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臺灣歷史/存檔一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霧社事件

就我找到的資料作小補充,如不妥請加以修正。Cress 16:57 2006年5月13日 (UTC)Cress

移動請求

臺灣歷史 → 台灣歷史 – 統一「台灣」的寫法。

加入 *支持 或 *反對 再加上一句可選用的解釋,然後再利用~~~~對投票進行簽名
  • 支持,我是提名人。--minghong 10:41 2006年5月1日 (UTC)

表格訂正請求

建議在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北、高雄歷史外,加上福建省金馬地區歷史,或者逕稱為「金馬地區歷史」也可以。洛卡其 02:09 2006年11月26日 (UTC)


討論

加入我更多的評論

古史上的台灣

就我所知, 最早漢文典籍對台灣的無需猜測的記述,開始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林道乾逃入台灣. 在此之前的漢文典籍記述都無法確定是台灣, 沖繩, 或其它地方(如有學者主張吳軍抵達的夷洲是北美墨西哥). 似乎還沒有必要在此加入這些不夠確定的記述.

關於"學界對民主國的解讀"一段

建議放到台灣民主國之中。我已經自作主張放過去了。這邊這段可以刪除嗎?--[[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3:11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關於台灣歷史這部分的"結構"應該怎麼處理, 我沒什麼大意見. 我的直覺是和台灣歷史有關的東西實在是太少啦. 我不是台灣史的學生,這嚴格講起來不是我的專業領域. 不過, 由於論文寫作的需要, 我做過一點粗淺的研究過. 我可以先刪掉啦. 不過, 關於台灣歷史在百科全書上的"整體結構", 我們可能還要再從長計議. 謝謝你的關心, anyway. --wdshu|阿呆 03:57 2004年10月13日 (UTC)
台灣歷史當然要好好補充。這方面的相關資料太少了。只是我們要兼顧整個百科全書的體系,不要弄成只有幾個長條目,別的相關條目內容反而很少。因此我的建議是:台灣歷史的內容儘量以單純記史就好,裡面各個能發展成單獨條目的內容,就放到那些相關條目中。然後還可以做一些相關主題的template,讓讀者閱讀相關條目更加方便些。--[[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4:05 2004年10月13日 (UTC)
鄭氏王朝的後兩段我也移去該條目了。--[[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5:15 2004年10月13日 (UTC)

系列文章的名稱

我覺得現在的系列文章命名有些問題,總讓人感覺有台獨傾向,不NPOV(我想許多大陸人看到一定會非常反感,我們既不能傾向多數人的觀點,也不能同情少數人的觀點);而且我對這些名稱是否是史學中的定名也很懷疑。我認為不如採取美國歷史的做法,或者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做法,分為臺灣歷史 (1/9)臺灣歷史(2/9),比較中性,導航中的名稱則可以沿用現在的叫法。另外,中華民國統治時期中華民國歷史似乎會產生重複,應該如何處理?--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2:01 2004年10月15日 (UTC)

