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福隆港

坐标3°42′50.4″N 101°44′6″E / 3.714000°N 101.73500°E / 3.714000; 101.73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隆港
 马来西亚 彭亨城镇
Bukit Fraser
Fraser's Hill
பிரேசர் மலை
بوكيت فراسر
福隆港的天际线
福隆港在马来西亚的位置
福隆港
福隆港
坐标:3°42′50.4″N 101°44′6″E / 3.714000°N 101.73500°E / 3.714000; 101.73500
国家 马来西亚
 彭亨
劳勿县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 夏时制无(UTC
邮政编码49xxx
网站mdraub.gov.my

福隆港(马来语:Bukit Fraser;英语:Fraser's Hill ),马来西亚的三大著名避暑高原之一,位于彭亨州雪兰莪州交界附近,属彭亨州界内中央山脉范围,海拔高度1260米。这里的环境风凉气爽,常年温度17°C〜28°C /63°F〜85°F;被誉为马来西亚最美和最自然的山区度假地。位于中心的环岛钟楼,是一个仿造英国伦敦大笨钟的钟楼,和背后的福隆港邮政局相映成趣,是福隆港的标志。这里是一个赏心避暑的好去处,在高原上设有一个19洞的高尔夫球场,射击训练场和马场。每年的5月,福隆港还会举行观鸟大会,旅游者对所观察的雀鸟进行记录和摄影。

地名

[编辑]

福隆港的马来文名为“Bukit Fraser”,得名自苏格兰裔商人刘易斯·詹姆斯·花沙(Louis James Fraser),他是开辟福隆港的先驱。Bukit Fraser早期的华文名为“白须港[1][2],据1905年华民护卫司署官员H.W. Firmstone所言,因矿地原业主花沙留有长白胡须而得名,而“港”字释为“mining land”(矿地)[3]。1930年代本地华文报章依旧有称“白须港”[4][5],约在同一时期也开始使用了现今通行的名称“福隆港[6]。除此之外也有音译的“花沙山”[7]、“佛拉沙士山”[7]、“佛兰昔士山”[8]等名称。“福隆港”的华文名由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人名说和商号说,其中这些传说又有差异。

人名说

[编辑]

其一是1955年《星洲日报》黄枝运的说法:据说从前有一个对当地颇有贡献的大包工头,名字叫“福隆”,后来他死了,为纪念他的缘故,乃以其名号称此地[9]

其二是1956年《南洋商报》何荣华的说法:据说1914年以前,有一位德国矿家在这冷山开采锡米,雇佣许多华人劳工,采锡机械犹存于牛棚坑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德国矿主应召回国,把矿务咐托给工头“福隆”氏(姓及籍贯不详)去经营。当时华人都为福隆氏觉得光荣,且矿湖若港,故改称冷山为“福隆港”。[10]新马潮人历史学者潘醒农采纳此说,在其1961年编著的《星马名胜》中说:据说1914年前,德国人尝在该山开矿,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矿主返德国,把矿务托付工头“福隆”氏,挖锡后的坑沟积水,矿潭像港般,所以华人叫做“福隆港”。[7]

商号说

[编辑]

其一是1949年《南洋商报》符豹的说法:探寻当地老先辈得知,据说在三十馀年前,当地是华侨及德侨挖锡的地方,后者因英德战争而撤退,其锡产就归并华侨经营,该公司名叫“福隆”,挖锡地点是在两峯对立的峡底,后因两峯山水泻下其间,流成渊泓的沟渠,泛如港湾,因此华侨便命名为“福隆港”。[11]

其二是南洋史地学家许云樵的说法,他在1975年答复华人穆斯林领袖伊布拉欣马天英的英文信函中说:19世纪有一位住在山脚下的华人商人,他在小溪边开了一家杂货店,那些要通过峡谷前往彭亨的人,经常在店里买东西和休息,因店里的招牌上写有“福隆”二字,所以人们就把该地称做“福隆港”。之后该峡谷和山都统称此中文名,因那时这座山尚未命名,实际上“港”字并非用来称呼此山。[12] 但许云樵却曾在1972年于《南洋商报》专栏中肯定了“福隆港”的“港”为“岗”之讹的说法,他也解释原来的港在山下,19世纪时为一华人所开,由此登山通过峡谷可至彭亨,因此行人便把山也叫做港。[13]

历史

[编辑]

早期历史

[编辑]

一般认为福隆港的开辟是以刘易斯·詹姆斯·花沙于1890年代为始。花沙是新加坡出生的苏格兰裔商人。他曾在1882年宣布破产,之后便因商业罪案而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出狱后,花沙离开新加坡前往彭亨,1890年代始在都赖经营锡矿运输业务,之后便将业务转移至福隆港上。花沙在20世纪初便退休了,于1901年7月回到英国结婚,之后于1906年8月在奥地利度假期间逝世。但多年以来,绝大多数宣传福隆港的旅游网站和手册都写有关于花沙的错误信息,其中以花沙晚年“神秘失踪”说最为流行。

