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 (俄羅斯女皇)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Елизавета Петровна | |||||
---|---|---|---|---|---|
全俄羅斯女皇及獨裁者 | |||||
統治 | 1741年12月6日-1762年1月5日 (20年30天) | ||||
加冕 | 1742年3月6日 | ||||
前任 | 伊凡六世·安東諾維奇 | ||||
繼任 | 彼得三世·費奧多羅維奇 | ||||
出生 | 俄羅斯沙皇國莫斯科科羅緬斯克 | 1709年12月29日||||
逝世 | 1762年1月5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冬宮 | (52歲)||||
安葬 | 1762年2月3日 | ||||
| |||||
王朝 | 羅曼諾夫王朝 | ||||
父親 |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 ||||
母親 | 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 | ||||
宗教信仰 | 俄羅斯正教 | ||||
簽名 |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俄語:Елизаве́та Петро́вна,羅馬化:Yelizaveta Petrovna;1709年12月29日 [儒略曆:12月18日] —1762年1月5日 [儒略曆:12月25日]),又作伊麗莎白一世(Елизаве́та I,羅馬化:Yelizaveta I),自1741年12月6日開始擔任全俄羅斯女皇直至1762年1月5日去世,也仍然是最受歡迎的俄羅斯君主之一,因為她決定在統治期間不處決任何一個人。同時她在統治期間進行了大量的建設項目,以及對普魯士王國政策的強烈反對[1]。
伊麗莎白為俄羅斯偉大的皇帝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1682年-1725年在位)和皇后即後來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的次女。1718年,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哥哥——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逝世,造成了王位繼承的混亂。1725年,伊麗莎白的父親彼得一世逝世,俄羅斯皇帝的皇位首先被傳給了伊麗莎白的母親即皇后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逝世後,由伊麗莎白的侄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之子彼得二世(1727年-1730年在位)繼位。1730年,彼得二世英年早逝,皇位傳給了前沙皇伊凡五世之女安娜女皇(1730年-1740年在位)而非彼得一世之女安娜和伊麗莎白。後來皇位曾短暫的傳給安娜女皇的侄孫伊凡六世,但伊麗莎白在軍方的支持下奪取了皇位,並宣布姐姐安娜之子,即侄子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的卡爾·彼得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伊麗莎白在位期間大大的延續彼得一世在位期間的政策,為俄羅斯帶來了非凡的啟蒙時代,同時也打好了未來葉卡捷琳娜二世輝煌的基礎。在國內,伊麗莎白允許貴族在地方政府中獲得主導地位,但同時縮短他們為國家服務的期限。在教育方面,伊麗莎白支持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建立莫斯科大學,這是俄羅斯排名最高的教育機構。伊麗莎白的宮廷也是當時歐洲最輝煌的宮廷,尤其是在建築方面。此外,伊麗莎白也使得俄羅斯的道路進行現代化。在藝術方面,伊麗莎白鼓勵和支持伊萬·舒瓦洛夫建立帝國藝術學院,並資助她最喜歡的建築師——弗朗切斯科·巴爾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宏偉的巴洛克項目,尤其是在聖彼得堡的夏宮、冬宮和斯莫爾尼大教堂是她統治時期的主要歷史建築之一。
對外,伊麗莎白領導俄羅斯帝國度過了兩場歐洲國家的衝突——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伊麗莎白與其外交官阿列克謝·貝斯圖熱夫-留明與奧地利和法國結盟順利解決了王位繼承戰爭。但卻間接引發了七年戰爭。俄羅斯軍隊對普魯士取得了數次勝利,並短暫占領了柏林,但當腓特烈大帝最終於 1762年1月考慮投降時,伊麗莎白去世了,由其親德的侄子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的卡爾·彼得繼位,是為彼得三世。她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統治俄羅斯帝國的男性血脈的成員。
統治生涯
[編輯]1742年3月6日,伊麗莎白在聖母安息主教座堂加冕成為全俄羅斯女皇及獨裁者,年僅33歲。由於政治經驗相對較少,她發現自己領導着一個偉大的帝國正處於其存在的最關鍵時期之一。她的公告解釋說,之前的統治導致了俄羅斯的毀滅:「俄羅斯人民一直在基督教信仰的敵人下呻吟,但她將他們從有辱人格的外國壓迫中拯救出來。」
安娜女皇繼位後,大量使用德國籍官員。因此俄羅斯處在德國籍顧問的統治之下。伊麗莎白上台後流放了許多在俄羅斯不受歡迎的德國籍官員,如安德烈·奧斯特曼、布克哈德·克里斯托夫·馮·明尼希[2]。此外,她通過了幾項立法,廢除了她父親為限制教會權力所做的大部分政策[3]。
