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達費治下的利比亞
卡扎菲時期 | ||||
---|---|---|---|---|
穆阿邁爾·卡扎菲統治利比亞共42年。 | ||||
開始 | 1969年8月31日 利比亞綠色革命 | |||
結束 | 2011年8月26日 全國過渡委員會接管的黎波里 | |||
首都 | 的黎波里 | |||
國歌 | 《真主至大》 | |||
主要語言 | 阿拉伯語 | |||
主要宗教 | 伊斯蘭教 | |||
貨幣 | 利比亞第納爾 | |||
1969年9月1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 ||||
始於 | 1969年9月1日 | |||
終於 | 1977年3月2日 | |||
國家元首 | 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 穆阿邁爾·卡扎菲 | |||
政府首腦 | 總理(見列表) | |||
1972年7月1日,加入阿拉伯共和國聯邦 國旗與國徽改為 | ||||
1977年3月2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 ||||
始於 | 1977年3月2日 | |||
終於 | 1986年4月15日 | |||
國家元首 | 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穆阿邁爾·卡扎菲 | |||
政府首腦 | 總人民委員會總秘書(見列表) | |||
1986年4月15日成立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 ||||
始於 | 1986年4月15日 | |||
終於 | 2011年8月26日 | |||
國家元首 | 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穆阿邁爾·卡扎菲 | |||
政府首腦 | 總人民委員會總秘書(見列表) | |||
2011年8月26日,全國過渡委員會接管的黎波里 | ||||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擊斃 | ||||
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亞,指1969年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成立到2011年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倒台之間以穆阿邁爾·卡扎菲為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人的一段歷史時期。
1969年9月1日,旨在推翻利比亞王國伊德里斯王朝的利比亞綠色革命勝利後,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成立,發動革命的自由軍官組織的領導人卡扎菲成為利比亞的最高領導人。1977年11月11日,利比亞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4月15日,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8月26日,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進駐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在利比亞歷時42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卡扎菲政權的建立
[編輯]利比亞綠色革命
[編輯]自由軍官組織成立後,卡扎菲決定伺機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王國建立共和國。1969年8月4日,伊德里斯一世健康轉差,便下詔退位,自9月2日起生效,而王儲哈桑暫時攝政。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以夜間訓練為掩護在的黎波里發動了旨在推翻親西方的利比亞王國君主制王朝的革命。由於當時保皇黨軍隊聚集在班加西,且班加西與外界的聯絡被切斷,革命輕易地取得了成功。
革命成功後,格達費非常積極地進行與埃及合併的計畫並敬重納賽爾。在1970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談時,被阿拉伯世界指責,格達費排除眾議地聲援納賽爾。1970年,納賽爾去世,格達費與埃及繼任總統薩達特不合,格達費同意薩達特可擔任合併後的國家總統,由格達費擔任合併後的國家軍隊總司令。薩達特不想失去軍權而拒絕此提議,後來更發生種種摩擦與衝突,利比亞和埃及的完全合併計劃也無疾而終。
1972年成立的阿拉伯聯邦共和國不但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下的產物,也和自由軍官組織與1969年的革命息息相關。
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69年-1977年)
[編輯]-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宣布建立新的政府,定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利比亞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1]。由卡扎菲出任最高權力機構「革命指導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主席。
- 1969年12月,頒布臨時憲法。[2]
- 1973年,卡扎菲發動「文化革命」,宣布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2]
阿拉伯聯邦共和國(1972年-1977年)
[編輯]阿拉伯聯邦共和國(阿拉伯語:اتحاد الجمهوريات العربية)是一個由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所倡議的一個泛阿拉伯主義國家,其範圍包括了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三國,而此共和國與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並無關聯。儘管在1972年3月經過各國公民投票的確認,但他們都拒絕正式合併,聯邦從1972年持續至1977年,最終仍解散。
