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恩 (明朝)
孫承恩 | |
---|---|
大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 | |
籍貫 |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貞甫,號毅齋 |
室名 | 瀼溪草堂 |
諡號 | 文簡 |
出生 | 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二月十三日 |
逝世 | 嘉靖四十年(1561年) |
配偶 | 娶吳氏,繼娶楊氏 |
親屬 | (嗣子)克紹、(子)克弘 |
出身 | |
| |
著作 | |
|
孫承恩(1482年—1561年),字貞甫,號毅齋。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生平
[編輯]延平府知府孫衍之子。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應天府鄉試第七十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八年十月授編修。嘉靖元年(1522年)奉使安南,適值安南發生內亂,遇阻而返[1]。丁父喪歸,服闋,五年五月復除原職。六年正月參與編纂《明倫大典》。擢左中允,充經筵講官,十年七月主考南京應天府鄉試。十一年六月以母阮太孺人老疾,乞歸養。歸踰年,太孺人卒,享年七十有七。服闋起復原職,十六年八月與翰林院侍讀學士姚淶 主順天府鄉試,次月升翰林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印。十八年二月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十九年七月升禮部右侍郎,十月升本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經筵日講如故,二十三年十一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二十四年充《大明會典》副總裁官,二十六年二月與吏部左侍郎張治主考丁未科禮部會試,二十七年二月升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正月被劾致仕解職[2]。次年七月,召還故任。嘉靖三十年十一月(1551年)因擒獲叛亂邊民哈舟兒之事,論功加太子少保[3]。上疏請求明世宗為皇太子選擇講官讀書,被擱置不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明世宗迷戀齋醮,孫承恩因不願戴黃冠(作道士裝束)迎合,遂乞求致仕歸鄉[4]。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去世[5]。贈太子太保,諡文簡。
軼事
[編輯]孫承恩家旁邊有一處道教廟宇,當他在朝為官時,有權勢者為奉承他,想奪這塊地為孫家產業,先向他探聽口風。孫承恩笑着說:「孩童時拿着七尺竿,以蚯蚓為餌,偶爾釣到魚,必定向天作揖感謝過神明才回去。如今富貴卻想要謀奪(廟產),豈不為楊文懿公所笑!」[6]
著作
[編輯]著有《歷代聖賢像讚》六卷。[7]
家族
[編輯]曾祖孫士達。祖父孫瓛,訓導,贈郎中。父孫衍,延平府知府。嫡母姚氏,贈宜人;繼母王氏,封宜人;生母阮氏。慈侍下。兄雍、睦、承直。其子孫克弘,一作克宏,以父蔭為官。隆慶五年(1571年)任漢陽府知府時,因與徐階是同鄉,被捲入徐階與高拱的政爭而丟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