書生兄,謝謝你的建議,幾個問題回答如下。
1). 歷史分期「本身」從來不是中性的,任何架構都是一種研究者之觀點的呈現。說實話,我個人並不是太喜歡目前這個分類方式,因為這個分類方式基本上是從「統治者」或「政治掌權者」的觀點出發的分類方式,而不是從「底層人民」或者是「政治異議者」的角度出發(當然,在這個意義下,傳統中國歷史的劃分方式,比如說夏、商、商……這樣的劃分方式,問題更加地嚴重)。然而,由於這種分類方式最為簡便,一般來講,「方便上」多數的研究者還是會採取這種分類方式,包括你所提到的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基本上也是以「統治者的遞換」當作歷史分期的主要標準。
2). 在這個意義下,這個分類架構「幾乎」是沒什麼大爭議的架構。多數的台灣史研究者,都是採用這個分類架構,以「統治者的遞換」當成歷史分期的主要標準。這個操作方式已經是共識,沒什麼太多可以爭議的地方。如果說要呈現不同之史觀的話(比如說台灣中心的史觀、中國中心的史觀、或日本中心之史觀),通常可以操作的地方在一些比較細部的論證(比如說「中國信史時代」這個標題,其實就還蠻中國中心主義的,我有時間會再改寫),以及對於該段時期之「標籤」或「稱謂」的使用(比如說「鄭氏王朝」,在傳統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是將這一段叫做「鄭成功收復台灣」,但是,我個人是覺得「鄭氏王朝」這四個字基本上還蠻中性的,事實描述的成分比所謂「鄭成功收復台灣」多的多,後者的價值呈現比前者多的多),而不是這個歷史分期本身。
3). 至於你的最後一個問題,可能你是沒有認真看過或讀過這些東西(一笑),這基本上不是問題啊。中華民國歷史是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講起,但是,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台灣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和中華民國沒有什麼直接的從屬關係啊。中華民國和台灣扯上關係,那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事了。所以,「中華民國歷史」(1912-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國史的一部份吧)和「中華民國統治時期」(1945-現在,這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基本上不是同樣的東西。
4). 當然,嚴格來講,我對目前這個結構是有個不盡同意的地方。這個架構比較傾向所謂的「中華民國史觀」(笑)。邏輯上,因為這個架構試著要把「中華民國」和「台灣」這兩個項目做比較明晰的連結,所以將最後兩個階段分開了(即「中華民國統治時期(即1945-1949)」和「中華民國時期(1949-)」)。但是,如果從比較台灣中心的觀點來看,這個時間點的劃分,意義就不算太大。台灣戰後史最重要的發展,是從「威權到民主」。因此,我反而會覺得可以用1987年的「解嚴」當作歷史的分水嶺,將戰後史分成「兩蔣威權時代(1949-1987)」以及「後解嚴時代(1987-現在)」,可能比現在這個分類架構有意義。
5). 最後,我知道你不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的學生,但是,我還是要忍不著提醒你,有機會讀讀一些科學史或者是科學哲學的著作吧。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可能是不錯的入門書。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能完全自外於研究者」的東西,更沒有所謂「上帝全知觀點(God’s view)」的存在。醫生讀X光片,X光片上有N個可以讀到的「事實」,但是,為什麼他是用這種方式讀,而不是用另外的方式讀。答案很簡單,他在學院裡被教導出來某種「解讀X光片」的特殊方式。他看到的是fact嗎?或者說,如果抽離了「有沒有用」、「能不能幫助醫生診斷」的context,這個是不是fact的問題,基本上就已經問錯了呢。扯遠啦,再聊吧。
孔恩的書目如下(中國應該也有另外的中文版,不過我不熟,對不起):
Kuhn, Thoma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wdshu|阿呆 14:36 2004年10月15日 (UTC)

可能我和你在思考方式上產生了一些誤解。我主要是針對條目名稱的問題。請參看wikipedia:命名常規。我們應該是以有共識的名稱或官場的名稱作為條目名稱,而不是以自己認為的名稱作為條目的名稱,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後者是不NPOV的。你說在傳統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是將這一段叫做「鄭成功收復台灣」,其實中國大陸也是如此稱呼的,但是我並不認為這部分歷史的條目名稱應該叫做鄭成功收復台灣,同樣,從你的話里,我感覺到鄭氏王朝似乎也是作者自擬的,而不是學界的特有稱呼。英文版的做法最大的好處是避免了引起NPOV方面的爭論,同時也符合百科全書的體例。而且從第三者的角度看,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統治時期非常容易混淆,尤其是對於不了解這些歷史的人,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個事物。

另外,謝謝你推薦的書目,我也讀過一些科學史的著作,但是孔恩的沒有讀過--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5:19 2004年10月15日 (UTC)

我也插一腿。 :-D 我也覺得「鄭氏王朝」不太妥當,雖然實際上還有一個明朝皇帝在台南。而另一方面,我卻讚成把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為為「兩蔣」和「解嚴」兩段。這樣,大家可以作一個比較兩段時間台灣的轉變。--石添小草 15:33 2004年10月15日 (UTC)
以鄭氏王朝稱之並無不當。明朝皇帝有到過台灣?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鄭氏王朝並非隨口說說,以下是google查的結果:所有網頁 約有2,680項符合鄭氏王朝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0項。 共費0.21 秒。 可見這個詞並非誰自創。當然,基於維基的中立觀點,我贊成對這個詞或是那段歷史有異見的人寫出不同的想法。至於目前那個template是我做的,會區分中華民國統治中華民國是基於統治者的觀點沒錯,前者時期台灣是邊陲,是地方政府,也就會發生地方上的事情中央不知道等等情況,後者時期台灣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換句話說,中華民國歷史與台灣歷史在1949年後就交纏在一起了,這是我目前的史觀。我認為解嚴的相對是戒嚴,問題是1945-1949年間台灣並不是一直處在戒嚴狀態。當時台灣的肅殺氣氛(包括228事件),是因為中央地方的不了解(也還包括了期待的落空等等)所造成的,與解嚴似乎很難相對應。請大家繼續討論。--[[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49 2004年10月15日 (UTC)

