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台湾历史/存档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雾社事件

就我找到的资料作小补充,如不妥请加以修正。Cress 16:57 2006年5月13日 (UTC)Cress

移动请求

台湾历史 → 台湾历史 – 统一“台湾”的写法。

加入 *支持 或 *反对 再加上一句可选用的解释,然后再利用~~~~对投票进行签名
  • 支持,我是提名人。--minghong 10:41 2006年5月1日 (UTC)

表格订正请求

建议在中华民国统治下的台北、高雄历史外,加上福建省金马地区历史,或者迳称为“金马地区历史”也可以。洛卡其 02:09 2006年11月26日 (UTC)


讨论

加入我更多的评论

古史上的台湾

就我所知, 最早汉文典籍对台湾的无需猜测的记述,开始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林道干逃入台湾. 在此之前的汉文典籍记述都无法确定是台湾, 冲绳, 或其它地方(如有学者主张吴军抵达的夷洲是北美墨西哥). 似乎还没有必要在此加入这些不够确定的记述.

关于"学界对民主国的解读"一段

建议放到台湾民主国之中。我已经自作主张放过去了。这边这段可以删除吗?--[[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3:11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关于台湾历史这部分的"结构"应该怎么处理, 我没什么大意见. 我的直觉是和台湾历史有关的东西实在是太少啦. 我不是台湾史的学生,这严格讲起来不是我的专业领域. 不过, 由于论文写作的需要, 我做过一点粗浅的研究过. 我可以先删掉啦. 不过, 关于台湾历史在百科全书上的"整体结构", 我们可能还要再从长计议. 谢谢你的关心, anyway. --wdshu|阿呆 03:57 2004年10月13日 (UTC)
台湾历史当然要好好补充。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太少了。只是我们要兼顾整个百科全书的体系,不要弄成只有几个长条目,别的相关条目内容反而很少。因此我的建议是:台湾历史的内容尽量以单纯记史就好,里面各个能发展成单独条目的内容,就放到那些相关条目中。然后还可以做一些相关主题的template,让读者阅读相关条目更加方便些。--[[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4:05 2004年10月13日 (UTC)
郑氏王朝的后两段我也移去该条目了。--[[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05:15 2004年10月13日 (UTC)

系列文章的名称

我觉得现在的系列文章命名有些问题,总让人感觉有台独倾向,不NPOV(我想许多大陆人看到一定会非常反感,我们既不能倾向多数人的观点,也不能同情少数人的观点);而且我对这些名称是否是史学中的定名也很怀疑。我认为不如采取美国历史的做法,或者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做法,分为台湾历史 (1/9)台湾历史(2/9),比较中性,导航中的名称则可以沿用现在的叫法。另外,中华民国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历史似乎会产生重复,应该如何处理?--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2:01 2004年10月15日 (UTC)