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77年-1986年)
[編輯]- 1977年3月2日,利比亞「全國人民大會」發布《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階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宣告國名改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卡扎菲的頭銜則改為「革命導師與領導弟兄」,仍為實際的國家最高領導人。[3]
- 卡扎菲設想是要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外開創第三種制度,於是便命名為「具有伊斯蘭特色的社會主義」。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2011年)
[編輯]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 Al-Jamāhīriyyah al-ʿArabiyyah al-Lībiyyah aš-Šaʿbiyyah al-Ištirākiyyah al-ʿUẓmā (阿拉伯文) | |||||||||
---|---|---|---|---|---|---|---|---|---|
1977年—2011年 | |||||||||
國歌:《真主至大》 | |||||||||
首都 | 的黎波里 (1977-2011) 蘇爾特 (2011)[4] | ||||||||
常用語言 | 阿拉伯語 | ||||||||
宗教 | 伊斯蘭教 | ||||||||
政府 | 民眾國 無黨派 委員會制 軍事獨裁 | ||||||||
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 |||||||||
• 1977-2011 | 穆阿邁爾·卡扎菲 | ||||||||
歷史時期 | 冷戰 反恐戰爭 | ||||||||
• 總人民代表大會成立 | 1977年3月2日 | ||||||||
• 攻陷的黎波里 | 2011年8月20日 | ||||||||
• 卡扎菲之死 | 2011年10月20日 | ||||||||
貨幣 | 利比亞第納爾 | ||||||||
ISO 3166碼 | LY | ||||||||
|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阿拉伯語: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成立於1977年3月2日,結束於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身亡。 其國名中的「民眾國」(جماهيرية,jamāhīriyyah)是卡達菲自創的一個名稱,用以指以卡達菲所創立的「世界第三理論」為指導的國家。
歷史
[編輯]1977年3月2日,利比亞「全國人民大會」發布《人民權力宣言》,宣告成立阿拉伯利比亞社會主義民眾國,卡扎菲的頭銜則改為「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仍為實際的國家最高領導人。1986年4月15日,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卡扎菲發動政變推翻君主制後,利比亞由親西方國家逐漸轉為對抗西方,常與歐美國家發生摩擦。1988年洛克比空難後,卡扎菲政權被指責包庇行兇者,美英等國遂對利比亞進行禁飛等一系列制裁。2003年以後,利比亞與西方關係逐漸緩和。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解除對利比亞的制裁。
2011年2月,受到阿拉伯之春風潮影響,利比亞出現示威活動,並逐漸演變成反抗卡扎菲統治的革命事件。至2011年8月20日,反對派領導的國民解放軍攻下的黎波里,卡扎菲及其效忠者逃至卡扎菲出生地蘇爾特。至此,卡扎菲已失去了對利比亞的實際控制權,其政權(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在事實上已告滅亡。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蘇爾特被國民解放軍擊斃,共計在位期間約四十二年。
政治
[編輯]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並無成文憲法,制定於1977年的《人民權利宣言》事實上行使了憲法職能。此外,伊斯蘭法也是該國主要法律淵源。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對外宣稱是直接民主制的國家,最高權力的機關是總人民大會(General People's Congress),但實質上的國家權力,掌握由革命指導委員會轉化而來的全國人民委員會(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手中。
至2006年,總人民大會共有議員約1000人,包括全國人民委員會委員、以及各級政府、學校與公司委員會的委員等。儘管所有18歲以上的公民都有參加基層人民大會(Basic People's Congress)的權力與義務,但實際上只有忠於卡扎菲政權的一小部分公民才能參加會議;並且會議內容也是在會前決定好的。全國人民委員會委員則通過全國人民會議選出,被賦予領導人民委員會(People's Committee)的權利,行使具體國家事務(在石油、國際事務與重工業方面不設委員會,由委員直接負責)。
名義上,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並無規定的國家元首。實質上的國家元首是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長(General Secretariat of 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自1969年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成立,至2011年10月滅亡為止,穆阿邁爾·卡達菲都是實質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
