目标。[2]2007年3月,巴勒斯坦议会决议成立民族团结政府,有83名代表投票赞成,三名反对。在加沙拉马拉同时举行的仪式上,新任政府部长宣誓就职。同年六月,哈马斯在驱逐法塔赫后,从民族团结政府手中控制了加沙地带[40]

在2006年3月20日由哈马斯组建政府内阁后,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恶化。以色列情报部门曾警告马哈茂德·阿巴斯,哈马斯计划在加沙的办公室暗杀他。一名与阿巴斯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称,哈马斯认为阿巴斯总统是对其完全控制巴勒斯坦的障碍,因此决定要去除他。哈马斯领导人穆罕默德·纳扎尔 (Mohammed Nazzal) 在给予半岛电视台的声明中,指责阿巴斯围攻和孤立哈马斯领导的政府。[41]

2007年6月,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爆发了新的冲突。在2007年6月的加沙之战中,哈马斯利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加沙的几乎全部瓦解,接管了对加沙的控制[42],驱逐了法塔赫官员。马哈茂德·阿巴斯总统随后解散了由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政府[43],并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44]

在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冲突中至少有6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指责双方使用酷刑及干犯战争罪行。[45]

2006年至2007年哈马斯—以色列冲突

[编辑]

2006年6月9日,一个繁忙的加沙海滩发生爆炸,炸死8名巴勒斯坦平民。[46][47] 尽管以色列政府官员否认涉及事件,但社会普遍认为爆炸是以色列对加沙的炮击。哈马斯于6月10日宣布正式退出维持了16个月的停火协议,并重新开始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48]

6月24日,以色列特工在加沙地带逮捕了乌萨玛·穆玛 (Osama Muamar) 和穆斯塔法·穆玛 (Mustafa Muamar),以色列称他们是哈马斯成员。[49] 6月25日,哈马斯在以色列的袭击造成两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并俘虏了以色列下士吉拉德·沙利特。以色列随后于6月28日发起了“夏雨行动”,尝试救回被俘的士兵。行动包括对加沙的桥梁,道路和加沙唯一的电站等进行轰炸。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一些设施也遭到轰炸,如巴勒斯坦内政部和巴勒斯坦总理伊斯梅尔·哈尼亚的办公室。6月29日,以色列俘虏了64名哈马斯官员,包括八名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内阁部长和多达二十名巴勒斯坦议会议员等。哈马斯内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被以色列拘留。8月6日,以色列部队在西岸拘留了身为哈马斯成员的巴勒斯坦议会议长阿齐兹·德维克英语Aziz Dweik

2006年11月,一名64岁妇女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2名以色列士兵受轻伤。哈马斯承认责任,其发言人阿布·奥贝达 (Abu Obeida) 宣布“巴勒斯坦男女都致力于与以色列人作战”。[50]

2007年4月24日,哈马斯从加沙发射了六枚火箭弹,其中两枚降落在以色列。根据彭博社消息,新袭击是对以色列在上周末采取的军事行动的回应。哈马斯宣布停战状态已经结束。[51][52][53]哈马斯在2007年4月24日表示,他们发射了40枚火箭弹和70枚迫击炮弹。以色列军方表示,它只能确认有六枚火箭和八枚迫击炮。以色列军方说,其中两枚火箭弹落在加沙地带以北的以色列。[54]

在哈玛斯的海报上的以色列士兵人质吉拉德·沙利特。海报上写道:我们在以色列的英雄囚犯可以放心,每年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吉拉德”,以及“他们 (巴勒斯坦囚犯) 并不孤单”

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的绑架者要求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包括退伍军人以及参与杀害或伤害以色列人的人。以色列总理埃默德·奥尔默特在2007年4月23日表示,释放士兵对政府很重要,但它不会重复“过去的错误”,释放暴力囚犯,然后让他们对以色列人发动更多袭击。但是奥尔默特认为为了救出被俘虏的以色列士兵,以色列要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来源请求]

加沙战争

[编辑]

加沙之战结束后,以色列立即对加沙进行了经济封锁。哈马斯多次向以色列地区发动火箭弹袭击,以报复其对加沙的封锁。 [7]

2008年6月17日,埃及宣布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已达成非正式的休战协定。[55][56] 哈马斯同意停止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而以色列则同意允许有限度开放加沙边界。哈马斯还承诺对其他巴勒斯坦组织实施停火。[57]