书生兄,谢谢你的建议,几个问题回答如下。
1). 历史分期“本身”从来不是中性的,任何架构都是一种研究者之观点的呈现。说实话,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目前这个分类方式,因为这个分类方式基本上是从“统治者”或“政治掌权者”的观点出发的分类方式,而不是从“底层人民”或者是“政治异议者”的角度出发(当然,在这个意义下,传统中国历史的划分方式,比如说夏、商、商……这样的划分方式,问题更加地严重)。然而,由于这种分类方式最为简便,一般来讲,“方便上”多数的研究者还是会采取这种分类方式,包括你所提到的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基本上也是以“统治者的递换”当作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
2). 在这个意义下,这个分类架构“几乎”是没什么大争议的架构。多数的台湾史研究者,都是采用这个分类架构,以“统治者的递换”当成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这个操作方式已经是共识,没什么太多可以争议的地方。如果说要呈现不同之史观的话(比如说台湾中心的史观、中国中心的史观、或日本中心之史观),通常可以操作的地方在一些比较细部的论证(比如说“中国信史时代”这个标题,其实就还蛮中国中心主义的,我有时间会再改写),以及对于该段时期之“标签”或“称谓”的使用(比如说“郑氏王朝”,在传统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是将这一段叫做“郑成功收复台湾”,但是,我个人是觉得“郑氏王朝”这四个字基本上还蛮中性的,事实描述的成分比所谓“郑成功收复台湾”多的多,后者的价值呈现比前者多的多),而不是这个历史分期本身。
3). 至于你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你是没有认真看过或读过这些东西(一笑),这基本上不是问题啊。中华民国历史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讲起,但是,中华民国建立的时候,台湾是日本帝国的殖民地,和中华民国没有什么直接的从属关系啊。中华民国和台湾扯上关系,那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事了。所以,“中华民国历史”(1912-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国史的一部份吧)和“中华民国统治时期”(1945-现在,这是台湾历史的一部份),基本上不是同样的东西。
4). 当然,严格来讲,我对目前这个结构是有个不尽同意的地方。这个架构比较倾向所谓的“中华民国史观”(笑)。逻辑上,因为这个架构试著要把“中华民国”和“台湾”这两个项目做比较明晰的连结,所以将最后两个阶段分开了(即“中华民国统治时期(即1945-1949)”和“中华民国时期(1949-)”)。但是,如果从比较台湾中心的观点来看,这个时间点的划分,意义就不算太大。台湾战后史最重要的发展,是从“威权到民主”。因此,我反而会觉得可以用1987年的“解严”当作历史的分水岭,将战后史分成“两蒋威权时代(1949-1987)”以及“后解严时代(1987-现在)”,可能比现在这个分类架构有意义。
5). 最后,我知道你不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的学生,但是,我还是要忍不著提醒你,有机会读读一些科学史或者是科学哲学的著作吧。孔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可能是不错的入门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完全自外于研究者”的东西,更没有所谓“上帝全知观点(God’s view)”的存在。医生读X光片,X光片上有N个可以读到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他是用这种方式读,而不是用另外的方式读。答案很简单,他在学院里被教导出来某种“解读X光片”的特殊方式。他看到的是fact吗?或者说,如果抽离了“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医生诊断”的context,这个是不是fact的问题,基本上就已经问错了呢。扯远啦,再聊吧。
孔恩的书目如下(中国应该也有另外的中文版,不过我不熟,对不起):
Kuhn, Thoma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1991,科学革命的结构,程树德、傅大为、王道还、钱永祥译。台北:远流。--wdshu|阿呆 14:36 2004年10月15日 (UTC)

可能我和你在思考方式上产生了一些误解。我主要是针对条目名称的问题。请参看wikipedia:命名常规。我们应该是以有共识的名称或官场的名称作为条目名称,而不是以自己认为的名称作为条目的名称,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不NPOV的。你说在传统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是将这一段叫做“郑成功收复台湾”,其实中国大陆也是如此称呼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部分历史的条目名称应该叫做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样,从你的话里,我感觉到郑氏王朝似乎也是作者自拟的,而不是学界的特有称呼。英文版的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引起NPOV方面的争论,同时也符合百科全书的体例。而且从第三者的角度看,中华民国历史中华民国统治时期非常容易混淆,尤其是对于不了解这些历史的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个事物。

另外,谢谢你推荐的书目,我也读过一些科学史的著作,但是孔恩的没有读过--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5:19 2004年10月15日 (UTC)

我也插一腿。 :-D 我也觉得“郑氏王朝”不太妥当,虽然实际上还有一个明朝皇帝在台南。而另一方面,我却赞成把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为为“两蒋”和“解严”两段。这样,大家可以作一个比较两段时间台湾的转变。--石添小草 15:33 2004年10月15日 (UTC)
以郑氏王朝称之并无不当。明朝皇帝有到过台湾?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郑氏王朝并非随口说说,以下是google查的结果:所有网页 约有2,680项符合郑氏王朝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 1-10项。 共费0.21 秒。 可见这个词并非谁自创。当然,基于维基的中立观点,我赞成对这个词或是那段历史有异见的人写出不同的想法。至于目前那个template是我做的,会区分中华民国统治中华民国是基于统治者的观点没错,前者时期台湾是边陲,是地方政府,也就会发生地方上的事情中央不知道等等情况,后者时期台湾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换句话说,中华民国历史与台湾历史在1949年后就交缠在一起了,这是我目前的史观。我认为解严的相对是戒严,问题是1945-1949年间台湾并不是一直处在戒严状态。当时台湾的肃杀气氛(包括228事件),是因为中央地方的不了解(也还包括了期待的落空等等)所造成的,与解严似乎很难相对应。请大家继续讨论。--[[User:Theodoranian|虎儿 (留言)]] 15:49 2004年10月15日 (UTC)

