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鸡笼山 (台湾古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鸡笼山
汉字 雞籠山
白话字 Ke-lâng-soaⁿ
Koe-lâng-soaⁿ
台语罗马字Ke-lâng-suann
Kue-lâng-suann
别称
汉字 雞頭籠
白话字 Ke-thâu-lâng
Koe-thâu-lâng
台语罗马字Ke-thâu-lâng
Kue-thâu-lâng

鸡笼山,又称鸡头笼,是古代中国台湾岛的称呼,记载于《明史·外国传》卷三百三十二。鸡笼山事实上是台湾北部地区的地名,非全岛之称。明清时沿海者,利用岛屿作为航行指标,因岛屿在海上看似山型,称之为山。

日治时期学者认为其名称源自北部平埔族语言的单字Kietangarang,即“”之意,并以台语音译汉字“鸡头笼”,后来省略为Kieran,才又音译为汉字“鸡笼”,并后缀了在台语地名中带有海岛之意的山字。[1]然而,今日台湾史学者翁佳音提出异议,指出当时基隆一带的平埔族自称是巴赛族,而非凯达格兰,反而西、荷人地图上所标之地名更接近台语“鸡笼”之音,故此名称来自汉人所取。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台湾地名研究》,安倍明义,76页-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