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居
埃居(écu,法語發音:[eky])可以指幾種不同的法國硬幣[1]。 最早的埃居是1266年法國路易九世統治時期鑄造的金埃居(écu d'or )。金埃居的價值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化很大,此外還有銀埃居(稱為écu d'argent)。
法語中的「écu」(源自拉丁語「scutum」)意為盾牌,埃居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其設計中包括法國金百合盾徽。這個詞與加泰羅尼亞語的「escut」、意大利語「scudo」或葡萄牙語「escudo」有關[2]。
歷史
[編輯]起源
[編輯]路易九世登基時,法國主要使用名為但尼爾的小銀幣,這種銀幣自查理曼時代就開始流通,貨幣體系中不存在金幣。多年來,法國國王授予無數貴族和主教鑄造錢幣的權利,他們的「封建」錢幣與王室的錢幣互相競爭。威尼斯共和國和佛羅倫薩共和國之前的嘗試證明了存在對更大的銀幣和金幣的需求。1266年,路易九世開始鑄造更高價值的硬幣,以在國內尋求優勢[3]。但他鑄造的金埃居的兌換比例設置過低,相當於黃金的價值僅為白銀的10倍,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比率,金埃居的發行失敗了。雖然路易九世的新銀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金幣並沒有以這種速度被接受,他的繼任者停止了金埃居的發行[4]。
金埃居
[編輯]腓力四世於1296年將金幣重新引入法國,並開始了一系列設計奢華但變化迅速的圖案樣式。這些硬幣通常因其正面設計而得名,腓力六世於 1337 年發行的「椅子埃居」(écu à la chaise)正面是坐着的國王,身邊放着一面帶有百合花紋章的盾牌。百年戰爭開始後,腓力六世大量地使用這些金幣資助他在荷蘭的盟友,因此這種硬幣在荷蘭被廣泛複製[5]。
1385年,查理六世用他的「王冠埃居」(écu à la couronne)結束了頻繁更改金幣圖案的做法。盾徽上方改為有三朵百合花的法國王冠。查理六世廢除了他父親的金法郎「馬背上的法蘭克」(franc à cheval),鑄造更輕的「王冠埃居」,同時將金幣的價值從金法郎的1里弗爾(20蘇)增加到「王冠埃居」的22.5蘇,操縱貨幣貶值[6]。
1475年,路易十一創造了王冠埃居的變體,稱為「太陽埃居」(écu au soleil),盾牌上方出現了一個小太陽。貨幣貶值的過程此時還在持續,到1515年,太陽埃居」價值為36.75蘇。到1547年,又增加到45蘇 ,儘管其重量和純度在 1519 年有所下降[7]。金埃居的設計自此固定下來,基本不再發生變化,直到1640年金路易取而代之[8]。
16世紀中後期,從西班牙美洲進口的黃金和白銀影響了法國經濟,但法國國王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收益。他們的做法是逐步重新評估金埃居的價值,從1547年的45蘇逐漸提升至1577年的60蘇(即3里弗爾)。這加劇了由黃金和白銀供應增加引起的通貨膨脹。1576年在布盧瓦召開的三級會議上,反對貨幣操縱的呼聲強烈。
1577 年,亨利三世同意將金埃居的價值穩定在3里弗爾,並採用以埃居計價的新貨幣體系(原本使用里弗爾、蘇、但尼爾計價)。作為該系統的一部分,他推出了用銀鑄造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埃居硬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銀埃居的樣式與金埃居類似,正面是皇家紋章,背面是十字架。盾牌的兩側有價值標記「IIII」(四分之一)或「VIII」(八分之一),這在法國歷史上尚屬首次[9]。 王室硬幣在納瓦拉和貝阿恩的鑄幣廠鑄造,分別加上了當地的紋章。 布永、色當、雷諾堡和勒泰勒的封建領主也鑄造了四分之一埃居,並用他們自己的紋章取代了皇家紋章[10]。 到17世紀,金埃居的價值從3里弗爾升值到5里弗爾,1646年之前鑄造的四分之一埃居銀幣則從15蘇升值到1里弗爾[11]。
1641年的銀路易或銀埃居
[編輯]但法國仍然沒有可以和塔勒競爭的銀幣。此外,法國的硬幣仍然是手工製作的,可以從硬幣的邊緣非法地刮掉一些貴金屬再使用。而且,金埃居由23克拉(23K)純度的黃金製成,與國際標準(22K)不符。路易十三解決了這一切。他在巴黎造幣廠安裝了造幣機,並於1640年將金埃居換成了金路易。1641年,他發行了最初稱為銀路易的與塔勒同樣大小的銀幣,重1⁄9巴黎馬克,純度為11⁄12(計含有24.93克純銀),價值3里弗爾,與1577年金埃居穩定價值相同,這個新的3里弗爾銀幣也被稱為埃居。
1726年銀埃居
[編輯]1690年到1725年間,匯率不穩定,銀路易停產,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銀埃居。1726年,它首次發行,重量為10⁄83巴黎馬克,純度11⁄12(折合27.03克純銀),價值6里弗爾。銀埃居可以繼續分為1⁄8、1⁄4、1⁄2埃居(huitième d'écu、quart d'écu、demi-écu)。這些硬幣正面都是國王的半身像,背面是皇家紋章。
這種銀埃居在德國被稱為「laubthaler」。它在德國南部以2.8南德古爾登的價值流通[12]。在瑞士,它值4伯爾尼里弗爾或4瑞士法郎[13]。
法國大革命
[編輯]銀埃居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消失,並以6里弗爾等於5.93法郎的的匯率被兌換為法郎。以當時每法郎含4.5克純銀的定義計算,相當於每個銀埃居只含有26.66克純銀。
參考
[編輯]- ^ R. L. in Palgrave, Robert Harry Inglis, ed. (1901).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ondon: Macmillan. OCLC 562733020.
- ^ Ede, James. A View of the Gold and Silver Coins of All Nations 2nd. London: J. M. Richardson. 1808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 ^ Coins In History, John Porteous, page 89.
- ^ Coins In History, John Porteous, page 93
- ^ Coins of Medieval Europe, Philip Grierson, pages 143, 159, and 176
- ^ Coins of Medieval Europe, Philip Grierson, page 144
- ^ Coins in History, John Porteous, page 164.
- ^ Gold Coins of the World, Robert Friedberg
- ^ Coins In History, John Porteous, page 182.
- ^ The Silver Coins of Medieval France, James Roberts, page 341
- ^ Coins In History, John Porteous, page 210.
- ^ Shaw, William Arthur. The History of Currency, 1252-1894: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Gold and Silver Moneys and Monetary Standards of Europe and America, Together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urrency and Exchange Phenomena on Commercial and National Progress and Well-being. 1896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 ^ Berne: ecu de 6 livres francais = 4 franc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V0OAAAAQAAJ&pg=PR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