尽管哈马斯遵守停火协议,但有其他团体零星地违反协议。[57][58][59] 6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称这次袭击严重违反了休战协定,并关闭了与加沙的过境点。[60]

2008年11月4日,以色列军方声称他们试图停止哈玛斯成员修建隧道,杀死了6名哈马斯枪手。[61][62] 哈马斯以恢复火箭弹袭击回应。根据以色列军方数据,11月总共有190枚火箭弹被发射。[63] 随著为期六个月的停战协定于12月19日正式到期,哈马斯在三天里向以色列发射了50至70枚火箭弹和迫击炮,没有以色列人受伤。[64][65]12月21日,哈马斯表示,如果以色列停止对加沙的“侵略”并开放过境点,哈马斯已准备好停止袭击并恢复休战。

巴勒斯坦官员说,12月27日至28日,以色列对加沙的行动开始了,在头两天造成280多人丧生,600人受伤,大多数是哈马斯警察和安全官员。[66]以色列表示,他们袭击了哈马斯的武装训练营,火箭制造设施和武器仓库;并在随后袭击了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小队。[67]

加沙警察局长陶菲克·贾伯 (Tawfiq Jabber) ,总安全局局长萨拉赫·阿布·斯拉赫 (Salah Abu Shrakh) [68],高级宗教及安全官员尼扎尔·雷扬 (Nizar Rayyan) [69]以及内政部长赛义德·塞亚姆(Said Seyam)[70] 都在以色列行动中被杀死。尽管以色列发出了大量手机短信,敦促加沙居民远离可能存放武器的房屋,但一些居民抱怨说无处可去,因为许多街区都收到了同样的信息[71][72]。以色列的炸弹降落在学校等民用建筑附近[73][74],有人甚至指责以色列故意将巴勒斯坦平民作为攻击目标。[75]

以色列于2009年1月17日宣布单方面停火。[76]第二天,哈马斯宣布进行为期一周的停火,以使以色列有时间从加沙地带撤军。[77] 在冲突中有1,166至1,400名巴勒斯坦人被杀。[78][79]

加沙战争后

[编辑]

2009年8月16日,哈马斯领导人哈立德·马沙尔表示,该组织已准备好与奥巴马政府进行对话,因为其比起上届美国政府而言对哈马斯更为友善。[80]马沙尔表示,他认同以两国方案解决以巴问题:“如果以色列撤退到1967年的边界,这并不意味著它把我们所有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还给了我们,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建立一个定都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的一个可接受的解决方案。”[81][82]

2010年8月2日,对埃拉特亚喀巴的火箭弹袭击令埃及愤怒。埃及媒体说,哈马斯或与之合作的组织从埃及领土发射火箭,是越过了红线。埃及的立场是:伊朗正在利用哈马斯作为当地的代理,以升级中东的暴力,破坏以巴和谈的努力。[83]

2010年2月,西岸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逮捕了一个哈马斯小组,他们准备在拉马拉附近试射一枚火箭弹。安全部队将该火箭移交给以色列。 [84]2010年6月20日,哈马斯高级官员马哈茂德·扎哈尔呼吁西岸的巴勒斯坦居民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85]

自哈马斯于2007年控制加沙地带以来,其一些成员曾试图强迫当地妇女穿著伊斯兰服装或戴头巾[86][87] 此外,政府设立了部门,派成员警告市民著装不当,打牌和男女约会的危险。[88]然而,没有法律规定人民的著装或其他道德标准。哈马斯教育部撤销了一项向学生强加伊斯兰穿衣的措施。[89]

根据人权观察,哈马斯控制的加沙政府在2010年加紧“伊斯兰化”加沙地带。人权观察批评哈马斯“压制公民社会”和“严重侵犯人身自由”。[90]巴勒斯坦研究员哈立德·哈罗布 (Khaled Al-Hroub) 批评哈马斯采取的所谓“塔利班式步骤”。他写道:“加沙地带被迫实行伊斯兰化,即压制不符合哈马斯观点的社会,文化和新闻自由,这是必须被反对的行为,因其似乎是以宗教的幌子复制其他极权主义政权的经验。”[91]

2011年,加沙地带哈马斯政府首脑伊斯梅尔·哈尼亚谴责美军杀害奥萨马·本·拉登,称赞本·拉登是“烈士”和“阿拉伯圣战者”。 [92]2017年12月,哈马斯领导人表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定是“战争宣言”,并呼吁对以色列进行反抗。[93][94]

