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 (1915年)
前往斯卡帕灣途中的一艘柯尼斯堡級艦隻
| |
概況 | |
---|---|
建造者 | 威悉、基爾帝國及霍瓦茲船廠 |
使用者 | |
前級 | 威斯巴登級 |
次級 | 科隆級 |
建造期 | 1914-1917年 |
運行期 | 1916-1918年 |
完成數 | 4 |
損失數 | 1 |
退役數 | 3 |
技術數據 | |
艦型 | 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51.40米 |
全寬 | 14.20米 |
吃水 | 5.96米 |
動力輸出 | 31000匹軸馬力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卡爾斯魯厄號為齒輪降速渦輪機) |
速度 | 27.5節 |
續航距離 | 4850海里以12節 |
船員 | 475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德語:Königsberg-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四艘小巡洋艦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所共同組成,它們均以在戰爭前期損失的小巡洋艦命名。與之前的威斯巴登級相比,這些艦隻有着漸進式的改良,配備了八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以及設計速度為27.5節。
柯尼斯堡號和紐倫堡號於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中有所行動,其中前者在當時曾被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的炮彈擊中。在戰爭的最後幾天,四艘同級艦中有三艘均將參加襲擊英國大艦隊的艦隊決戰行動,但艦隊內發生的叛亂迫使計劃被取消。戰爭結束後,卡爾斯魯厄號、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被扣押在斯卡帕灣,並於1919年6月21日自沉,但僅卡爾斯魯厄號成功沉沒。另兩艘艦則由英國水兵擱灘並移交協約國支配。而柯尼斯堡號是作為戰利艦被割讓予法國,並在更名為「梅斯號」(Metz)後跟隨法國海軍服役直至1930年代,繼而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的設計方案於1913年制定[1]。與之前的威斯巴登級相比,該設計是一個漸進式的改良版本,具有更大的船體和更高的排水量,但在武器裝備、航速和裝甲保護方面仍維持相同[2]。至1916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損失了十三艘小巡洋艦[3];於是當柯尼斯堡級艦隻入役後,便選取了其中四艘已故巡洋艦的名稱命名[4]。
整體特徵及機械裝置
[編輯]柯尼斯堡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45.80公尺(478英尺4英寸)和151.40公尺(496英尺9英寸),有14.2公尺(46英尺7英寸)的舷寬,以及5.96公尺(19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和6.32公尺(20英尺9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5,440公噸(5,35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7,125公噸(7,012長噸)。船體採用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十八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5%的雙層船底。這些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7名軍官和458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哨艇、1艘駁船、1艘獨桅縱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德國海軍將這些艦隻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運轉溫和。它們具有極強的機動性,轉彎半徑緊湊,但在入彎會遭受速度損失。在滿舵的情況下,它們的降速則高達60%。此外,這些艦隻的艉部沉重。[1]
柯尼斯堡號、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蒸汽輪機組成,而卡爾斯魯厄號則配備了兩套高壓齒輪降速渦輪機。它們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50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全部四艘同級艦的渦輪機均由十台燃煤水管鍋爐和四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31,000匹軸馬力(23,117千瓦特),設計速度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柯尼斯堡號的功率和最高速度分別達到了45,900匹軸馬力(34,228千瓦特)和27.8節(51.5公里每小時),而卡爾斯魯厄號則達到55,700匹軸馬力(41,535千瓦特)和27.7節(51.3公里每小時)。埃姆登號也達到了50,216匹軸馬力(37,446千瓦特)和27.7節;紐倫堡號則沒有錄得試航驗數據。[1]由於戰時處境,試航是在淺水區進行的;若在深水中,這些艦隻的航速預計將超過29節(54公里每小時)[4]。