我觉得尤其是1949年后的历史需要和中华民国历史结合起来。首先不应该重复,或许把中华民国历史拆分成1949年以前的历史和1949年后的历史。至于1949年以前的历史,郑氏王朝如果确有如此称呼,可以保留,但是其他部分怎么办呢?我觉得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处理比较好,不妨参照一下--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6:15 2004年10月15日 (UTC)

关于"孙权", "夷州", "临海水土志"等问题

给在本文"简介"增添东西的匿名朋友:

关于"夷州"是不是台湾的问题, 我在"夷州"这一项目已有讨论, 目前学界上对于这个历史问题仍有争议, 应该没有重要到要放在台湾历史的"简介"里面吧. --wdshu|阿呆 13:01 2004年11月20日 (UTC)

荷兰人登陆前的历史

有没有关于西方人登陆前的台湾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条目中似乎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夷洲和流求的记载。--用心阁(对话页) 11:36 2005年3月21日 (UTC)

  • 我也正想问这个问题。难道西方人进驻之前就没有记载了么?还是被人为的忽略了?大陆的历史课教育也颇有点日本右翼的风格,台湾人民应该把它丰富起来。 ——ZM 15:23 2005年4月9日 (UTC)

古籍上的记载

“古籍上的记载”,这一个条项,请不要只陈述“谁到过台湾”,而不引用典籍原文,不要降低本条项的信度。

旧金山和约和日华和约

这两和约以及中华民国对台湾主权主张的争议,已另有条项。请不要在此突加一句结论。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日本投降后必须将台湾归还中国.而且,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也对此表示遵守.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是关于台湾的地位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应该包含在台湾历史中.

历史图片问题

那个象征统治台湾年限的图片做的不好,金门,马祖可不是由荷兰统治的,澎湖也不是,为什么荷兰以前的没有加上呢,还有要注释这是对台湾本岛的统治。信陵使

我不是该图作者,但将它大幅修改了,也标明是"台湾本岛"的历史分期。“为什么荷兰以前的没有加上呢?”,因为台湾本岛最早被纳入正史记载,是在荷兰人占领台湾之后,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的历史纪录都备受争议(无法证明是描述台湾,因为也有可能是指琉球群岛),所以今天台湾人常说的“台湾历史四百年”就是从荷兰统治开始计算的。我猜中国大陆上可能有“台湾自古属于中国”这种不正确的资讯吧!台湾最早和中国大陆同为一个政权统治,是在清朝康熙22年(1683)郑氏政权被消灭之后。--嘉禾 08:56 2006年11月2日 (UTC)

台湾民主国邮票

根据我集邮的经验,从图片上观察,该邮票很可能是仿制品或者纪念品。希望上传者提供该邮票的具体信息加以备注,或者更换图片。--涓生 02:23 2006年5月25日 (UTC)

优良条目评选

台湾史看上去像台湾独立史

我质疑这条目的中立性,而观点亦比较狭窄及描述角度太单一,有以偏盖全之虞,我会留意此条目并续步增修,希望可使它呈现较客观及较多角度。----奥士文☺(♪欢迎找我♫) 11:24 2007年2月3日 (UTC)

关于琅峤人

这个族群似乎只是平埔原住民的一群,所以暂时先隐藏起来,看看有没有更多资料。MLLTALK 14:13 2007年4月16日 (UTC)