儘管有種種缺點(如文件常常要等幾個月才能簽字),伊麗莎白還是繼承了她父親的政治天賦。她一貫敏銳的判斷力和她的外交機智一次次讓人想起彼得大帝。有時看似優柔寡斷和拖延的行為,最常見的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明智地暫停判斷。從俄羅斯人的角度來看,她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她對國家利益的堅定認識以及她克服一切障礙促進國家利益的決心。
改革
[編輯]進行了稅收改革,從而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完成外貿交易的費用提高到每1盧布13戈比(而不是之前收取的 5 戈比),並且增加了鹽和酒的稅收。
在社會政策方面,擴大貴族權利的路線仍在繼續。1746年,擁有土地和農民的權利被分配給貴族。1760年,地主有權將農民流放到西伯利亞定居,並統計他們而不是新兵。儘管土地所有者的行政權力明顯加強,但該法令導致移民人數增加和新定居點的建立,主要是在西西伯利亞西部地區。未經土地所有者許可,農民不得進行貨幣交易。1755年,工廠農民被分配為烏拉爾工廠的永久(占有)工人。
國內安定
[編輯]伊麗莎白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外交家,她討厭流血和衝突,並竭盡全力改變俄羅斯的懲罰制度,甚至宣布死刑為非法[4]。根據歷史學家羅伯特·尼斯貝特·貝恩的說法,她的「主要政績之一是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她制止了宮廷中相互敵對野心的爭論,這種爭論使彼得二世、安娜女皇、伊凡六世的統治蒙羞,並允許外國勢力自由干涉俄羅斯內政。」[5]
然而,在伊麗莎白的統治下,殘酷的體罰做法在軍隊和農奴中蔓延。地主正式無權處決農民,他們經常將他們砍死。政府極不願意干涉農奴階層的生活,對貴族的滔天罪行視而不見,這也是因為地主本質上是政府唯一或多或少有效的地方管理者,他們同時監督秩序、招聘和稅收。
內政
[編輯]政府特徵
[編輯]教育改革
[編輯]儘管彼得大帝做出了重大改變,但他並沒有對整個統治階級的知識態度產生真正的形成性影響。儘管伊麗莎白缺乏作為知識分子蓬勃發展所必需的早期教育(曾發現閱讀世俗文學「有害健康」),她足夠聰明,知道其好處,並為她最終的繼任者葉卡捷琳娜二世打下了相當多的基礎。她向所有社會階層(農奴除外)免費提供教育,鼓勵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在莫斯科建立俄羅斯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並資助建立帝國藝術學院。
啟蒙運動的興起
[編輯]繼承人問題
[編輯]對外政策
[編輯]瑞俄戰爭
[編輯]七年戰爭
[編輯]對西伯利亞的征服
[編輯]同時代人對其的評價
[編輯]- 時任西班牙駐俄羅斯大使第二代伯威克公爵詹姆斯·菲茲詹姆斯-斯圖亞特對其評價到[6]:「伊麗莎白公主是彼得一世和沙皇葉卡捷琳娜的女兒,她是我從未見過的美人。她的膚色令人驚嘆,她的眼睛火熱,她的嘴巴完美,她的脖子很白,她的身材令人驚嘆。她個子很高,而且非常活潑。他跳舞跳得很好,騎起來沒有絲毫恐懼。她的魅力中充滿了智慧和愉快,但也有一些野心是顯而易見的。」
- 法國大使館秘書讓·路易·法維爾很欣賞皇后的舉止[7]:「她的善良和人性以及魯莽的誓言(關於廢除死刑。-I.K.)發揮到了極致……驕傲、傲慢,有時甚至殘忍,但最重要的是——懷疑常常在她身上閃現。她極度嫉妒自己的偉大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很容易害怕任何可能威脅到她、削弱或分割這種權力的事物。這一次,她不止一次表現出過度的怕癢。她不容忍在宮廷級別中使用「偉大」的頭銜,尤其是大宰相的頭銜,儘管習慣上這樣稱呼首席大臣。有一次別斯圖熱夫當着她的面這樣稱呼自己。「你要知道,」她告訴他,「在我的帝國里只有一位偉大的王子,我是一位偉大的王子,但即使是後者的偉大也只不過是一個幽靈。」 但伊麗莎白女皇非常擅長偽裝的藝術。即使是最年長、最有經驗的朝臣,她內心的秘密曲線也常常難以觸及,當她決定他們的恥辱時,她對他們從來沒有如此仁慈。在任何情況下,她都不允許自己被任何人、大臣或寵臣所統治,但總是表現出她在他們之間分享她的恩惠和想象中的信任。」
死亡及身後
[編輯]1750年代末,伊麗莎白的健康急速下滑,健康狀況惡化。她開始出現一系列頭暈症狀,並拒絕醫生開出的藥物。伊麗莎白嚴禁在她面前提到「死亡」這個詞[8],一直到她於1761年12月24日(新曆:1月4日)中風。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伊麗莎白用盡最後的力氣進行了懺悔,與神父一起背誦了為臨終者所做的祈禱。此外,她也開始向彼得、葉卡捷琳娜、情夫(或丈夫)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基里爾·拉祖莫夫斯基等少數願意陪她的人一一告別[9]。
東正教聖誕節即12月25日(新曆:1月5日),伊麗莎白駕崩於聖彼得堡冬宮。下葬時,她穿着一件閃閃發光的銀色連衣裙。據說她死後和生前一樣美麗。1月24日(新曆:2月3日),伊麗莎白下葬於聖彼得堡彼得保羅主教座堂[8],此時距離她駕崩已經過去了6周。
伊麗莎白駕崩後,羅曼諾夫王朝的男性血脈斷絕。皇位交由其親德的外甥彼得繼承。親德的彼得三世即位後立即與腓特烈議和,並歸還俄國占領的東普魯士與波美拉尼亞,這便是著名的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彼得三世甚至讓腓特烈指揮自己的軍隊,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機,集結更多軍隊,約12,000人,專心對抗奧地利。但彼得在同年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廢黜,使俄羅斯轉回支援奧地利並對普魯士發起新的進攻。
