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遠之戰
明清戰爭的一部分

明末東北邊疆戰略態勢圖
日期1626年2月10日(天啟六年正月十四日)-1626年2月22日(天啟六年正月廿六日)
地點
結果 明軍擊退後金軍
參戰方
明朝 後金
指揮官與領導者
袁崇煥 努爾哈赤
兵力
6800人 6萬人(號稱20萬人)
傷亡與損失
不詳,應當輕微 不詳,應當具有毀滅性,努爾哈赤重傷不治(有爭議)

寧遠之戰是發生於寧遠衛(今遼寧興城)。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軍戰敗,這也是明軍首次在城市攻防戰中打敗後金軍。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

戰爭經過[編輯]

天啟五年十月(1625年),剛在蒙古取得勝利的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得知明朝易帥,遂提前回師,大力籌措攻明準備。於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直撲山海關而來。得知寧遠有人據守,遂派遣使者,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寧遠守將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人,集將士誓死守御寧遠。袁崇煥「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畫定責任:總兵滿桂守東面,副將左輔守西面,參將祖大壽守南面,副總兵朱梅守北面;滿桂提督全城,分將畫守,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於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迎敵。

寧遠衛城居遼西走廊之中,「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里之間,屹為形勝」[1],宣德三年(1428年)置寧遠衛,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副使陳絳重修[2],計官軍6814名[3]。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後金軍[4](一說20萬[5])連續攻陷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和塔山等7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袁崇煥鎮守的寧遠衛。雖然此時守城明軍兵力不足1萬,但明軍調整戰術憑堅據守,袁崇煥採用茅元儀王喇嘛等建議,使用了從澳門進口的葡萄牙製造的紅夷大炮。明軍將11門紅夷大炮入城安置,並遣孫元化等人訓練炮手。戰鬥中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結果明軍挫敗後金軍進攻,「火星所及,無不糜爛」[6],「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7],後金軍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8]。儘管受制當時火炮技術水平,後不乏有懷疑此為虛報戰功之詞;然而首先綜觀明清雙方史料紀載都有證明此次戰役的戰果,第二點則是幾次諸如薩爾滸之戰渾河之戰等交鋒紀錄足以證明明軍火力優勢只要人員素質充足下確實能給予後金軍毀滅性傷亡、反之亦然,最後考慮到其他諸如布萊登菲爾德戰役等同一年代的戰役也不乏文獻證明當代火炮只要對手戰術錯誤或失誤、砲兵人員素質足夠以及指揮官戰術使用得當確實能造成毀滅性傷亡來看,戰果確實有相當的可信度。

後金軍圍寧遠數日不克,分兵進攻明軍糧料重地覺華島,守島明軍全員戰死,島上民眾被屠殺,糧食儲備被焚(今遼寧興城菊花島[9]

袁崇煥派景松馬有功疾馳山海關,報告經略高第戰況。高第急奏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支,攻覺華島,焚掠糧貨。」[10]張岱《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朝鮮人李星齡所著《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寧遠之役「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墜者無數,賊大挫而退。」清朝史家認為大頭目極可能是努爾哈赤,8個月後努爾哈赤很可能因炮彈命中傷情不治而逝世,終年69歲。清人所撰書中稱: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懷忿恨」[9]。也有歷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寧遠之戰後的8個月努爾哈赤仍在征戰,並沒有因此戰負傷過重而無法上陣的記載。該役被明朝稱為「寧遠大捷」。

戰役之後[編輯]

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

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勝仗(毛文龍鎮江大捷的規模較小並存在爭議);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稱「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與明相反,努爾哈赤原議師略寧遠城,奪取山海關,不料敗在袁崇煥手下。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傷病滿身。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

清朝官修《明史》評價寧遠之戰的意義說,自後金起兵伐明,攻無不克,明朝諸將無人敢考慮守城而戰勝後金的可能性,這直到寧遠之戰才得以改變。[11]

注釋與參考文獻[編輯]

  1.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37
  2. ^ 全遼志·圖考》,卷1
  3. ^ 《全遼志》,卷2
  4. ^ 《明熹宗實錄》,卷68載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虜眾五六萬人」;《國榷》,卷87,5320頁載:後金「五六萬騎攻寧遠」
  5. ^ 《東莞五忠傳》說三十萬;《石匱書》記為四十萬
  6. ^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
  7. ^ 明熹宗實錄》,卷67
  8. ^ 《明熹宗實錄》,卷65
  9. ^ 9.0 9.1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
  10. ^ 《明熹宗實錄》,卷63
  11. ^ 《明史》,卷259:「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