引言所用图片

引用所用图片上面还有著2006年的字样,建议上传新版本,并删除取消可能会变动的年份注记。--winertai 04:34 2007年4月19日 (UTC)

非常赞成,不过我不会做图,希望能有专业的有心人士帮忙。—出木杉 04:43 2007年4月19日 (UTC)

可能要找原作者看有没有留底了。--Jnlin讨论) 06:02 2007年4月19日 (UTC)

原图作者是user:hamham,但他似乎有段时间没来了。所以我想重新做一张也未尝不可,荷兰、满清、日本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分别是Image:Flag of the Netherlands.svgImage: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89.svgImage:Flag of Japan.svgImag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只需稍加做工即可。而明朝属火德,因此明郑时期可用红色。—出木杉 07:41 2007年4月19日 (UTC)
目前已有临时的修正版本,但仍不完美,希望可以有专业有心人士来做。—出木杉 2007年4月20日 (五) 03:20 (UTC)
现在的图是2007年4月19日由Ellery所制作上传的,请问还会有什么不妥或需要改善吗?→真的很啰唆的阿佳 2007年4月20日 (五) 04:00 (UTC)

阿佳制作的新版本,我想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出木杉 2007年4月20日 (五) 05:18 (UTC)

特色条目评选

保护

各位主编者,麻烦申请一下保护这个内容,否则有很多无聊的人会进来写一些违反中立的语句。61.217.192.113

意见

  • (!)意见:我对台湾历史的部分有所意见,在此提出.我在"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之后添加了下列文字:
    • 《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而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内容是"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开罗宣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 我的修改被删掉,并且加上了下列文字"维基不是收录条约原文的地方,写条约请到维基文库".对此我不能认同.之所以将条约的原文转载在此,并且在修改的页面上给出使用条约的出处,是为了还原事情的真实面貌.我没有使用任何人对条约的理解,而放上原文,就是给每个维基读者公平的权利.让每个读者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受到别人左右.台湾历史的很多部分也是直接引用某些资料的原文,为什么这里就不可呢?我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引用史书,与其相关的政治条约等资料是很正常的事情.黄毛哈巴狗 (talk) 2007年5月17日 (四) 23:58 (UTC)
因为是我进行保护的,所以我来回应一下:维基百科的方针规定“不要收录原始文献的副本”,所以在这里提到《中日联合声明》的第三条可以,但将第三条内文加入就不适合了。您可以参考现在的方式,提供连结,让读者自行到维基文库寻找原文,这是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共同同意且遵守的规定。祝您编辑愉快!--Jnlin讨论2007年5月18日 (五) 17:03 (UTC)

中华民国在台湾一节中的从威权走向民主有问题

台湾战后的历史,不应该上来就讲从威权走向民主,应该先讲讲两蒋的统治,而且两蒋的统治也不时只有威权,还有其他很多内容,讲完了两蒋的统治,然后才是从威权走向民主。—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2 (UTC)

台湾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地区

所以早期台湾一节中,应该说“台湾与其他地区的早期接触不多”,不应该说“台湾与其他国家的早期接触不多”。—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5 (UTC)

“跟其他国家接触不多”怎么会导出“台湾是/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一个国家可以跟其他国家接触不多,一个地区也可以跟其他国家接触不多,请问你在这边特别要强调台湾不是一个国家,是何居心?--Theodoranian|虎儿 =^-^= 2007年5月19日 (六) 01:28 (UTC)
原来的说法可能会误导读者,毕竟当时台湾还是没有开化的地方,没有国家,称“台湾与其他国家”有歧义,而称“台湾与其他地区”就比较合适。我没有什么居心。请您说话客气些。谢谢。—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9日 (六) 12:29 (UTC)

有部分学者、也有其他学者、也有学者

没有说明是哪些学者,需要给出出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7 (UTC)

战火下的台湾->皇民化运动时期

1936年-1945年台湾并不是都在战火下,参考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改为皇民化运动时期。—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31 (UTC)

