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詹姆斯·T·奧布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詹姆斯·T·奧布里
出生詹姆斯·托馬斯·史蒂芬·奧布里
(1918-12-14)1918年12月14日
伊利諾伊州拉薩爾, 美國
逝世1994年9月3日(1994歲—09—03)(75歲)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美國
母校普林斯頓大學
職業電視電影製片人
配偶菲利斯·薩克斯特
1944年結婚—1962年離婚)
兒女2

詹姆斯·T·奧布里 (英語:James Thomas Aubrey Jr.,1918 年 12 月 14 日 – 1994 年 9 月 3 日)美國電視電影製片人。1959—1965 年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總裁,憑藉對「藍領階層的精準掌握」[1]製作了一些經久不衰的電視連續劇,包括《吉利根島嶼》《比弗利鄉下人》

在奧布里的領導下,CBS在美國電視圈一家獨大,成為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風向標。1959 年-1964年,其利潤從2500 萬美元提高到4900 萬美元,增長了9 個百分點。1964年《紐約時報》雜誌稱奧布里是「一位大師級人物,他的預測都驚人的成功」。 原CBS總裁路易斯·G·考恩(Louis G. Cowan)智力競賽節目醜聞被解僱,奧布里接替其職位。任職期間因手段強硬獲得了「笑面眼鏡蛇」的綽號。

奧布里在事業上大放異彩,卻因粗暴和自負性格被CBS解僱,並被指控行為不端。卸任後,他本人,CBS總裁弗蘭克·斯坦頓(Frank Stanton)和董事會主席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均未作出解釋。 1965 年「二月最晴朗的周日」,奧布里被解僱,《紐約時報》在頭條中寫道:「當時堪稱 CBS 最佳冒險懸疑劇。」

此後奧布里做了四年獨立製片人。1969 年金融家柯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聘請他挽救瀕臨倒閉的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MGM) 。他削減預算、優化人員結構,讓公司轉危為安。1973年,奧布里從米高梅辭職,宣告任務完成,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中保持低調.

早年生活和事業

[編輯]

詹姆斯·托馬斯·史蒂文·奧布里出生於伊利諾伊州拉薩爾,是老詹姆斯·托馬斯·奧布里(James Thomas Aubrey Sr.)的長子(共有四個兒子)。老詹姆斯·托馬斯·奧布里是芝加哥奧布里、摩爾和華萊士公司的廣告主管,前妻是米爾德里德·史蒂弗(Mildred Stever)。奧布里自幼在富裕的芝加哥郊區萊克福雷斯特長大,曾在萊克福雷斯特學院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就讀。[2]詹姆斯、史蒂弗、大衛和喬治四兄弟就讀於同一所學校。他的弟弟史蒂弗在管理威廉自由廣告公司(F. William Free)之前,曾效力於智威湯遜。在普林斯頓讀書時,四兄弟都加入了老虎店飲食俱樂部。 1986年,奧布里回憶:」父親對我們寄予厚望。」 [3]

在普林斯頓讀書時,奧布里在橄欖球隊打左路。 《紐約時報》雜誌稱奧布里「身高188,笑容燦爛」,有着一雙「深邃的海藍色眼眸」。 [4] 《生活》雜誌形容他「青年才俊、笑容燦爛、內斂安靜,幽默風趣,魅力無限。從理髮師傑瑞的髮型到帶有CBS眼睛標誌的袖扣,他總是一絲不苟。」 [1]一位製片人說,「奧布里是我見過的好奇心最重的人之一。」 [1]1941 年他以英文優異成績畢業,進入美國陸軍航空軍[5]學術方面,奧布里完成了一篇長達 196 頁的高級論文,題為「菲爾丁對塞萬提斯的債務和流浪漢傳統。」[6]

奧布里的前妻菲利斯·薩克斯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布里升為空軍少校,給演員詹姆斯·斯圖爾特教授軍事飛行,斯圖爾特是一名擁有執照的民用飛行員。 [7] [8] [9]在南加州駐紮期間,奧布里結識米高梅簽約女演員菲利斯·薩克斯特(PhyllisThaxter),並於1944年11月結婚。 [5] 薩克斯特的處女秀是在《東京上空三十秒》 (1944 年)中飾演泰德·勞森(Ted Lawson)的妻子,告別作是1978版《超人》飾演瑪莎·肯特(Martha Kent)。他們有兩個孩子,蘇珊·舒勒·奧布里(Susan Schuyler "Skye" Aubrey)(1946 年出生)和 詹姆斯·沃森·奧布里(James Watson Aubrey)(1953 年出生)。1962 年二人離婚。 [2] [10]

空軍退役後,奧布里留在了南加州;結婚前,他打算回芝加哥。在洛杉磯,他在街與史密斯和康泰納仕雜誌銷售廣告。他在廣播電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洛杉磯的 CBS 廣播電台KNX廣播站當銷售,不久他就去了這家廣播公司的新電視台KNXT 。 [5]不到兩年,奧布里升任CBS西海岸電視節目主管。他結識了亨特·斯特羅姆伯格(Hunt Stromberg Jr.) ,共同推出熱門西部《有槍,會旅行》[5]他們將自己的想法發給CBS節目主管哈貝爾·羅賓遜(Hubbell Robinson),理查德·奧拉漢(Richard Oulahan)和威廉·蘭伯特(William Lambert)兩位記者說,「剩下的就是電視歷史了。」 [1]奧布里被提拔為總部位於加州的CBS電視網絡節目經理,1956年他去了ABC[11]