與在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相比,[5]相對而言,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擁有整個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與政策。[6]
終結
[編輯]利比亞內戰是利比亞2011年的武裝衝突,最終導致卡扎菲時代的終結。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達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達菲的勢力。受鄰國的示威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的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衝突。
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反對卡達菲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達菲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達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3月初,卡達菲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
8月,反對派在西部發起進攻,奪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國過渡委員會」逐漸得到國際和聯合國承認。穆阿邁爾·卡達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蘇爾特被殺。10月23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鬥結束。
國際關係史
[編輯]與美國關係
[編輯]-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發動政變,推翻了利比亞親美的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革除了政府中的親美派,與美國走向對抗。[7]卡扎菲上台後,不僅下令關閉了美國設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也對美國在利比亞的資產實行國有化,還逐漸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併購買蘇聯的武器。
- 1970年6月,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國在利比亞的惠勒斯空軍基地,趕走了6000名美國軍事人員,同時開始與蘇聯軍事合作。[7]
- 1972年,卡扎菲廢除了前國王與美國簽訂的9項軍事、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利、美兩國的外交機構也由大使級降格為代辦級。[7]
- 1973年10月,利比亞宣布錫德拉灣為其「領海」,北緯32度以南為「死亡線」,美國艦隻擅自闖入必遭痛擊。對此美國不予承認並多次在該水域進行軍事演習。1980年8月19日清晨,利比亞空軍派出2架蘇-22型戰鬥機直飛美軍的「尼米茲」號航母,結果被起飛攔截的2架F-14飛機在1分鐘內擊落。
- 1985年12月底,羅馬和維也納機場發生兩起利比亞的恐怖分子襲擊民航辦事處的慘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國人。1986年4月2日,來自利比亞的恐怖分子又用定時炸彈襲擊羅馬飛往雅典的泛美航空波音707客機,造成四名美國人死亡,九人重傷的慘劇。為了報復利比亞,1986年初美國派出3艘航母抵達錫德拉灣,引誘利比亞在3月23日先發動攻擊隨後對其進行反擊。結果半天時間內美軍擊毀利比亞3艘導彈艇,摧毀2個薩姆-5導彈基地,利軍死傷約150人。而美軍則僅消耗一些彈藥,無一傷亡,此次戰役名為「草原烈火」。
- 1986年4月5日,「草原烈火」行動後,利比亞派人襲擊了美國駐西柏林的軍事基地—舞廳,造成44名美軍傷亡的事件。這一大型恐怖襲擊震驚了全世界,也讓美國立刻決定反報復。4月15日凌晨,美國海軍100餘架戰機從航母上起飛升空,空海軍聯合擊毀了利比亞14架軍機,打死利軍37人,打傷93人。此次戰役名為「黃金峽谷」。
-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號班機在蘇格蘭邊境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導致270人罹難(其中美國乘客178人,機組人員11人,共計189名美國公民死亡)的重大災難——洛克比空難事件發生,這是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前最嚴重的恐怖活動。1992年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對利比亞制裁的第748號有關禁飛和武器禁運的決議,從此利比亞遭到國際社會的全面孤立。
- 1999年4月,利比亞將2名製造空難的特工移交給聯合國。2001年911事件後利比亞被美國列入「支持恐怖主義」的陣營。2003年8月利比亞正式承認對洛克比空難負責並賠償每個死難者家庭1000萬美金,並放棄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與開發計劃;同年9月12日,長達15年的第748號制裁措施得以解除,利比亞在美國「支恐」名單上也被去掉。
- 2006年5月15日,美國宣布將與利比亞全面復交。
- 2010年6月,在巴林、科威特等國允許美國在其境內設立軍事基地後,卡扎菲公開呼籲阿拉伯人民應該行動起來,把外國軍隊和軍事基地清理出去。[8]
- 2011年,利比亞示威發生後,美國譴責卡扎菲的武力鎮壓踐踏了人權。後來隨着卡扎菲方面對革命軍的步步緊逼,美國政府為避免1994年發生的盧旺達內亂期間西方不作為所造成的人類慘劇——盧旺達大屠殺在利比亞的重演,在阿盟和歐盟等國的呼籲下,美國才最終決定支持軍事干預利比亞。[9]
與英國關係
