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韻
外觀
中華新韻為二十世紀以北京官話為主體之現代標準漢語逐漸形成以後,依照其音韻結構所整理出之韻母分類,可用於詩詞創作。一般都承襲自十三轍,唯其分部疏密略有不同。目前流通數種不同時期制定的版本,內容有不少差異。
1941年「十八韻」版本
[編輯]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定的《中華新韻》,以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所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彙」為讀音依據,把可以通押的韻劃分作十八部[1]。此版本於1941年10月10日公佈,通稱作「十八韻」。
名稱 | 對應之注音符號 | 對應之漢語拼音 | 名稱 | 對應之注音符號 | 對應之漢語拼音 | |
---|---|---|---|---|---|---|
一麻 | ㄚ | a, ia, ua | 十模 | ㄨ | u | |
二波 | ㄛ | o, uo | 十一魚 | ㄩ | ü | |
三歌 | ㄜ | e | 十二侯 | ㄡ | ou, iu | |
四皆 | ㄝ | ie, üe | 十三豪 | ㄠ | ao, iao | |
五支 | ㄭ | -i | 十四寒 | ㄢ | an, ian, uan, üan | |
六兒 | ㄦ | er | 十五痕 | ㄣ | en, in, un, ün | |
七齊 | ㄧ | i | 十六唐 | ㄤ | ang, iang, uang | |
八微 | ㄟ | ei, ui | 十七庚 | ㄥ、ㄧㄥ 、(ㄨㄥ) | eng, ing , (weng) | |
九開 | ㄞ | ai, uai | 十八東 | ㄨㄥ、ㄩㄥ | ong, iong |
讀音為「翁」(ㄨㄥ weng)者為庚韻,以ㄨㄥ為韻母而有其他聲母者,如東(ㄉㄨㄥ dong)為東韻。
與傳統十三轍相比,梭波轍、中東轍被一分爲二,衣七轍被分作四韻。兒化韻則則在「六兒」下列出九個附韻,包括:一蝦兒(即小言前兒)、二蟈兒、三鴿兒(即小人辰兒)、四鵰兒、五牛兒、六羊兒、七蜂兒、八蟲兒、九珠兒。
1979年「秦韻」版本
[編輯]秦似於1979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編著的《現代詩韻》,把傳統十三轍稱作「韻部」,部份韻轍再細分,稱爲「韻目」。連同與十三轍的對照,表列如下。[2]
十三轍 | 秦韻韻部 | 秦韻韻目 | 對應之漢語拼音 |
---|---|---|---|
發花轍 | 花部 | 花韻 | a, ia, ua |
梭波轍 | 歌部 | 歌韻 | e |
波韻 | o, uo | ||
乜斜轍 | 些部 | 些韻 | ie, üe |
姑蘇轍 | 姑部 | 姑韻 | u |
衣七轍 | 衣部 | 衣韻 | i, -i, (er) |
居韻 | ü | ||
懷來轍 | 開部 | 開韻 | ai, uai |
灰堆轍 | 飛部 | 飛韻 | ei, ui |
搖條轍 | 高部 | 高韻 | ao, iao |
由求轍 | 收部 | 收韻 | ou, iu |
言前轍 | 山部 | 山韻 | an, uan |
天韻 | ian, üan | ||
人辰轍 | 根部 | 根韻 | en, in, un, ün |
江陽轍 | 方部 | 方韻 | ang, iang, uang |
中東轍 | 東部 | 東韻 | ong, ueng, iong |
聲韻 | eng, ing |
2005年「詩詞學會」版本
[編輯]名稱 | 對應之注音符號 | 對應之漢語拼音 | 名稱 | 對應之注音符號 | 對應之漢語拼音 | |
---|---|---|---|---|---|---|
一麻 | ㄚ | a, ia, ua | 八寒 | ㄢ | an, ian, uan, üan | |
二波 | ㄛ、ㄜ | o, e, uo | 九文 | ㄣ | en, in, un, ün | |
三皆 | ㄝ | ie, üe | 十唐 | ㄤ | ang, iang, uang | |
四開 | ㄞ | ai, uai | 十一庚 | ㄥ | eng, ing, ong, iong | |
五微 | ㄟ | ei, ui | 十二齊 | ㄧ、ㄩ、ㄦ | i, ü, er | |
六豪 | ㄠ | ao, iao | 十三支 | ㄭ | -i | |
七尤 | ㄡ | ou, iu | 十四姑 | ㄨ | u |
與傳統十三轍相比,只有衣七轍的-i韻(即zhi、chi、shi、ri、zi、ci、si這七個音節的韻)被劃分開來,其餘皆與十三轍相同。
學會發佈時,說明他們的釐定重點有:[3]
- e、o 同韻——它們其實是一個韻母,只是與不同的聲母相拼時,才造成了讀音的微小差別。
- eng、ong 同韻——韻母 ong 的使用,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的特殊處理。從音韻學角度上,ong、iong 的韻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應為 ueng、üeng,其韻身都是 eng 。
- ie、ue 的韻身不是 e,而是 ê ——寫成 e 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為了簡便而為之。因此 ie、ue 不應與 e 同韻,而應自成一韻。
- an、en 不同韻——現今有些地方方言中,它們的讀音還相近,但普通話中已明顯的區別出來了。
- en、eng 不通押——普通話中,它們的讀音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不能通押。
比較
[編輯]下表是傳統十三轍、1941年的十八韻、1979年的秦韻,以及2005年詩詞學會十四韻的比較:
漢語拼音 | 十三轍 | 十八韻 | 秦韻韻部 | 秦韻韻目 | 十四韻 |
---|---|---|---|---|---|
ong, ueng, iong | 中東 | 十八東 | 東部 | 東韻 | 十一庚 |
eng, ing | 十七庚 | 聲韻 | |||
ang, iang, uang | 江陽 | 十六唐 | 方部 | 方韻 | 十唐 |
ei, ui | 灰堆 | 八微 | 飛部 | 飛韻 | 五微 |
i | 衣七 | 七齊 | 衣部 | 衣韻 | 十二齊 |
er | 六兒 | ||||
-i | 五支 | 十三支 | |||
ü | 十一魚 | 居韻 | 十二齊 | ||
u | 姑蘇 | 十模 | 姑部 | 姑韻 | 十四姑 |
ai, uai | 懷來 | 九開 | 開部 | 開韻 | 四開 |
en, in, un, ün | 人辰 | 十五痕 | 根部 | 根韻 | 九文 |
an, uan | 言前 | 十四寒 | 山部 | 山韻 | 八寒 |
ian, üan | 天韻 | ||||
ao, iao | 搖條 | 十三豪 | 高部 | 高韻 | 六豪 |
o, uo | 梭波 | 二波 | 歌部 | 波韻 | 二波 |
e | 三歌 | 歌韻 | |||
ie, üe | 乜斜 | 四皆 | 些部 | 些韻 | 三皆 |
a, ia, ua | 發花 | 一麻 | 花部 | 花韻 | 一麻 |
ou, iu | 由求 | 十二侯 | 收部 | 收韻 | 七尤 |
註釋
[編輯]參閲
[編輯]外鏈
[編輯]- 國家圖書館網站:《中華新韻》(1941年「十八韻」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新韻》(1947年「十八韻」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