这个条目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台独历史发展的说明

在中华民国部分,需要对台独的历史发展作出说明,说明台湾政府是怎样一步一步从两蒋的反攻大陆、反对台独,变到今天的陈水扁绿色政权的,也要说明台湾人民的思想是怎么转变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08 (UTC)

争取民主=\=争取台独。台独人士经常采取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争取民主偷换成争取台独,在推进民主的理由下面推进台独。所以条目中对于台湾民主的发展的说明,不能替代对台独演变的说明。—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12 (UTC)

台独人士经常采取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争取民主偷换成争取台独
这点我并不认同。—Jerrypp772000 2007年5月23日 (三) 00:56 (UTC)
请您详细解释一下您的观点,谢谢。—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3日 (三) 09:00 (UTC)
这个讲法不但不中立还有点偏激,在非政治的维基百科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句子。—Jerrypp772000 2007年6月15日 (五) 00:22 (UTC)
首先,这个讲法并不会出现在条目中,出现在条目中的是对台独的叙述而不是我的这种解释。其次,这个条目讲历史,也讲到了政治发展的历史,就不应该把政治内容排除在外,维基百科非政治的含义不是说不能在条目中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Linuxwindows 2007年7月8日 (日) 08:37 (UTC)

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周杰伦等歌手红遍两岸三地,成为了乐坛的重要力量。这句话有问题

台湾不是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是之一。而且,没有说明邓丽君等早期著名歌手。周杰伦不是台湾歌手的显著代表。—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31 (UTC)

政治一节没有讲台湾的黑金政治

需要补充。—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34 (UTC)

对不起,请问中国历史有吗?—Jerrypp772000 2007年6月15日 (五) 00:23 (UTC)
中国历史有,因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有,中国就有了。—Linuxwindows 2007年7月8日 (日) 08:38 (UTC)
相关问题请您移驾到其他论坛讨论。--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7月13日 (五) 09:46 (UTC)

文化一节应该讲到去中国化

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20:44 (UTC)

已加。--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7月13日 (五) 09:47 (UTC)

本条目对于台湾和中国大陆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写的很不够

现在,台湾说的话是国语和闽南话,写的字是繁体字,就连陈水扁,祖上都是在福建。台湾和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这个条目对于这些联系写得还很不够,需要多多加入相关内容。—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9日 (六) 15:18 (UTC)