随著殖民地欧洲人口的增长,对高原胜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917年,新加坡主教弗格森-大卫英语Charles Ferguson-Davie和雪兰莪牧师钱皮恩(A. B. Champion)前去岬(The Gap)的别墅短期度假。一天清晨,他们带着午餐步行登上福隆港。道路非常崎岖,他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沿着山脊和现在高尔夫球场所在的山谷,寻找洋房可能所在的地方。他们发现经理的洋房已被废弃,破旧不堪,不适合居住。之后,他们不知何故迷失路途,所幸被两位锡克籍的警员救了出来。[14]回到新加坡后,主教给高级专员亚瑟·杨英语Arthur Young (colonial administrator)写了一份报告,表明在该地能较易开发避暑山站(Hill station)。1919年8月的初步地形测量进一步认可了这份建议。同月,,联邦委员会的非官方成员金德斯(R. C. M. Kindersley)被告知将拨款把福隆港开发成为避暑胜地,工程于同年10月开始。彭亨工程师马格(F. W. Mager)开始在花沙洋房周围清理土地,勾勒出一条从岬上山的道路,并勘测建筑物的选址。1920年,福隆港归属联邦政府辖下的发展委员会负责,并正式命名为Fraser's Hill。[15]

钦差大臣葛尼遇刺

[编辑]

1951年10月6日下午1时左右,英殖民政府最高专员(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华人称为钦差大臣)亨利葛尼,在前往福隆港途中被马来亚共产党员杀害。[16]当时车队包括,一辆路虎越野车在前开导,内坐五名马来警察及一名司机,葛尼及其夫人和私人秘书所乘坐的劳斯莱斯轿车随后,再后为一辆无线电巡逻车,内坐一名护送队指挥官(副警监)及六名马来武装警员、以及一辆装甲侦察车殿后,内坐一名枪手及一名司机。[17]

行至新古毛-福隆港路56英里又四分之三处时,车队遭受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员伏击。路虎车内除一名警员外,其馀皆受伤而跳下车,采取掩护而开枪还击。钦差大臣的汽车继而遭到密集枪火的射击,而停在路旁,距离路虎车约40码。葛尼自右旁步出汽车,向路旁之高岸而行,还未抵达即遭击毙。不久后侦察车欲转过钦差大臣的汽车及路虎车遇袭之转角时,遭受射击,侦察车继续前行,停在钦差大臣之汽车之后,车上人员随即开枪还击。经过短时驳战后便停火,当附送队指挥官离车时又遭到射击,随即再次交火,待马共成员停火撤离后便电告新古毛警长求援。[18][19][20]

行凶者是绰号为“小马”的马共党员和他独立小分队的36名游击队员。据马共前总书记陈平所说,他们当时希望攻击大型武装车队以夺取武器和弹药,但在事后收听新闻报导时才得知他们杀了钦差大臣。[21]4个月后,英国陆军副参谋邓普勒接替葛尼出任钦差大臣。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谭俚夫. 《南洋埠名》. 星洲古友轩. 1923年5月: 18. 
  2. ^ 徐雨郊, 高梦云. 《南洋四州府華僑商業交通錄》. 怡保: 光明印务局. 1928: 44. 
  3. ^ H. W. Firmstone.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and Places in Singapore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Continued).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42 (FEBRUARY1905), pp. 53-208.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4. ^ 馬來亞陸軍總司令 赴彭亨白鬚港養疴 何時返星現未確定. 南洋商报. 193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5. ^ MAJ-GEN. LEWIN.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3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6. ^ 吉隆坡瓊州會舘大會詳情 主席王兆松報告 瓊州會館聯合會成立經過!推舉王兆松林少懷等七十人爲徵求委員. 南洋商报. 1934-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7. ^ 7.0 7.1 7.2 潘醒农. 《星馬名勝》. 新加坡: 南岛出版社. 1961: 150. 
  8. ^ 关楚璞主编. 《星洲十年》. 新加坡: 星洲日报社. 1940: 1085. 
  9. ^ 本邦第二高原 福隆港輪廓. 星洲日报. 195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0. ^ 馬來亞避暑勝地福隆港. 南洋商报. 195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1. ^ 福隆港風光. 南洋商报. 194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2. ^ 廖文辉、曾维龙(纂注). 《許雲樵來往書信集》. 加影: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 2006年11月: 418–419. ISBN 983-3527-01-9. 
  13. ^ 文心雕蟲. 南洋商报. 197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14. ^ Maxwell (1954),第75页.
  15. ^ HISTORY- Fraser's Hill Page 2. Fraser's Hil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HD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5). 
  16. ^ SIR HENRY GURNEY KILLED -HE DREW BANDIT FIRE. The Straits Times. 195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7. ^ 調查葛誼爵士遇難情形 聯邦政府發表文告 中伏時爵士步出車外遭擊斃 夫人與私人秘書則仍留車内.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8. ^ 欽差大臣汽車遭密集炮火射擊.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9. ^ 電新古毛警署求援. 南洋商报.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0. ^ TRIP TO GAP DECIDED TWO DAYS BEFORE. The Straits Times. 195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1. ^ 陈平. 《我方的歷史》. 新加坡: Media Master. Pte Ltd. 2004: 257–259. ISBN 981-05-2075-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