[編輯]- 1984年4月,英國指責利比亞支持愛爾蘭共和軍,與利比亞斷絕外交關係。
- 1988年12月21日,洛克比空難發生,英美調查後認為該空難是利比亞特工所為。
- 1991年11月,英、美兩國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利比亞交出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的兩名嫌疑犯,並賠償一切損失。
- 1992年3月31日,因為洛克比空難,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對利比亞實行航空、軍事和外交制裁。
- 1993年2月,利比亞決定接受海牙國際法庭對洛克比空難事件的裁決,同意把兩名利比亞嫌疑犯引渡到美國和英國受審,以換取聯合國取消制裁。
- 1999年4月,涉嫌製造洛克比空難的阿明·哈利法·費希列和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邁格拉希被利比亞政府移交給聯合國,並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引渡到設在荷蘭的特別法庭按照蘇格蘭法律受審。同時,聯合國宣布暫停對利比亞的制裁。
- 1999年11月,英國宣布與利比亞全面恢復外交關係,至此兩國斷交已15年。
與法國關係
[編輯]- 歷史上法國是包括利比亞在內的一些非洲國家(尤其是北部非洲)的宗主國,因此法國一直都在試圖對這些非洲國家產生積極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例如法語國家聯盟的建設和法國與非盟的對話方面);兩者都是地中海國家,從地緣政治的需要出發,法國需要一個對其友好的利比亞政府。但是卡扎菲卻與歐美等大國衝突不斷,這讓法國很反感。
與臺海兩岸關係
[編輯]- 在台灣盛傳卡扎菲曾在政治作戰學校辦的培訓班「遠朋班」接受政戰訓練,但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11年2月以新聞稿否認此傳言[10],但他與台灣歷屆領導人物關係親密[11]。
-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發動「綠色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周恩來曾致電卡扎菲表示祝賀,卡扎菲復電表示感謝。[12]同年,利比亞二號人物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訪問中國大陸。[13]
- 1971年6月,卡扎菲宣布在外交上完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也投票贊成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但利比亞當局同時表示「中華民國大使館」不必撤離,事實上實施了「兩個中國」政策。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聯合國「中國」席位,曾引發第二次與中國大陸建交的熱潮,但利比亞並未與中國大陸建交,這與利當局一直與台灣關係緊密,在兩岸問題上始終搖擺不定有關。[12][13]
- 1978年8月,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4]與中華民國斷交(利比亞聯合王國與中華民國於1959年建交)。在與台斷交後,卡扎菲不顧中國大陸抗議仍允許台灣駐利機構使用「中華民國商務辦事處」頭銜(非邦交國家中給予中華民國最正式的名稱)[15],直到1997年中華民國政府下令關閉代表處。[13]
- 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後,利比亞受國際制裁,為改善與中國大陸關係,利比亞曾在多個場合聲稱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13]
- 2003年,利比亞與歐美關係緩和,第748號制裁措施解除,卡扎菲政權對中國大陸的戰略依賴降低。
- 2006年1月18號,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接待了到訪的利比亞卡扎菲基金會主席、卡扎菲的二兒子賽義夫。此為自1978年斷交後,利比亞高層官員首度訪台。[12][16]
- 2006年5月10號,陳水扁過境利比亞,分別接受了卡扎菲、賽義夫午宴、晚宴款待。[17][18]
- 2011年9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承認卡扎菲派遣官員與中國的軍火企業進行了接觸。[19][20]
- 2011年9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21]
其他國際關係
[編輯]-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利比亞大力援助幾乎所有把獨立和解放作為目標的極端軍事組織,包括謀求愛爾蘭統一的愛爾蘭共和軍和不斷攻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激化了西方各國與利比亞間的矛盾。[22]
- 1988年卡扎菲策劃的洛克比空難共導致43名英國公民喪生(其中乘客31人,機組人員1人和地面11人),英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受害國,另外還有22名其他歐洲國家的公民,以及除此之外來自其他洲的10多名公民。
- 2008年7月卡扎菲之子在日內瓦涉嫌毆打兩名傭人遭警方逮捕,令卡扎菲極為不滿,從而引發利比亞與瑞士的外交糾紛,利比亞扣押了兩名瑞士商人。2009年,卡扎菲敦促聯合國廢止瑞士這個國家,建議其領土由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國瓜分。2010年2月25日他公開呼籲應該針對瑞士發動聖戰。[23]
- 2009年10月26日,卡扎菲在接受英國電視台採訪時稱,阿拉伯國家甚至巴勒斯坦也應當被允許發展核武器。[24]2010年4月27日,卡扎菲稱不會承認以色列,要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應該成立包括猶太族和阿拉伯族在內的「以巴國」。[25]