台湾文化本来就不是只有闽南文化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欧美文化和南岛文化同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不容否认的。而台湾文化自被割让给日本以来,早已走上与中国大陆完全不同的道路。要说台湾文化也只是与古代中国有关系,与现代中国大陆并无必然联系。除非说中国大陆也能对不同文化如此包容,也能容忍反共等不同价值观存在,再谈什么密切关系吧。—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2:50 (UTC)
我同意台湾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其主体是中华文化,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语言和文字,都是来自大陆的。台湾现在不说日语,不说葡萄牙语,不说荷兰语,不说英语,说的是国语和闽南话,写的字是繁体字,来这里参与编写和讨论的台湾人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在上的维基百科都是中文维基百科,转换标签里面写的是台湾正体,正从何来?不是从日本来,不是从欧美来,不是从南岛来,不是从台湾自己来,是从中国大陆来。台湾人的名字也主要是汉语的名字,不是日语,不是拉丁语系,比如说陈水扁,姓的是陈,搞台独就能割断和祖宗的联系吗?搞台独就能把体内的DNA变成新的吗?我这里要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共产主义是从西方过来的,在大陆的历史也不到一百年,大陆也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台湾和共产主义没有联系,不等于台湾和传统中华文化没有联系。相反,台湾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目前条目对这种联系说得很不够,必须加强。—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3:58 (UTC)
而且,即使论及共产主义,台湾同样也和大陆有很强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以强烈反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蒋介石把反共的思想带到了台湾,如果没有蒋介石,就没有今天的台湾,李登辉和陈水扁等人反对两蒋独裁的同时,也同时清除着两蒋的统一思想,但是却保留了对他们有利的反共思想。台湾人现在这么反共,是和两蒋、李登辉、、陈水扁等人的操弄和宣传有关系的,同时也是和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有关系的。反共与否,都只是现在台湾文化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是主流。条目中集中讨论的,应该是台湾和大陆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因为这个条目是要写历史发展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4:14 (UTC)
没有什么主体不主题,大小多少之分。台湾文化就是中华、闽南、客家、原住民、日本和欧美等多种文化揉合成的新文化。中国大陆现在的文化,早已是个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的四不像,与传统中华文化已经天差地别,更与台湾文化没啥关系。他姓“陈”还是姓什么又怎么样,越南人还一堆姓“阮、黎、陈”之类的呢,日本和韩国现在还用汉字,你就说“你们越南、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文化,所以你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真是可笑的逻辑。那么新疆、西藏等地的很多人不用汉字,名字也不是中国名字,那么就应该独立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用的都是英文,语言文字也一样,人也是英国移民过去的,是不是也要让他们这些国家统一呀?—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4:15 (UTC)
确实有主体和大小之分。糅合的成分中中华文化占主体。中国大陆现在的文化依然继承了很多传统的中华文化,和现在的台湾文化也有很高的相近的特性,不然你就不可能这么轻松地看懂台湾的电视了。越南、日本、韩国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如果要写这些国家的历史,这些历史上的文化联系是一定要写的,但是这些国家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充分发展他们自己的文化元素了,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台湾没有。我这里不是要通过这些来证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这个议题不是这里要讨论的目的,我要说的是,在写台湾历史的时候,要把事实写出来,写文化的历史的时候,要把台湾和大陆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写出来。新疆、西藏的文化不是汉文化,但是是广义的中国的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就像台湾原住民和台湾文化的关系一样。提到台湾文化,其中包含原住民文化,但是主体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的文化,是通过繁体字和汉语表达的文化。同样,原住民可以不用繁体字和汉语,但是原住民也没有独立。。英美澳等国是否要统一,是通过那些国家的政治互动决定的,如果他们想要统一,文字和文化相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否统一是那些国家政治关系的发展去决定的,不是你我等外人就可以让他们如何如何的。两岸关系也主要是由两岸决定的,至少目前大陆要求统一。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不是这个条目要讨论的,这个条目要讨论的是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如果你要讨论两岸是否要统一,我们可以去其他地方。—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4:33 (UTC)
文化没有大小高低之分,一律平等。你这样声称中华文化才是主体的文化是两蒋时的八股了,现在这么说原住民肯定不允许。况且很多台湾的广播电视节目都采用河洛语播出。你的文字通篇矛盾,很明显就是要以政干史,要将台湾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同样,台湾也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台湾除了正体字之外也有其他的文字书写方式。你自己孤陋寡闻是你的事。事实就是,自台湾割日之后,台湾文化就与中国大陆的文化渐行渐远。—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4:44 (UTC)
首先,请你文明讨论,不要给别人扣帽子,八股、孤陋寡闻等词语恕不接纳,原物退给你。大家文明讨论,不要用酸溜溜的语言,不要游走在人身攻击的边缘。谢谢。文化没有高下之分,我同意,但是具体分析台湾文化时,必须考虑其特性,台湾汉人占人口的主要部分,其文化产品,比如文学作品、音乐、影视等等,都占台湾目前文化产出和消费的主要部分,那么汉人的文化就是主体部分,这是事实,不是要牵涉意识形态。原住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是,原住民没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拥有统治权,并且将台湾原住民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里面。河洛语和闽南语的关系我不清楚,请你说明一下,谢谢。我不是要以政干史,我是要写出事实,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的联系是事实,是历史,就要写出来。台湾的其他文字今天和繁体字相比并不占主流,具体证据请看台湾的报纸、杂志、书籍的文字载体。台湾割日后,日本文化影响加大,是事实,条目中也要写出来。但是二战以后台湾回归中国后,尤其是蒋介石到台湾后,中华文化又重新成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其原因一是蒋介石推行汉语文化,消除日语文化,二是一大批大陆人士,比如胡适等人,到了台湾,他们现在被称作外省人,他们带去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三是50年的日本统治并没有完全消除数百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影响。—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02 (UTC)
而且,即使论及原住民的文化,也不能用原住民的文化来否定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化的密切联系,因为这样的密切联系是事实存在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16 (UTC)
我在网上大概看了一下,河洛话和闽南话一样,都是汉语的一支方言。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如果有错误,请指出。谢谢。同时想请你说明一下,你上面提到河洛话的用意是什么?因为我对河洛话不熟悉,不知道你想通过河洛话来证明你的什么观点。谢谢。—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25 (UTC)