我覺得尤其是1949年後的歷史需要和中華民國歷史結合起來。首先不應該重複,或許把中華民國歷史拆分成1949年以前的歷史和1949年後的歷史。至於1949年以前的歷史,鄭氏王朝如果確有如此稱呼,可以保留,但是其他部分怎麼辦呢?我覺得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處理比較好,不妨參照一下--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6:15 2004年10月15日 (UTC)

關於"孫權", "夷州", "臨海水土志"等問題

給在本文"簡介"增添東西的匿名朋友:

關於"夷州"是不是台灣的問題, 我在"夷州"這一項目已有討論, 目前學界上對於這個歷史問題仍有爭議, 應該沒有重要到要放在台灣歷史的"簡介"裡面吧. --wdshu|阿呆 13:01 2004年11月20日 (UTC)

荷蘭人登陸前的歷史

有沒有關於西方人登陸前的臺灣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條目中似乎沒有看到。看到的只是中國歷代王朝對夷洲和流求的記載。--用心閣(對話頁) 11:36 2005年3月21日 (UTC)

  • 我也正想問這個問題。難道西方人進駐之前就沒有記載了麼?還是被人為的忽略了?大陸的歷史課教育也頗有點日本右翼的風格,台灣人民應該把它豐富起來。 ——ZM 15:23 2005年4月9日 (UTC)

古籍上的記載

「古籍上的記載」,這一個條項,請不要只陳述「誰到過台灣」,而不引用典籍原文,不要降低本條項的信度。

舊金山和約和日華和約

這兩和約以及中華民國對台灣主權主張的爭議,已另有條項。請不要在此突加一句結論。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日本投降後必須將台灣歸還中國.而且,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本也對此表示遵守.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是關於台灣的地位很重要的文獻資料,應該包含在台灣歷史中.

歷史圖片問題

那個象徵統治台灣年限的圖片做的不好,金門,馬祖可不是由荷蘭統治的,澎湖也不是,為什麼荷蘭以前的沒有加上呢,還有要注釋這是對台灣本島的統治。信陵使

我不是該圖作者,但將它大幅修改了,也標明是"台灣本島"的歷史分期。「為什麼荷蘭以前的沒有加上呢?」,因為台灣本島最早被納入正史記載,是在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後,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的歷史紀錄都備受爭議(無法證明是描述台灣,因為也有可能是指琉球群島),所以今天台灣人常說的「台灣歷史四百年」就是從荷蘭統治開始計算的。我猜中國大陸上可能有「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這種不正確的資訊吧!台灣最早和中國大陸同為一個政權統治,是在清朝康熙22年(1683)鄭氏政權被消滅之後。--嘉禾 08:56 2006年11月2日 (UTC)

臺灣民主國郵票

根據我集郵的經驗,從圖片上觀察,該郵票很可能是仿製品或者紀念品。希望上傳者提供該郵票的具體信息加以備註,或者更換圖片。--涓生 02:23 2006年5月25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

台灣史看上去像台灣獨立史

我質疑這條目的中立性,而觀點亦比較狹窄及描述角度太單一,有以偏蓋全之虞,我會留意此條目並續步增修,希望可使它呈現較客觀及較多角度。----奧士文☺(♪歡迎找我♫) 11:24 2007年2月3日 (UTC)

關於瑯嶠人

這個族群似乎只是平埔原住民的一群,所以暫時先隱藏起來,看看有沒有更多資料。MLLTALK 14:13 2007年4月16日 (UTC)

引言所用圖片

引用所用圖片上面還有著2006年的字樣,建議上傳新版本,並刪除取消可能會變動的年份註記。--winertai 04:34 2007年4月19日 (UTC)