2017年5月,伊斯梅尔·哈尼亚接替哈立德·马沙尔,被选为新一任哈马斯政治局主席,他移居卡塔尔就任,其职位由叶海亚·辛瓦尔接替。同月哈马斯发布了其最新的纲领。[95]

阿克萨洪水行动

[编辑]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从加沙发射逾5,000枚火箭弹轰击以色列,并派兵突袭其南部领土。数小时之内,一千三百以色列人被杀、两百二十人质被劫持,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2024年1月21日,哈马斯发布了名为《阿克萨洪水行动——我们的叙述》的文件,并先后发布英语、阿拉伯语、汉语等语言的版本。该文件称,阿克萨洪水行动是“必要的一步,是对以色列一切阴谋的正常回应”。该文件称,“由于以色列安全和军事系统的迅速崩溃,以及加沙边境地区的混乱,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失误。”[来源请求]

政治领袖遇刺

[编辑]

2024年7月30日,哈马斯发布官方声明,宣布其首席政治领袖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袭击身亡[96][97]

2024年10月16日,接替哈尼亚的政治领袖叶海亚·辛瓦尔以色列国防军击毙

参考

[编辑]
  1. ^ Anti-semitic motifs in the ideology of Hizballah and Hamas, Esther Webman, Project for the Study of Anti-Semitism, 1994. ISBN 978-965-222-592-4
  2. ^ 2.0 2.1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 February 24, 2007 [June 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4). 
  3. ^ "The Gangs of Gaz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week, June 26, 2006.
  4. ^ al-Mughrabi, Nidal and Assadi, Mohammed. Palestinian in-fighting provokes despair, frustr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October 3, 2006.
  5. ^ Who are Hamas?.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26, 2006 [September 23,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6. ^ Exposing the bitter truth of Gaza carn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Age, June 23, 2007
  7. ^ 7.0 7.1 "Gaza faces economic disaster if blockade continues, U.N. official war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8. ^ Dion Nissenbaum. "Olmert aide supports free Gaz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cClatchy Newspapers. December 8, 2008.
  9. ^ The Six Months of the Lull Arrangement pdf (PDF). Tel Aviv Terrorism Information Center. December 2008 [October 15,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0-13). 
  10. ^ Qassam lands in western Negev, no injur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net News November 20, 2008
  11. ^ Lefkovits, Etgar. Pool of 8 foreign journalists allowed into Gaza. January 19, 2009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12. ^ "Israel withdraws its troops from Gaz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s Online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Higgins, Andrew. How Israel Helped to Spawn Hamas.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24, 2009 [August 2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6). 
  14. ^ Hamas: Politics, Charity, and Terrorism in the Service of Jiha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tthew Levitt & Dennis Ro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4. "Scholars and historians on both sides ... agree that from the late 1960s to the mid-1980s the [Muslim] Brotherhood benefited from the Israeli government's support of non-violent Islamist Palestinian factions, believing these groups would function as a useful counterweight to the secular nationalist Palestinian groups".
  15. ^ 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第177页 [2024-01-24]. ISBN 978-7-5201-239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4). 
  16. ^ Hitchens, Christopher. Suicide Voters. Slate.com. January 30, 2006 [August 2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3). 
  17. ^ Rubenberg, C., Palestinian Women: Patriarchy and Resistance in the West Bank (USA, 2001) p.230–231
  18. ^ Martyrdom, Not Suicide: The Legality of Hamas' Bombings in the Mid-1990s in Modern Islamic Jurisprud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 Philipp Holtmann, p. 13
  19. ^ For Arabs in Israel, a house is not a ho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dward Platt, New Statesman, August 30, 2010
  20. ^ Inside Hamas: the untold story of militants, martyrs and sp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Zaki Chehab, p. 115
  21. ^ Hamas: Politics, Charity, and Terrorism in the Service of Jihad, by Matthew Levitt, Dennis Ro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45
  22. ^ B'Tselem – Statistics – Fatal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Tselem.
  23. ^ Running out of ti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l-Ahram Weekly, January 29 – February 4, 2004
  24. ^ Fury as Gaza buries Hamas lead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April 19, 2004
  25. ^ Hamas chief killed in air strik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March 22, 2004
  26. ^ Joel Beinin. Breakthrough or Blockade in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Why Hamas won, and why negotiations must resum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February 8, 2006. 
  27. ^ The CEC announces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second PLC elections. Elections.ps. January 29, 2006 [October 28,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4). 
  28. ^ McGreal, Chris. Hamas drops call for destruction of Israel from manifesto. London: The Guardian. January 12, 2006 [May 4, 2010]. 