退一万亿步讲,就算以后台湾独立了,就算以后台湾完全去中国化了,就算以后台湾人都不把中文当母语而是外语了,历史上台湾和大陆的文化联系也还是历史事实,必须要在讲历史的条目中充分地反映出来。—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48 (UTC)

因为历史,是任何人都割不断,都否认不了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53 (UTC)

照你的逻辑看,台湾从来没有“中国大陆化”,即使是蒋中正推行的也是传统的中华文化,而不是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文化。因为台湾与过去的中国大陆文化相同,所以就与现在的中国大陆文化也相同,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的道理。就好比现在的希腊人已经不是三千年前创造股希腊文明的希腊人,现在的埃及人也不是六千年前创作埃及文明的埃及人一样。你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无智,还在这里怪别人酸,真是典型的阿Q心态。我看你还是好好补补历史课,不要没资本就在这里呛声。这个话题我回复到这里,恕不奉陪。—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6:07 (UTC)
前面提到了讨论要文明,我不是来这里吵架的,我是来讨论问题的。大家观点可以不同,但是语言要文明。像你说什么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无智、真是典型的阿Q心态、我看你还是好好补补历史课、不要没资本就在这里呛声,等等话语,都是很没有礼貌的话,你反对我的意见可以讲道理,我说的话又错误、有疏漏,你可以指出来,但是像你这样冷嘲热讽、游走在人身攻击的边缘,有什么意义吗?难道能够帮助你说明白你的道理吗?我还是劝你讲文明,提高你的素质。而且,我不知道维基百科对你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会做出怎样的处理,我希望你好自为之。台湾有过中国大陆化,清朝的时候就有200多年的历程,蒋介石和国民党带到台湾的是194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发展。现在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化是有很多差异,但是其基本的核心还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两岸文化同源同种,没有根本的隔阂。现在的大陆的文化虽然有文革等政治事件的干扰,其主体依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而本来继承了中华文化的台湾,却在进行着去中国化。两岸的隔阂的历史并不长,从甲午算起是100多年,从1949年算起是50多年,和希腊、埃及的三千年、六千年根本没有可比性。而且我说了,我要强调的是台湾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中华文化因素,我并不是要在这里去辨析现在两岸文化的异同。请你不要离题。—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7:16 (UTC)
我认为如果要加的话不应该在此页,而是在台湾文化史两岸交流史、甚至台湾政治史。—Jerrypp772000 2007年5月21日 (一) 23:12 (UTC)
可以都加上,这里讨论台湾的历史,所有相关的内容都应该写上,当然比起主题更具体的条目,考虑到这里的篇幅,可以适当压缩,在其他条目可以多写。—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2日 (二) 04:33 (UTC)

双重标准:日本人强制推行日语,叫做“同化怀柔的策略,对台湾人教授日语”。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国语,叫做“灌输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和对领袖的崇拜”。--User:Gilgalad

日本实行的是一手硬一手软的策略;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全硬的策略。看看日本治台早期的教科书对比国民政府的教科书就知道了。日本在皇民化前还没有对中文赶尽杀绝,中文文学作品处处可见;国民政府在接收台湾不到一年后就规定在报纸等媒体上彻底禁绝日文。日本人固然可恶,但国民党相对来说只是更糟糕。只能说日本人的恶行,国民政府不仅一五一十的复制,更变本加厉。—出木杉 2007年6月13日 (三) 13: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