非常贊成,不過我不會做圖,希望能有專業的有心人士幫忙。—出木杉 04:43 2007年4月19日 (UTC)

可能要找原作者看有沒有留底了。--Jnlin討論) 06:02 2007年4月19日 (UTC)

原圖作者是user:hamham,但他似乎有段時間沒來了。所以我想重新做一張也未嘗不可,荷蘭、滿清、日本和中華民國的國旗分別是Image:Flag of the Netherlands.svgImage: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89.svgImage:Flag of Japan.svgImag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只需稍加做工即可。而明朝屬火德,因此明鄭時期可用紅色。—出木杉 07:41 2007年4月19日 (UTC)
目前已有臨時的修正版本,但仍不完美,希望可以有專業有心人士來做。—出木杉 2007年4月20日 (五) 03:20 (UTC)
現在的圖是2007年4月19日由Ellery所製作上傳的,請問還會有什麼不妥或需要改善嗎?→真的很囉唆的阿佳 2007年4月20日 (五) 04:00 (UTC)

阿佳製作的新版本,我想已經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出木杉 2007年4月20日 (五) 05:18 (UTC)

特色條目評選

保護

各位主編者,麻煩申請一下保護這個內容,否則有很多無聊的人會進來寫一些違反中立的語句。61.217.192.113

意見

  • (!)意見:我對台灣歷史的部分有所意見,在此提出.我在"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之後添加了下列文字:
    • 《中日聯合聲明》第三條的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而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內容是"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開羅宣言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上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占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台灣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 我的修改被刪掉,並且加上了下列文字"維基不是收錄條約原文的地方,寫條約請到維基文庫".對此我不能認同.之所以將條約的原文轉載在此,並且在修改的頁面上給出使用條約的出處,是為了還原事情的真實面貌.我沒有使用任何人對條約的理解,而放上原文,就是給每個維基讀者公平的權利.讓每個讀者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受到別人左右.台灣歷史的很多部分也是直接引用某些資料的原文,為什麼這裡就不可呢?我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引用史書,與其相關的政治條約等資料是很正常的事情.黃毛哈巴狗 (talk) 2007年5月17日 (四) 23:58 (UTC)
因為是我進行保護的,所以我來回應一下:維基百科的方針規定「不要收錄原始文獻的副本」,所以在這裡提到《中日聯合聲明》的第三條可以,但將第三條內文加入就不適合了。您可以參考現在的方式,提供連結,讓讀者自行到維基文庫尋找原文,這是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共同同意且遵守的規定。祝您編輯愉快!--Jnlin討論2007年5月18日 (五) 17:03 (UTC)

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節中的從威權走向民主有問題

台灣戰後的歷史,不應該上來就講從威權走向民主,應該先講講兩蔣的統治,而且兩蔣的統治也不時只有威權,還有其他很多內容,講完了兩蔣的統治,然後才是從威權走向民主。—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2 (UTC)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地區

所以早期臺灣一節中,應該說「台灣與其他地區的早期接觸不多」,不應該說「台灣與其他國家的早期接觸不多」。—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5 (UTC)

「跟其他國家接觸不多」怎麼會導出「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一個國家可以跟其他國家接觸不多,一個地區也可以跟其他國家接觸不多,請問你在這邊特別要強調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何居心?--Theodoranian|虎兒 =^-^= 2007年5月19日 (六) 01:28 (UTC)
原來的說法可能會誤導讀者,畢竟當時台灣還是沒有開化的地方,沒有國家,稱「台灣與其他國家」有歧義,而稱「台灣與其他地區」就比較合適。我沒有什麼居心。請您說話客氣些。謝謝。—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9日 (六) 12:29 (UTC)

有部分學者、也有其他學者、也有學者

沒有說明是哪些學者,需要給出出處。—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27 (UTC)

戰火下的台灣->皇民化運動時期

1936年-1945年台灣並不是都在戰火下,參考主條目:台灣日治時期,改為皇民化運動時期。—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31 (UTC)

這個條目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台獨歷史發展的說明

在中華民國部分,需要對台獨的歷史發展作出說明,說明台灣政府是怎樣一步一步從兩蔣的反攻大陸、反對台獨,變到今天的陳水扁綠色政權的,也要說明台灣人民的思想是怎麼轉變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08 (UTC)