  29. ^ Hamas: Ceasefire for return to 1967 border. Y Net News. January 30, 2006 [June 19,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30. ^ 75% of Hamas voters oppose destruction of Israel. The Jerusalem Post. January 31, 2006. [永久失效链接]
  31. ^ 31.0 31.1 Une bouffée d'oxygène pour les Palestiniens. RFI. May 10, 2006 [May 10,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9) (法语). 
  32. ^ "Hamas rejects 'unfair' aid dem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January 31, 2006
  33. ^ 33.0 33.1 33.2 Le Quartet cherche une solution à la banqueroute palestinienne. Le Monde. May 9, 2006 [May 9,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法语). 
  34. ^ "Palestinians to get interim a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May 10, 2006
  35. ^ Palestinian Parliament Gives New Power.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13, 2006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36. ^ Outgoing MPs boost Abbas' power. BBC News. February 13, 2006 [January 5,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3). 
  37. ^ Mahnaimi, Uzi. Israel foils plot to kill Palestinian presid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unday Times, May 7, 2006.
  38. ^ "Un complot visant Abbas aurait été déjoué grace aux Israéliens", L'Orient-Le Jour, May 8, 2006.
  39. ^ Three die in Fatah-Hamas clashes. BBC News. May 8, 2006 [May 8,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40. ^ Black, Ian; Tran, Mark. Hamas takes control of Gaza. Guardian (London). June 15, 2007 [June 3,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1). 
  41. ^ Mahnaimi, Uzi. Israel foils plot to kill Palestinian presid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unday Times, May 7, 2006
  42. ^ The "Gaza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 Retrieved on 2010-08-21.
  43. ^ What Happens After Hamas W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44. ^ Abbas outlaws Hamas militia forces. CNN.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45. ^ Fatah supporters surrender to Ham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UK), June 13, 2007
  46. ^ McGreal, Chris. Death on the Beach: Seven Palestinians killed as Israeli shells hit family picnic. London: The Guardian. June 10, 2006 [May 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0). 
  47. ^ Palestinian Child Buries Slain Family. IslamOnline.net. June 11, 2006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48. ^ Copans, Laurie. Militants Fire Rockets Into South Israel.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15, 2006 [August 29,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7). 
  49. ^ Israel captures pair in Gaza raid. BBC News. June 24, 2006 [May 4,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50. ^ Suicide bomber was grandmother aged 64. Edinburgh: News.scotsman.com. November 24, 2006 [October 28, 2010]. 
  51. ^ Hamas Rockets Hit Israel for First Time Since Truce. Bloomberg. [April 2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52. ^ Sources: IDF to limit its response to rocket barrage. Haaretz. Reuters. [April 2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7). 
  53. ^ Hamas fires rockets at Israel. ynetnews. [April 2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6). 
  54. ^ Hamas attempt to kidnap IDF soldier thwarted. Ynetnews.com. [April 24,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6). 
  55. ^ Israel-Hamas truce announced. Al Jazeera English. June 17, 2008 [June 1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8). 
  56. ^ Israel, Hamas Agree on Gaza Strip Tru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shington Post, June 18, 2008
  57. ^ 57.0 57.1 Six Months of the Lull Arrangement Intelligence Report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lligence and Terrorism Information Center at the Israel Intelligence Heritage & Commemoration Center (IICC) December 31, 2008
  58. ^ Hamas: Continued rocket fire by Fatah armed group harms Palestinian inter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aaretz. Avi Isacharoff and Yuval Azoulay. June 29, 2008
  59. ^ Hamas arrests militants after rocket fi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July 10, 2008
  60. ^ Israel closes Gaza after rocke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June 25, 2008
  61. ^ Gaza truce broken as Israeli raid kills six Hamas gunm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November 5, 2008.
  62. ^ Why Israel went to war in Gaz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January 4, 2008.
  63. ^ Robin Lustig. Gaza: the numbers. BBC News. January 6, 2009 [May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64. ^ Rockets from Gaza bombard Israeli area. Upi.com. [May 2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65. ^ Hamas 'might renew truce' in Gaza. London: BBC News. December 23, 2008 [December 2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6). 
  66. ^ Civilian death toll rises after second day of air strik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UK), December 29, 2008
  67. ^ Israeli airstrikes in Gaza kill more than 2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BC News, December 28, 2008
