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
25°06′14″N 121°31′49″E / 25.103846°N 121.530295°E
芝山岩为台北市士林区石角的独立砂岩小山丘,位于台北盆地北侧边缘,为地势北陡南缓的单面山,标高约51.5公尺,面积约10公顷,当地人也称此山为“圆山仔”。大量福建漳州移民在18世纪移居该山丘附近的台北八芝兰(今士林区),而芝山岩的名称原取自附近的芝兰街,而被称为“芝兰山”,后来因其山丘之风景很像漳州的芝山,故改称“芝山岩”[1]。今日亦以芝山岩取代原有之地名石角来称呼邻近地区,并设有芝山岩次分区。
生态景观
[编辑]地质
[编辑]若以地质论,芝山岩为台北盆地的孤立岩体,在2千万年前,与台北盆地同是海底沉积之页岩层及砂岩层,即“大寮层”,故至今在芝山岩仍可发现古生物(例如贝类)化石。在约400万年前,芝山岩一带因板块挤压的造山运动中被挤出海面。随著之后的风化及侵蚀作用,芝山岩的页岩层逐渐被侵蚀,而只剩较坚硬的砂岩层。在40万年前,台北盆地因山脚断层陷落而逐渐形成,芝山岩成为了盆地边缘的小山丘。至约1万1千年前,因海水面上升导致台北盆地逐渐成为一大淡水咸水交接的湖泊,芝山岩则成为阳明山下的小岛屿,直到湖水退去后形成今日样貌[2]。芝山岩的地质为古老的大寮层,因大寮层的节理发达,加上长久以来的侵蚀作用,使得芝山岩拥有许多特殊的地质景观,包括太阳石、风化窗、洋葱石、石象、石砚、石墨等[2]。
植物
[编辑]因芝山岩曾为咸水湖中的小岛,故可发现皮孙木、搭肉刺、血桐、棱果榕、鲁花树等海岸生物,具有这种山丘上有海边植物的现象,于台湾实为少见。加上芝山岩又历经台北淡水湖和沼泽湿地时期,多变的环境使芝山岩有丰富的植物种类[2]。因芝山岩被当地居民视为灵地,树木少遭砍伐,在日治时期纪录了当地有418种不同植物种类[1],并由早田文藏于1916年在芝山岩首次采集到了台湾特有种“八芝兰竹”[3]。而芝山岩的天然林、蝙蝠洞、石马、石象、石龙、石头公(五鬼弄金狮)及隘门在1933年11月26日被台湾总督府指定为史迹及天然纪念物[4]。
-
芝山岩山顶上的海岸礁石
-
芝山岩步道
-
芝山岩上约三百岁之老樟树
历史人文
[编辑]史前文化
[编辑]除了多元的生态景观外,芝山岩也拥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景观。芝山岩一带原为平埔族巴赛族麻少翁社居民活动的范围,在此于1896年发现了包含新石器时代以来数个文化层的芝山岩遗址[5],其陆续出土的大量文物使得芝山岩遗址在台湾北部的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0年,由学者在芝山公园入口处再挖掘出了两具属圆山文化之人体骨骸。
清治时期
[编辑]康熙初年,漳州人自唭里岸来到此处,与平埔族人协议开垦,而在此处建立了漳州人的聚落[1]。芝山岩的土地在乾隆初年为黄善家族所有,因地势陡峭不易农耕,主要用来作为放牧使用。在黄善去世后,黄家亲族自漳州府来台,并将随身携带的开漳圣王香火包奉祀在黄家厅堂,之后便将住宅改建为寺庙,并在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命名为“惠济宫”。同年,当地仕绅吴廷诰在经黄善之子黄国聘同意后,在芝山岩建造了一做供奉观音的“芝山岩寺”,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而惠济宫亦在同年完工[2]。
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发,八芝兰跟芝山岩皆成为激烈战场,造成死伤惨重。而1859年在台北爆发大规模的漳泉械斗亦蔓延至芝山岩附近,亦造成多人伤亡[6]。当地民众于事后将漳泉械斗及林爽文事件的遗骸同葬,设立了芝山岩同归所。1840年,在当地仕绅潘永清倡议下,在惠济宫东侧建立了“文昌祠”,并设立了全台湾最早的义塾“文昌祠义塾”。1849年,惠济宫方立了“芝山合约碑记”,以确立芝山岩的所有权由公众所有,且作为漳州人祭祀神灵的福地,不得砍树以及做其他开发利用[2]。
芝山岩在清代的《淡水厅志》中被记载为“独峙在芝兰保芝山”[7],而在咸丰10年(1860年),士林地方文人将芝山岩列为“芝兰八景”(芝山独峙、兰港双桥、竹林石室、石壁渔舟、番井沸泉、猿洞桃花、磺溪吼雨、屯上积雪)之一[8]。山脚下有1825年设立的西门(芝山岩隘门),门额上题有“芝山岩”,而清代贡生潘永清于1873年在天然巨石上题“洞天福地”四字,福与蝠字同音,亦指芝山岩蝙蝠洞[2]。
-
惠济宫模型(1935年台湾博览会展品)
-
1960年代改建至今的芝山岩惠济宫
-
芝山岩同归所
-
芝山岩隘门
-
芝山岩隘门
-
芝山岩石砚
-
洞天福地碑
日治时期
[编辑]学堂设立及六氏先生事件