爭取民主=\=爭取台獨。台獨人士經常採取的一個手段,就是將爭取民主偷換成爭取台獨,在推進民主的理由下面推進台獨。所以條目中對於台灣民主的發展的說明,不能替代對台獨演變的說明。—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12 (UTC)

台獨人士經常採取的一個手段,就是將爭取民主偷換成爭取台獨
這點我並不認同。—Jerrypp772000 2007年5月23日 (三) 00:56 (UTC)
請您詳細解釋一下您的觀點,謝謝。—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3日 (三) 09:00 (UTC)
這個講法不但不中立還有點偏激,在非政治的維基百科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句子。—Jerrypp772000 2007年6月15日 (五) 00:22 (UTC)
首先,這個講法並不會出現在條目中,出現在條目中的是對台獨的敘述而不是我的這種解釋。其次,這個條目講歷史,也講到了政治發展的歷史,就不應該把政治內容排除在外,維基百科非政治的含義不是說不能在條目中客觀地描述政治現象。—Linuxwindows 2007年7月8日 (日) 08:37 (UTC)

近幾年台灣已經成為世界華語樂壇的中心,周杰倫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成為了樂壇的重要力量。這句話有問題

台灣不是世界華語樂壇的中心,是之一。而且,沒有說明鄧麗君等早期著名歌手。周杰倫不是台灣歌手的顯著代表。—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31 (UTC)

政治一節沒有講台灣的黑金政治

需要補充。—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7:34 (UTC)

對不起,請問中國歷史有嗎?—Jerrypp772000 2007年6月15日 (五) 00:23 (UTC)
中國歷史有,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有,中國就有了。—Linuxwindows 2007年7月8日 (日) 08:38 (UTC)
相關問題請您移駕到其他論壇討論。--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7月13日 (五) 09:46 (UTC)

文化一節應該講到去中國化

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20:44 (UTC)

已加。--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7月13日 (五) 09:47 (UTC)

本條目對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歷史上的文化聯繫寫的很不夠

現在,台灣說的話是國語和閩南話,寫的字是繁體字,就連陳水扁,祖上都是在福建。台灣和大陸有着密切的聯繫。現在這個條目對於這些聯繫寫得還很不夠,需要多多加入相關內容。—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9日 (六) 15:18 (UTC)

