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
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有关失效情形的分类。在JIS C5750-4-3:2011中的定义是“零件故障的状态”[1]。在JIS Z8115:2000 F2中的定义是“故障情形的分类,例如断路、短路、破裂、磨损、特性退化等”[2][3]。
一个零件会有几个失效模式,例如继电器可能无法依信号开启或是关闭,即为其失效模式。有些资料可能还会列出各失效模式的比例。
定义
[编辑]在1990年的IEC 60050:1990 IEV 191-05-22有提到失效模式(failure mode)及故障模式(fault mode)“针对特定机能,故障零件可能状态中的一种。此情形下不建议用‘失效模式’”[4][5]。当时建议使用故障模式(fault mode)而不是失效模式(failure mode)。
2006年时,IEC 60812:2006中有定义了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零件失效的情形”(manner in which an item fail)。
2011年的ISO 26262定义失效模式(failure mode)是“零件或组件失效的情形”(manner in which an element or an item fails)
确认失效模式的方式
[编辑]若要知道零件的失效模式,可以请供应商提供相关资料,或是参考IEC 62380,SN 29500,MIL HDBK 217之类的标准。
IEC TR 62380的名称是《可靠度手册:电子元件、电路板及设备的可靠度预测通用模型》(Reliability data handbook - Universal model for reliability prediction of electronics components, PCBs and equipment),最新版是2004年版,已经失效,被IEC 61709:2017《电子元件-可靠度-转换用的失效率及应力模型参考条件》(Electric components - Reliability - Reference conditions for failure rates and stress models for conversion)。
SN 29500是由西门子公司所推出的可靠度标准。
有关失效模式的分析
[编辑]针对失效模式及其影响,有许多相关的分析:
-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针对一系统中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确认其影响,再依严重程度决定处理方式。
- 失效模式效应与关键性分析法(FMECA):在FMEA以外增加了关键性分析,可以会突显机率较高且有后果较严重的失效模式。
- 失效模式效应与诊断分析(FMEDA):著重失效率、失效模式、影响以及是否可以事先诊断到异常。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JIS C5750-4-3:2011“アイテムにおける故障の様子”
- ^ JIS Z8115:1981
- ^ JIS Z8115:2000 “故障状态の形式による分类。例えば、断线、短络、折损、摩耗、特性の劣化など”
- ^ IEC 60050:1990 IEV 191-05-22 "One of the possible states of a faulty item, for a given required function. Note – The use of the term "failure mode" in this sense is now deprecated."
- ^ Dependability- IEC 60050. IEC. [2014-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