[编辑]芝山岩也是与台湾日治时期教育有重大相关的地点,被视为台湾教育界的灵地、本岛人教育的发祥地。台湾总督府于1895年6月26日在芝山岩的惠济宫后殿设立了芝山岩学务部学堂,然而在隔年发生学堂六氏先生被杀害的芝山岩事件。事件发生后,在芝山岩的大樟树下设置了六氏先生墓,并于1897年7月设立了伊藤博文亲题“学务官僚遭难之碑”,每年2月1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9][7]。另外,曾于1907年9月在惠济宫的前庭举行抗日份子简大狮的归顺式[10]。芝山岩事件发生后,芝山岩学堂改为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学校,由于学校名声响亮,学生甚至远从新庄、桃园、大溪至此就学,直至八芝兰公学校(今士林国小)在1904年完工后,芝山岩上的校舍才迁出[10]。
祭祀活动及神社设立
[编辑]1903年,在台湾教育总会的建议下,向全台的教育工作者募款以设立台湾教育相关故人的纪念碑。1905年2月,在芝山岩举行了六氏先生的十年祭,同时举行过去十年间教育界殉职23人的招魂祭,之后每年皆举行合祀祭,以及“台湾亡教育者合祀碑”揭碑(台湾亡教育者合祀碑为“台湾教育功劳者之碑”、“台湾亡教育者招魂碑”和“故教育者姓名碑”之合称),此碑之标题为“崇教启道”,碑文由后藤新平撰写,字为山本竟山所写。1915年2月,举行六氏先生二十年祭,同时为此将碑前的土地重新整地、植树、新设及整修亡者姓名碑,并在1916年新设了由民政长官下村宏所写的“新修芝山岩记”碑。1917年5月,被视为日人在台教育创始者的伊泽修二去世,故台湾教育会决议兴建“伊泽修二先生之碑”,碑文正面文字为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所写,此碑于1919年11月完工[10]。1928年6月,台湾教育会召开评议员会,计画兴建芝山岩社(或作“芝山岩祠、芝山岩神社”[11])作为御即位大礼记念事业,并委托总督府技手井手薰设计。芝山岩社于1929年2月动工,同年12月动工,1930年1月31举行新殿祭,同年2月1日举行镇座祭。神社工程是将碑前区域整地扩张,并设立本殿、拜殿手水舍、鸟居等设施[10]。神社完工后,再改建了原参道,将南隘们拆除,改建为120个石台阶,当地人又称之为“百二崁”[2]。1938年,设置了芝山岩山下的参道(今雨农路)。自芝山岩神社设立以来,“芝山岩精神”开始被频繁提出,加强芝山岩作为台湾教育界灵地的意象。在1905年至1942年间,因病逝或意外过世而合祀于芝山岩的台湾亡教育者计有530位,其中内地人472位,本岛人66位[12]。士林公学校每周需至神社进行整理奉仕作业,台北第一师范学校则需一年一次。
另外,镰野芳松等真言宗弘法寺信徒于1925年在台北市及郊外等地设立了台北四国八十八所灵场,芝山岩上设有第19至第35号佛像[13]。
-
1917S年芝山岩的各纪念碑
-
芝山岩社全景
-
儿童参拜芝山岩社之景象
-
芝山岩社(向南看)
-
芝山岩神社参道之百二崁
-
学务官僚遭难之碑
-
雨农阅览室后方的教育者姓名碑
-
六氏先生之墓
-
芝山岩上的台北四国八十八所灵场遗址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国民政府于1949年来台后,芝山岩上的许多纪念碑被拆毁,六氏先生的墓亦被破坏。此外,官方重新诠释了六氏先生事件,将其定位先民的抗日义举,由国民大会通过于1958年设立“芝山岩事件碑记”[2]。芝山岩周边在战后设立了军情局及军事设施,芝山岩亦成为有驻军的军事用地[14],由于军情单位职员多为戴笠(戴雨农)之部属,芝山岩附近陆续出现许多与雨农相关之地名或设施,如雨农国小、雨农路、雨声街等[2],而芝山岩社本殿在后来被拆除改建为“雨农阅览室”,拜殿则改建为凉亭[15],但仍可见昔日神社之参道。台北市政府在1980年代陆续与芝山岩上的违建户协调拆迁补偿费,而芝山岩上的军事基地在1993年撤离,留下了军营、碉堡、警哨站、炮台等设施[2]。1986年,设立了“戴雨农将军事略”碑。
1995年,士林国小在百年校庆之际,在同归所西侧重立了六氏先生墓。2001年,学务官僚遭难碑依旧照片复旧重立。2004年,芝山岩北侧的军事情报局弹药库弹药库经整修后规划为教育展示空间,由台北市政府以官办民营方式委托台北市野鸟学会经营,定名为“芝山文化生态绿园”,简称“芝山绿园”,并已于2005年12月31日正式开园,开放民众参观。
-
雨农阅览室
-
芝山岩东炮台
-
芝山岩西炮台
文化资产
[编辑]1933年,芝山岩曾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列入“国指定史迹”,并列入台北州指定史迹。[16]现该地区留存之文化资产及建筑群包括:
相关艺文作品
