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共和國
對岸共和國 Užupio respublika(立陶宛語) 私人國家 | |
---|---|
首都 | 維爾紐斯 |
成立 | |
• 愚人節宣布獨立 | 1998年4月1日 |
時區 | UTC+2 |
• 夏令時 | UTC+3 |
電話區號 | +370 |
對岸共和國(立陶宛語:Užupio respublika,意第緒語:זארעטשע,白俄羅斯語:Зарэчча,俄語:Заречье,波蘭語:Zarzecze),也譯作奧蘇比斯共和國,是一個微國家,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該城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指定爲第541號世界遺產。立陶宛語中「Užupis」的意思為「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圍繞的地區。1998年4月1日愚人節,該區宣布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並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立陶宛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對岸共和國暫時未被任何其他國家的政府承認,與其說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將它形容為一個藝術家組織更為貼切,「共和國」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現任總統羅馬斯·利萊吉斯同時也是詩人、音樂家和電影導演),當地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放蕩不羈的氛圍可媲美巴黎的蒙馬特;維爾紐斯市市長阿圖拉斯·祖卡斯亦經常出席對岸共和國舉辦的活動。[2]
地理環境
[編輯]對岸共和國是個極小且相對孤立的地區,占地僅約148英畝(60公頃)[3][4]。總人口約7,000人,其中有近千位皆為藝術家。[5]此地與維爾尼亞河及一處陡峭的山坡比鄰,並與蘇聯時期建立的工業區接壤。約於16世紀建立了第一座橋梁,當時該地區的居民大多是立陶宛猶太人。[6]
歷史
[編輯]伯納丁公墓是該地最古老的公墓之一。[7]大部分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遭到殺害,[8]老猶太公墓亦在蘇聯的入侵中受到摧毀。[9]損毀的廢屋被遊民與性工作者等社會邊緣族群佔據。直至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立陶宛重新獨立,現今「對岸共和國」所在的城區仍然是最被忽視的地區之一。自蘇聯時代以來,該地區一直是藝術家和波西米亞人的常見出沒地。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年輕藝術家在維爾尼亞河附近的廢棄建築中佔屋。[10]
對岸共和國大使
[編輯]對岸共和國外交部在全球任命了500多位大使。[11]大使的任務是在人與人之間架起橋樑。部分大使在某個州或地理區域代表共和國及其憲法,而部分大使則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分享共和國的精神,例如蜂鳥大使、人類知識大使以及在街上吹口哨的大使。[12] 共和國駐慕尼黑大使館致力於在藝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之間建立橋樑,使人工智能更容易為社會所用,更符合道德規範,並更具創新性。[13]知名大使包括實驗電影製作人喬納斯·梅卡斯[14]、藝術評論家康斯坦丁·多羅申科[15]、知識設計師和開放式創新促進者伊芙琳旺德爾·沃格特和體驗設計師妮莉·本·哈尤[16]。
對岸共和國憲法
[編輯]對岸共和國有一套共41條的憲法,內容與其他國家的憲法非常不同。其中第1條「每個人都有權在維爾尼亞河邊生活,維爾尼亞河有權在任何人身邊流過。」、第12條「一隻狗有權去做狗。」、第13條:「貓沒義務愛它的主人,但有需要時就要幫忙」和第37條「每個人都有權去不擁有權利。」;當中亦包括一些對比的條文:如第16條「每個人都有權快樂。」及17條「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強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每件事情擁有做與不做的權利。外交部長托馬斯·切帕蒂斯(Thomas Chepaitis)、大使館創始人馬克斯·哈里奇、人工智能專家艾力克斯·瓦德曼(Alex Waldmann)和人形機器人Roboy為慕尼黑大使館制定了額外的條文:「任何人工智能都有權相信人類的善意。」[13]這使得對岸共和國憲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提到人工智能的憲法。方濟各在2018年9月維爾紐斯訪問期間為憲法獻上祝福。[17]
憲法全文
[編輯]The Užupis Constitution |
---|
|
對岸天使
[編輯]2002年4月1日,一個吹小號的天使雕像在廣場上揭幕,象徵該區藝術自由的復興。這個想法是從建立一個天使雕像以紀念動畫師和漫畫家澤諾納斯·史泰尼斯(Zenonas Šteinys)的願望而發展起來的。[18]這個雕像成了對岸共和國復興的象徵。建立資金通過出售雕像的微型複製品籌集的。[19]雕塑家羅馬斯·維爾恰斯卡斯(Romas Vilčiauskas)作為對岸天使的創造者,亦創作了「對岸美人魚」[20]
在此之前,同樣的位置是一個雞蛋的臨時雕塑。被較大的對岸天使雕像取代後,雞蛋以10200立特被拍賣出售,現矗立在Pylimo街上。[21]
圖庫
[編輯]-
通往對岸共和國的橋樑
-
邊境路牌
-
位於對岸共和國的聖巴多羅買教堂
參考來源
[編輯]- ^ 世界零距離-「對岸共和國」. 香港: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2014年4月7日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3日).
- ^ 奧蘇比斯:一個擁有自由精神的微型國家. 英國: BBC. 2018年11月9日 [2018年11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8日).
- ^ The country that lives for a day. www.baltictimes.com.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英語).
- ^ www.gaumina.lt, e-solution: Gaumina. Užupis | A Neighbourhood in the Capital. www.lithuania.travel.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英語).
- ^ Arty, hipster and a country within a country: Welcome to the Republic of Užupis. Metro. 2018-09-11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英國英語).
- ^ Veröffentlichungsversion / Published Version Zeitschriftenartikel / journal article. Gentrification in Vilnius (Lithuania): the example of Uzupis (PDF). ssoar.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09).
- ^ Georgian, Elizabeth. The Best Things to See and Do in Užupis, Vilnius. Culture Trip.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1).
- ^ JewishGen's Holocaust Database. www.jewishgen.org.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3).
- ^ The Old Jewish Cemetery in Užupis, Vilnius. Jewish Heritage Lithuania. 2020-09-10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英國英語).
- ^ Uzup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place you've never heard of. Urban Adventures. 2018-03-25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英國英語).
- ^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 ^ Užupis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Website of Užupis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20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 ^ 13.0 13.1 Exploring the Lithuanian Micronation Užupis. Playboy Magazine. 17 December 2019,. Equality (Winter 2020) [20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 ^ 2019 August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 ^ Embassy among the Art Critics of the world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 ^ Dr. Nelly Ben Hayoun- Stepanian. University of the Underground. 2017-04-27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美國英語).
-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Užupis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 ^ H E R I T A G E Lithuanian Footsteps on the World's Cinema A Grand Undertaking: The Radvila Map of Lithuania They Tore Down Le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21-0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7-24).
- ^ Simbolis: Užupio angelas iškilo iš mažų kopijų. [202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 ^ Archived copy.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6).
- ^ Margutis Easter Egg. Atlas Obscura.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