臺灣文化本來就不是只有閩南文化或中華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和南島文化同是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是不容否認的。而臺灣文化自被割讓給日本以來,早已走上與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道路。要說臺灣文化也只是與古代中國有關系,與現代中國大陸並無必然聯系。除非說中國大陸也能對不同文化如此包容,也能容忍反共等不同價值觀存在,再談什麼密切關系吧。—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2:50 (UTC)
我同意台灣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其主體是中華文化,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文化的最主要的載體--語言和文字,都是來自大陸的。台灣現在不說日語,不說葡萄牙語,不說荷蘭語,不說英語,說的是國語和閩南話,寫的字是繁體字,來這裡參與編寫和討論的台灣人在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正在上的維基百科都是中文維基百科,轉換標籤裡面寫的是台灣正體,正從何來?不是從日本來,不是從歐美來,不是從南島來,不是從台灣自己來,是從中國大陸來。台灣人的名字也主要是漢語的名字,不是日語,不是拉丁語系,比如說陳水扁,姓的是陳,搞台獨就能割斷和祖宗的聯繫嗎?搞台獨就能把體內的DNA變成新的嗎?我這裡要說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共產主義是從西方過來的,在大陸的歷史也不到一百年,大陸也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台灣和共產主義沒有聯繫,不等於台灣和傳統中華文化沒有聯繫。相反,台灣文化的根基也是中華文化。目前條目對這種聯繫說得很不夠,必須加強。—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3:58 (UTC)
而且,即使論及共產主義,台灣同樣也和大陸有很強的聯繫。雖然這種聯繫是以強烈反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蔣介石把反共的思想帶到了台灣,如果沒有蔣介石,就沒有今天的台灣,李登輝和陳水扁等人反對兩蔣獨裁的同時,也同時清除着兩蔣的統一思想,但是卻保留了對他們有利的反共思想。台灣人現在這麼反共,是和兩蔣、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操弄和宣傳有關係的,同時也是和台灣與大陸的互動有關係的。反共與否,都只是現在台灣文化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不是主流。條目中集中討論的,應該是台灣和大陸歷史上的文化聯繫,因為這個條目是要寫歷史發展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4:14 (UTC)
沒有什麼主體不主題,大小多少之分。臺灣文化就是中華、閩南、客家、原住民、日本和歐美等多種文化揉合成的新文化。中國大陸現在的文化,早已是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的四不像,與傳統中華文化已經天差地別,更與臺灣文化沒啥關系。他姓「陳」還是姓什麼又怎麼樣,越南人還一堆姓「阮、黎、陳」之類的呢,日本和韓國現在還用漢字,你就說「你們越南、日本和韓國都是中國文化,所以你們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真是可笑的邏輯。那麼新疆、西藏等地的很多人不用漢字,名字也不是中國名字,那麼就應該獨立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用的都是英文,語言文字也一樣,人也是英國移民過去的,是不是也要讓他們這些國家統一呀?—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4:15 (UTC)
確實有主體和大小之分。糅合的成分中中華文化占主體。中國大陸現在的文化依然繼承了很多傳統的中華文化,和現在的台灣文化也有很高的相近的特性,不然你就不可能這麼輕鬆地看懂台灣的電視了。越南、日本、韓國都和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厚的聯繫,如果要寫這些國家的歷史,這些歷史上的文化聯繫是一定要寫的,但是這些國家都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充分發展他們自己的文化元素了,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台灣沒有。我這裡不是要通過這些來證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這個議題不是這裡要討論的目的,我要說的是,在寫台灣歷史的時候,要把事實寫出來,寫文化的歷史的時候,要把台灣和大陸歷史上的文化聯繫寫出來。新疆、西藏的文化不是漢文化,但是是廣義的中國的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就像台灣原住民和台灣文化的關係一樣。提到台灣文化,其中包含原住民文化,但是主體是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的文化,是通過繁體字和漢語表達的文化。同樣,原住民可以不用繁體字和漢語,但是原住民也沒有獨立。。英美澳等國是否要統一,是通過那些國家的政治互動決定的,如果他們想要統一,文字和文化相通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是否統一是那些國家政治關係的發展去決定的,不是你我等外人就可以讓他們如何如何的。兩岸關係也主要是由兩岸決定的,至少目前大陸要求統一。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不是這個條目要討論的,這個條目要討論的是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如果你要討論兩岸是否要統一,我們可以去其他地方。—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4:33 (UTC)
文化沒有大小高低之分,一律平等。你這樣聲稱中華文化才是主體的文化是兩蔣時的八股了,現在這麼說原住民肯定不允許。況且很多臺灣的廣播電視節目都採用河洛語播出。你的文字通篇矛盾,很明顯就是要以政干史,要將臺灣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同樣,臺灣也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發展自己的文化,臺灣除了正體字之外也有其他的文字書寫方式。你自己孤陋寡聞是你的事。事實就是,自臺灣割日之後,臺灣文化就與中國大陸的文化漸行漸遠。—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4:44 (UTC)
首先,請你文明討論,不要給別人扣帽子,八股、孤陋寡聞等詞語恕不接納,原物退給你。大家文明討論,不要用酸溜溜的語言,不要遊走在人身攻擊的邊緣。謝謝。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我同意,但是具體分析台灣文化時,必須考慮其特性,台灣漢人占人口的主要部分,其文化產品,比如文學作品、音樂、影視等等,都占台灣目前文化產出和消費的主要部分,那麼漢人的文化就是主體部分,這是事實,不是要牽涉意識形態。原住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是,原住民沒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統治權,並且將台灣原住民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裡面。河洛語和閩南語的關係我不清楚,請你說明一下,謝謝。我不是要以政干史,我是要寫出事實,台灣和大陸在文化上的聯繫是事實,是歷史,就要寫出來。台灣的其他文字今天和繁體字相比並不占主流,具體證據請看台灣的報紙、雜誌、書籍的文字載體。台灣割日後,日本文化影響加大,是事實,條目中也要寫出來。但是二戰以後台灣回歸中國後,尤其是蔣介石到台灣後,中華文化又重新成為台灣文化的主體,其原因一是蔣介石推行漢語文化,消除日語文化,二是一大批大陸人士,比如胡適等人,到了台灣,他們現在被稱作外省人,他們帶去了傳統的中華文化,三是50年的日本統治並沒有完全消除數百年的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影響。—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02 (UTC)
而且,即使論及原住民的文化,也不能用原住民的文化來否定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的密切聯繫,因為這樣的密切聯繫是事實存在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16 (UTC)
我在網上大概看了一下,河洛話和閩南話一樣,都是漢語的一支方言。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如果有錯誤,請指出。謝謝。同時想請你說明一下,你上面提到河洛話的用意是什麼?因為我對河洛話不熟悉,不知道你想通過河洛話來證明你的什麼觀點。謝謝。—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25 (UTC)