資料來源
[編輯]- ^ Antonov 2006,第105頁.
- ^ Antonov 2006,第106頁.
- ^ Talbot Rice 1970,第149頁.
- ^ Talbot Rice 1970,第150頁.
- ^ Bain 1899,第142頁.
- ^ Герцог Лирийский. Записки о пребывании при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м Российском дворе в звании посла короля Испанског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Россия XVIII в. глазами иностранцев. — Л., 1989. — С. 247.
- ^ Игор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урукин. Романовы. 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22: 232—233. ISBN 978-5-235-04526-2 (俄語).
- ^ 8.0 8.1 Antonov 2006,第109頁.
- ^ Sebag Montefiore 2016,第193頁.
參考文獻
[編輯]- 李邁先著,"俄國史(上卷)","俄國史(下卷)",國立編譯館出版
- 周雪舫著,"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三民書局
- 賀允宜著,"俄國史",三民書局,2004年
- Antonov, Boris. Russian Tsars. Saint Petersburg: Ivan Fiorodov Art Publishers. 2006. ISBN 5-93893-109-6.
- Bain, Robert Nisbet. The Daughter of Peter the Great: A History of Russian Diplomacy and of the Russian Court Under the Empress Elizabeth Petrovna, 1741–1762. Westminster. 1899.
- Cowles, Virginia. The Romanovs. London: William Collins. 1971.
- Coughlan, Robert. Jay Gold , 編. Elizabeth and Catherine: Empresses of All the Russias. London: Millington Ltd. 1974. ISBN 0-86000-002-8.
- Hoetzsch, Otto. The Evolution of Russia. trans. Rhys Evan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66.
- Rounding, Virginia. Catherine the Great: Love, Sex and Power. London: Hutchinson. 2006. ISBN 0-09-179992-9.
- Sebag Montefiore, Simon. Prince of Princes: The Life of Potemkin. New York: Thomas Dunne Books. 2001. ISBN 9780312278151.
- Sebag Montefiore, Simon. The Romanovs: 1613–1918.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6. ISBN 978-0307280510.
- Talbot Rice, Tamara. Elizabeth, Empress of Russia. Praeger. 1970. ISBN 978-0297001096.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Bain, Robert Nisbet. Elizabeth Petrovna.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9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3–285.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
外部連結
[編輯]- Elizabeth Petrov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III 9th: 145. 1878.
- YouTube上的Romanovs. The fourth film. Anna Ioannovna; Elizabeth Petrovna –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The Romanovs". StarMedia. Babich-Design (Russia, 2013)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 出生於:1709年12月29日逝世於:1762年1月5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堂姨甥孫伊凡六世 |
全俄羅斯女皇和專制君主 1741年-1762年 |
繼任: 外甥彼得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