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豪伊特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彼得·豪伊特 | |
---|---|
出生 | 1946年5月31日 (78歲) |
母校 | |
職業 | 經濟學家、大學教師 |
獎項 | Fellow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doctor honoris causa from the University Côte d'Azur |
彼得·豪伊特(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經濟學家。他以對新經濟增長理論,特別是關於熊彼得範式、創造性破壞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貢獻是創造性破壞模型和內生增長理論。
豪伊特1968年畢業於麥吉爾大學,1969年獲西安大略大學碩士學士學位。1973年獲得以對金融動態原理的研究獲西北大學博士學位。1972年成為西安大略大學教師,1977年起為副教授。1980年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做客座教授,後於1981年成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全職教授。1995年豪伊特離開西安大略大學,1996年成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授,1995年成為圖盧茲第一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豪伊特轉到布朗大學任教授並從事研究。1992年被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1]
參考資料
[編輯]隱藏分類: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資訊框完全來自維基數據的條目
- 使用Infobox person Wikidata模板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