燃煤的貯存量按設計為350公噸(340長噸),但最多可搭載1,340公噸(1,320長噸)。燃油貯量最初為150公噸(150長噸),但同樣可增加至500公噸(490長噸)。在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這些艦隻最多可以航行4,850海里(8,980公里)。若將速度提升至27節(50公里每小時),則巡航範圍會大幅下降至1,200海里(2,200公里)。電力由兩台渦輪發電機和一台柴油發電機供應,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300千瓦特(40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1]
武器及裝甲
[編輯]柯尼斯堡級艦隻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4]這些炮管在發射45.3公斤(100英磅)炮彈的初速為840公尺每秒(2,800英尺每秒)。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7,600公尺(19,200碼)開外的目標。[5]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炮130發。艦隻的防空武器由兩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它們在發射10公斤(22英磅)炮彈的初速為750至770公尺每秒(2,500至2,500英尺每秒)[5]。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兩具被安裝在甲板上的旋轉發射器內。四艘同級艦也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1]
柯尼斯堡級艦隻受到由克虜伯滲碳裝甲製成的水線裝甲帶保護;這條裝甲帶在艦舯的厚度為60公釐(2.4英寸),至艦艏處弱化為18公釐(0.71英寸)。艦艉則不設裝甲。甲板前側由60毫米厚的裝甲覆蓋,舯部為40公釐(1.6英寸)厚,艉部厚度則為20公釐(0.79英寸)。40毫米厚的斜面裝甲與甲板和水線裝甲帶相連。司令塔的側部有100公釐(3.9英寸)厚、頂部為20毫米厚。主炮則配備有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炮擋。水雷艙也受到20毫米厚的甲板裝甲和30公釐(1.2英寸)厚的側面裝甲保護。[1]
建造
[編輯]首艦柯尼斯堡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瞪羚號而以「瞪羚替艦(Ersatz Gazelle)」[註 1]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4年在不來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5年12月18日下水,並於八個月後、至1916年8月12日入役。埃姆登號是為替代小巡洋艦寧芙號而以「寧芙替艦(Ersatz Nymphe)」為代號訂購,並跟隨其姊妹艦同樣於1914年在威悉船廠開建。它於1916年2月1日下水,並於同年12月16日投入公海艦隊使用。卡爾斯魯厄號是為替代小巡洋艦尼俄伯號而以「尼俄伯替艦(Ersatz Niobe)」為代號訂購,並於1915年開始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架設龍骨。下水儀式於1916年1月31日舉行,並在完成舾裝工作後,於1916年11月15日入役。同級的末艦——紐倫堡號則是為替代小巡洋艦忒提斯號而以「忒提斯替艦(Ersatz Thetis)」為代號於1914年12月在基爾的霍瓦茲船廠建造。它於1916年4月14日下水,至1917年2月15日交付使用。[1]
同級艦
[編輯]艦隻 | 造船廠[4] | 命名來源 | 架設日期 | 下水日期[4] | 入役日期[4] | 結局 |
---|---|---|---|---|---|---|
柯尼斯堡號 | 不來梅威悉船廠 | 柯尼斯堡 | 1914年 | 1915年12月18日 | 1916年8月12日 | 1936年於法國拆解報廢 |
埃姆登號 | 不來梅威悉船廠 | 埃姆登 | 1914年 | 1916年2月1日 | 1916年12月16日 | 1926年於法國拆解報廢 |
卡爾斯魯厄號 | 基爾帝國船廠 | 卡爾斯魯厄 | 1915年 | 1916年1月31日 | 1916年11月15日 |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
紐倫堡號 | 基爾霍瓦茲船廠 | 紐倫堡 | 1914年12月 | 1916年4月14日 | 1917年2月15日 | 1922年7月7日作為靶艦被擊沉 |
服役歷史