- 2009年9月23日,首次出席聯合國大會的卡扎菲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表演講,他強力攻擊安理會和聯合國的現有體制:安全理事會應該改名為恐怖理事會;他要求安理會進行全面改革,取消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反對票,增加常任理事國數量尤其是增補非洲國家的代表;還說自聯合國1945年成立以來世界上發生了65次戰爭,聯合國根本沒有能力阻止這些戰爭的爆發。而且演講時長比規定的15分鐘超出了一個多小時。因此許多與會代表都中途離場,他的翻譯人員也陷入崩潰狀態中止了翻譯。[26][27]
參考文獻
[編輯]- ^ Ruth First. Libya: The Elusive Revolution. 英國倫敦西敏市: Penguin. 1974. ISBN 9780841902114.
- ^ 2.0 2.1 利比亚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10月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1).
- ^ 利比亚历史和资源. 中國網. 2011-03-20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8).
- ^ 存档副本.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2).
- ^ 人们都在说卡扎菲因为独裁而失去利比亚,可难道跟美国打利比亚的全都民主?.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 ^ 周视天下:阿拉伯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的衰败.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7.0 7.1 7.2 美国与利比亚血仇对抗史. 雅虎資訊. 2011年10月21日 [2011-12-25].[永久失效連結]
- ^ 卡扎菲呼吁阿拉伯人民行动起来把外国军队清理出去.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 ^ 美国为何最终支持军事干预利比亚.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 ^ 國防部說明「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曾來台就讀政戰學校遠朋班」新聞稿(100年2月28日).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1-02-28 [201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 ^ 尼爾. 軍校受訓? 卡扎菲與台湾的淵源. 德國之聲. 2011-02-23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6) (中文(臺灣)).
- ^ 12.0 12.1 12.2 外交部:卡扎菲不是中国的朋友. 中國時刻網. 2011-10-22 [201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中文(中國大陸)).
- ^ 13.0 13.1 13.2 13.3 卡扎菲并非“中国人民老朋友”. 中青在線. 2011-04-06 [201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2)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建交公报. 外交部官網. 2000-11-07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中文(中國大陸)).
- ^ 程嘉文. 格達費傳曾來中華民國讀政戰 扁「迷航」會他. 聯合報. 2011-02-23 [2011-03-16] (中文(臺灣)).[永久失效連結]
- ^ 格達費邀訪 扁欣然同意 我與利比亞將恢復設處.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3).
- ^ 传陈水扁过境利比亚时秘会卡扎菲. 2006-05-18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陳水扁總統飛抵利比亞 洽談雙邊合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年05月10日
- ^ 中国被控向卡扎菲政权出售军火 中国官方出面澄清. RFI. 2011-09-05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 ^ 美国不满中国对卡扎菲售武解释. BBC. 2011-09-07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中国同利比亚的关系. 外交部官網. 2011-10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卡扎菲:不改狂傲制造难堪.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1).
- ^ 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呼吁针对瑞士发动圣战.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8).
- ^ 卡扎菲称巴勒斯坦应该拥有核武器.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 ^ 卡扎菲称不会承认以色列 建议成立以巴国.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 ^ 卡扎菲首次联大演讲 撕“联合国规则”.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 ^ 大会 第六十四届会议 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9 年 9 月 23 日星期三下午 3 时举行 纽约. www.un.org.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