  68. ^ IAF kills Hamas strongman Siam. Jerusalem Post.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69. ^ Obituary: Nizar Rayyan.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1, 2009 [January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0). 
  70. ^ Key Hamas Leader Killed.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15, 2009 [January 15,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8). 
  71. ^ Warnings Not Enough for Gaza Famil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 York Times, January 5, 2009
  72. ^ Israel Deepens Gaza Incursion as Toll Mou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 York Times, January 5, 2009
  73. ^ Strike at Gaza school 'kills 40'.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7, 2009 [January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9). 
  74. ^ Israel 'shelled civilian shelter'.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9, 2009 [January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1). 
  75. ^ Israel accused of war crimes over 12-hour assault on Gaza vill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Guardian, January 18, 2009
  76. ^ Israel declares ceasefire in Gaza.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18, 2009 [January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77. ^ Hamas announces ceasefire in Gaza. London: BBC News. January 18, 2009 [January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78. ^ Hamas releases second response to Goldstone Repo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lestine Note, July 28, 2010 "...approximately 1,400 Palestinians were killed according to the Hamas government and the Palestinian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The Israeli army puts the number at 1,166."
  79. ^ Israel, Hamas probes on Gaza violations 'inadequate' Agence France Presse, hosted by Yahoo News, September 21, 2010
  80. ^ Abu Toameh, Khaled. Mashaal: Hamas can speak with Obama. Jerusalem Post. August 16, 2009 [August 17,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3). 
  81. ^ Video interview of Khaled Meshal by Charlie Rose, May 28, 20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ick on small "transcript" link at top of comments section to view transcript; scroll up to view video.
  82. ^ rs.com/article/idUSTRE64T2AM20100530 Hamas renews offer to end fight if Israel withdraws[永久失效链接] Reuters, May 30, 2010.
  83. ^ Rage in Egypt at Hamas and Iran following Rocket Attacks on Eilat, Aqab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MRI Special Dispatch No.3200
  84. ^ Palestinians hand Israel Qassam rocket seized in West Ban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22-02-2010
  85. ^ A-Zahar calls for rockets to be fired from West Ban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rusalem Post 20-06-2010
  86. ^ Hamas Fights Over Gaza’s Islamist Ident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5, 2009
  87. ^ Archived copy. [201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Xinhua, 2010-01-03
  88. ^ Hamas Bans Women Dancers, Scooter Riders in Gaza Pus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Daniel Williams, Bloomberg, November 30, 2009
  89. ^ Hamas patrols beaches in Gaza to enforce conservative dress co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UK), October 18, 2009
  90. ^ "In Gaza, prisoners twice over; Palestinians are being squeezed by the Israeli blockade and Hamas' 'Islamizing' ac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ll Van Esveld, Bill Van Esveld is a Middle East researcher for Human Rights Watch, June 27, 2010, Los Angeles Times.
  91. ^ The Hamas Enterprise and the Talibanization of Gaza, by Khaled Al-Hroub, Al-Ayyam (Palestinian Authority), October 11, 2010. Transl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the Middle East Research Institute, October 22, 2010.
  92. ^ Ali Sawafta and Nidal al-Mughrabi, [Abbas government welcomes bin Laden death, Hamas deplore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5/02/us-binladen-palestinians-idUSTRE74137A2011050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May 2, 2011
  93. ^ Hume; Tim; TRUMP'S JERUSALEM SPEECH A "DECLARATION OF WAR," SAYS HAMAS; VICE News; December 7, 2017; https://news.vice.com/story/trump-jerusalem-declaration-of-war-ham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4. ^ Hamas: US decision on Jerusalem is a war declaration; Al Jazeera; December 7, 2017; http://www.aljazeera.com/news/2017/12/hamas-leader-jerusalem-decision-war-declaration-17120708342707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5. ^ Hamas in 2017: The document in full. Middle East Eye.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英语). 
  96. ^ Hamas's Ismail Haniyeh 'martyred' in Iran - report.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24-07-31 [2024-07-31] (英语). 
  97. ^ Fassihi, Farnaz; Bergman, Ronen. Live Updates: Iran Says Haniyeh, a Top Hamas Leader, Was Killed. The New York Times. 2024-07-30 [2024-07-31].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