[編輯]1917年10月,全部四艘柯尼斯堡級艦隻均參加了阿爾比恩行動,這是一項針對里加灣島嶼發動的兩棲作戰。埃姆登號在當時擔任一支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其餘三艘艦則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7]一個月後,柯尼斯堡號和紐倫堡號還在11月17日爆發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中參與了行動[8]。連同第二偵察集群的另外兩艘小巡洋艦和以及無畏艦皇帝號和皇后號一起,柯尼斯堡號和紐倫堡號負責護送掃雷艦前往清理由英國人布設的雷區。在交戰期間,戰列巡洋艦反擊號擊中了柯尼斯堡號,造成的損傷極小但引發了嚴重的火災。當德國戰列艦抵達現場時,英國人中斷了襲擊,德國人也在隨後撤離。[9]
1918年10月,三艘柯尼斯堡級艦隻及第二偵察集群餘部計劃將主導針對英國皇家海軍的終極決戰。其中柯尼斯堡號、皮勞號、科隆號和德累斯頓號將攻擊泰晤士河口的商船運輸,而卡爾斯魯厄號、紐倫堡號和格勞登茨號則要炮擊法蘭德斯的目標,以引出英國大艦隊。[10]時任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大將賴因哈德·舍爾和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11]。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當天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列艦及其它幾艘戰列艦的水兵發生叛變。[12]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13]。當得知這一情況後,德皇威廉二世哀呼,「我已不再擁有海軍」[14]。
在終結戰鬥的《康邊停戰協定》簽署後,柯尼斯堡號搭載着海軍少將胡戈·莫伊雷爾前往斯卡帕灣,與大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戴維·貝蒂就德國艦隊的拘禁地點展開磋商。一致認可的安排是公海艦隊在北海與協約國聯合艦隊會合,然後前往福斯灣,繼而再轉移至斯卡帕灣——它們將被拘禁在那裡。[15]公海艦隊的大部分艦隻,包括卡爾斯魯厄號、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都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關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13]。而柯尼斯堡號則獲准留在德國[1]。
由於艦隊旗艦腓特烈大帝號的船員難以駕馭,羅伊特被迫轉移至埃姆登號,並在那裡與一個水兵管委會和艦長合作管理艦隻[16]。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拘禁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17]
卡爾斯魯厄號於15:00沉沒;艦隻的打撈權於1962年出售[1]。然而,它並沒有被浮起報廢[18]。埃姆登號在完全沉沒之前,便由英國水兵登艦搶先使之擱灘。當重新浮出水面後,它被割讓予法國,並用做測試爆炸物的船隻直至1926年拆解。紐倫堡號也被英國水兵擱灘,它最終作為靶艦被擊沉於懷特島附近。與此同時,柯尼斯堡號於1920年7月20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割讓予法國。它在更名為「梅斯號」(Metz)後跟隨法國海軍服役直至1933年,並最終於1936年拆解報廢。[1]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Gröner,第113頁.
- ^ Gröner,第111–113頁.
- ^ Herwig,第205頁.
- ^ 4.0 4.1 4.2 4.3 4.4 4.5 Gardiner & Gray,第162頁.
- ^ 5.0 5.1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Gröner,第56頁.
- ^ Staff,第152頁.
- ^ Bennett,第250頁.
- ^ Halpern,第377頁.
- ^ Woodward,第116頁.
- ^ Tarrant,第280–281頁.
- ^ Tarrant,第281–282頁.
- ^ 13.0 13.1 Tarrant,第282頁.
- ^ Herwig,第252頁.
- ^ Halpern,第448頁.
- ^ van der Vat,第147頁.
- ^ Herwig,第256頁.
- ^ van der Vat,第22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NY: Humanity Books. 1980. ISBN 1-57392-286-2.
- Staff, Gary.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08. ISBN 978-1-84415-787-7.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
- van der Vat, Dan. The Grand Scuttle. Worcester: Billing & Sons Ltd. 1986. ISBN 0-86228-099-0.
- Woodward, David. The Collapse of Power: Mutiny in the High Seas Fleet. London: Arthur Barker Ltd. 1973. ISBN 0-213-16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