[编辑]- 电影《呜呼芝山岩》:台湾第一部有声电影(1936年),静香八郎导演,李松峰摄影,陈宝珠主演[17][18]。
- 欧剑窗《芝山岩桃花》:“玄都观里艳紫华,沧抹胭脂斗晓霞。飘泊不随流水去,一生只合在仙家。层岩隐隐隔重云,茅屋花间鸡犬喧。我不渔郎行远径,义番疑似到桃源。”[19]
- 让山健(田健治郎号)《游芝山岩吊教育家遭难遗迹》:“维石岩岩碧藓霑,当年遗迹暗愁添。丰碑屹立芝山畔,赫赫文勋民具瞻。”[12]
- 陈承潘《芝山岩》(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第1届)[20]
- 蔡永《灵石/芝山岩社》(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第4届)[20]
- 方昭然《台湾芝山岩》(水彩)
其他
[编辑]台北市政府为了管制芝山岩周边景观,曾在2016年提出“芝山岩地区景观管制计画”,计画限制周边新建建筑之楼高,引发地方民众正反意见冲突。然而此景观管制将分两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将先对公有建物实施高度限制[21]。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千种, 康允. 臺灣縱橫觀 忘れ得ぬ臺灣の印象─芝山嚴. 经济市场社. 1939-10-2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林, 诗瑜. 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與意涵—以台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為例.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07.
- ^ 岛田, 弥市. 芝山巖の植物. 不详.
- ^ 七星郡役所. 七星郡要覽. 1938-09-25.
- ^ 臺北芝山岩遺址. 文化部 台湾大百科全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 ^ 死都不要放一起 芝山岩同歸所. 今日传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7.0 7.1 七星郡要覽 昭和十二年版. 七星郡役所. 七星郡役所.
- ^ 芝蘭街三百年 (PDF). 台北市士林区公所. 201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2).
- ^ 千种, 康允. 臺灣縱橫觀 忘れ得ぬ臺灣の印象─芝山嚴. 经济市场社. 1939-10-25.
- ^ 10.0 10.1 10.2 10.3 安山, 圭三. 芝山巖の由來. 社团法人台湾教育会. 1931-02-01.
- ^ 芝山岩神社. 海外神社. 神奈川大学. [2013-02-02].
- ^ 12.0 12.1 鸟居, 兼文. 芝山巖史. 芝山岩史刊行会. 1932-12-13.
- ^ 中川未来. 植民地台灣の四國八十八ヶ所寫し霊場 (PDF). 爱媛大学法文学部附属四国遍路・世界の巡礼研究センター.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 ^ 范, 硕铭. 芝山岩社區都市更新史與眷村的故事 (PDF). 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社区发展协会. 2013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 ^ 雨農閱覽室. 芝山文化生态绿园. [201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 ^ 電影大事記. 财团法人国家电影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 ^ 柴山武矩. 映畫-君が代少年-嗚呼芝山巖. 台湾教育. 1936-09-01.
- ^ 杉山, 靖宪. 臺灣名勝舊蹟誌. 1916-04-18.
- ^ 20.0 20.1 蔡, 介伦. 畫我臺灣—日治時期新美術中臺籍畫家的繪畫題材 (PDF).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2018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 ^ 北市臨陣軟腳 芝山岩周邊景觀管制分成兩階段. 自由时报.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