退一萬億步講,就算以後台灣獨立了,就算以後台灣完全去中國化了,就算以後台灣人都不把中文當母語而是外語了,歷史上台灣和大陸的文化聯繫也還是歷史事實,必須要在講歷史的條目中充分地反映出來。—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48 (UTC)

因為歷史,是任何人都割不斷,都否認不了的。—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5:53 (UTC)

照你的邏輯看,臺灣從來沒有「中國大陸化」,即使是蔣中正推行的也是傳統的中華文化,而不是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文化。因為臺灣與過去的中國大陸文化相同,所以就與現在的中國大陸文化也相同,根本就是無法自圓其說的道理。就好比現在的希臘人已經不是三千年前創造股希臘文明的希臘人,現在的埃及人也不是六千年前創作埃及文明的埃及人一樣。你自己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無智,還在這里怪別人酸,真是典型的阿Q心態。我看你還是好好補補歷史課,不要沒資本就在這里嗆聲。這個話題我回復到這里,恕不奉陪。—出木杉 2007年5月20日 (日) 06:07 (UTC)
前面提到了討論要文明,我不是來這裡吵架的,我是來討論問題的。大家觀點可以不同,但是語言要文明。像你說什麼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無智、真是典型的阿Q心態、我看你還是好好補補歷史課、不要沒資本就在這里嗆聲,等等話語,都是很沒有禮貌的話,你反對我的意見可以講道理,我說的話又錯誤、有疏漏,你可以指出來,但是像你這樣冷嘲熱諷、遊走在人身攻擊的邊緣,有什麼意義嗎?難道能夠幫助你說明白你的道理嗎?我還是勸你講文明,提高你的素質。而且,我不知道維基百科對你這樣不文明的行為會做出怎樣的處理,我希望你好自為之。台灣有過中國大陸化,清朝的時候就有200多年的歷程,蔣介石和國民黨帶到台灣的是194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化,並在其基礎上發展。現在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文化是有很多差異,但是其基本的核心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岸文化同源同種,沒有根本的隔閡。現在的大陸的文化雖然有文革等政治事件的干擾,其主體依然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而本來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台灣,卻在進行着去中國化。兩岸的隔閡的歷史並不長,從甲午算起是100多年,從1949年算起是50多年,和希臘、埃及的三千年、六千年根本沒有可比性。而且我說了,我要強調的是台灣文化發展的歷史中極為重要的中華文化因素,我並不是要在這裡去辨析現在兩岸文化的異同。請你不要離題。—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0日 (日) 07:16 (UTC)
我認為如果要加的話不應該在此頁,而是在台灣文化史兩岸交流史、甚至台灣政治史。—Jerrypp772000 2007年5月21日 (一) 23:12 (UTC)
可以都加上,這裡討論台灣的歷史,所有相關的內容都應該寫上,當然比起主題更具體的條目,考慮到這裡的篇幅,可以適當壓縮,在其他條目可以多寫。—Linuxwindows 2007年5月22日 (二) 04:33 (UTC)

雙重標準:日本人強制推行日語,叫做「同化懷柔的策略,對台灣人教授日語」。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叫做「灌輸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User:Gilgalad

日本實行的是一手硬一手軟的策略;國民政府實行的是全硬的策略。看看日本治臺早期的教科書對比國民政府的教科書就知道了。日本在皇民化前還沒有對中文趕盡殺絕,中文文學作品處處可見;國民政府在接收臺灣不到一年後就規定在報紙等媒體上徹底禁絕日文。日本人固然可惡,但國民黨相對來說只是更糟糕。只能說日本人的惡行,國民政府不僅一五一十的復制,更變本加厲。—出木杉 2007年6月13日 (三) 13: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