1956 年 12 月 16 日,ABC總裁奧利弗·特雷茲(Oliver E. Treyz))宣布奧布里即刻成為ABC節目和人力主管。 [11] 儘管ABC在三大廣播公司中處於劣勢,卻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其附屬機構和節目數量可與早期的福克斯匹敵。奧布里後來說「當時ABC總部原來是一個舊馬廄,但我還是選擇了它,因為 [ABC董事長]倫納德·戈登森(Leonard Goldenson)實話跟我說,『你看,我是一名律師,對電視不是很了解。』他給了我很多自主權。」 [12]1957年3月前,作為副總裁,奧布里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狂野、性感、活躍的作品」;譬如華特迪士尼公司製作的迪士尼選集電視連續劇和華納兄弟電視公司製作的小牛隊,詹姆斯·加納主演的西部片,和由小艾弗倫·津巴利斯特[13]主演的偵探節目《77 號日落大道

烏拉漢和蘭伯特說,奧布里推出了「一個又一個收視爆款節目 [...] 並且第一次,墊底的ABC成了NBC和CBS 的強勁對手。」 [1]大火作品包括:家庭喜劇《唐娜·里德秀》查克·康納斯(Chuck Connors)主演的西部片《步槍手》,以及沃爾特·布倫南(Walter Brennan)理查德·克里納(Richard Crenna)[14]主演的鄉村喜劇《真實的麥考伊》The Real McCoys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1959-1965

[編輯]

儘管在ABC取得了成功,但奧布里覺得這裡未來是有限的,並要求重歸CBS。托馬斯·摩爾(Thomas W. Moore)接替其位置。1958年4月28日重新回到CBS後,[15]奧布里起初擔任總裁助理,給弗蘭克·斯坦頓打下手。1959年4月奧布里被任命為CBS創意服務副總裁,接替路易斯·考恩。 [16]

1959年6月1日奧布里被任命為執行副總裁,這是一個新設立的職位,相當於CBS的二把手。職責包括對CBS所有部門進行全面監督 。 [17]1959年12月8日,考恩因智力競賽醜聞辭職。 [1]考恩負責推出《64000美元的問題》,但他否認操縱節目劇本。 [18]考恩給斯坦頓的辭職信寫着,「是你讓我無法繼續。」當天奧布里被任命為總裁併在1959年12月9日當選董事會成員。 [19]

隨後五年,奧布里在CBS大放異彩, [5]將收視率和利潤從 2500 萬美元提高到 3900 萬美元。 [15]在1963-64賽季,12 個頂級早間節目和 15 個黃金時段節目中有 14 個都在 CBS播出。唯一的例外是 NBC 的《Bonanza》 ,這部排名第二的首部彩色西部節目,時長一小時。奧拉漢和蘭伯特後來在《生活》雜誌上寫道:

在漫長的人類傳播史中,從湯姆到電信之星,在他擔任哥倫比亞廣播系統電視網絡總裁的五年任期內,沒有人像小詹姆斯·托馬斯·奧布里那樣擁有如此龐大的觀眾群。 . . ] 他是世上最棒的傳媒大亨。 [1]

奧布里的秘訣

[編輯]
我確信《比弗利鄉下人》會成功。比爾·佩利與我意見相左但他很有禮貌。撇開薩爾諾夫和其他著名的廣播公司不談,佩利有一種驚人的天賦,他只要看過一個節目,就知道它是否應該播出。他有時也很冷酷無情,但他對電視的商業和創意方面都極具天賦。他真的不喜歡《比弗利鄉下人》,不管怎樣我還是把它列入了日程。[12]
——奧布里對佩利和他的節目選擇,1986年

一位CBS高管認為奧布里能成功是因為「目光長遠、胸懷大志、活潑有趣「,[14]這才有了《比弗利鄉下人》和《吉利根島》等優質節目[20],雖然包括CBS主席威廉·佩利(William S. Paley)在內的評論家對此並不認同,但觀眾喜歡。 [21]奧布里在ABC時的前主管奧利弗·特雷茲(Oliver Treyz)談到他的節目時說:「推出觀眾喜歡的節目並獲利,吉姆·奧布里無疑是最成功的人之一。他是業內最好的節目評委。」 [1]雖然奧布里十分了解觀眾的喜好,但他也表現出對觀眾的蔑視,曾說過「美國觀眾喜歡的我都看不上。」[22]

作者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稱奧布里是「小販中的小販[...] 他留給電視界最大的遺產是《比弗利鄉下人》,這是一個十分瘋狂和乏味的劇,令人難以置信」。 [20] 專欄作家默里·肯普頓(Murray Kempton)將《比弗利鄉下人》描述為「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任務角色與二十世紀影業董事長斯皮羅斯·斯庫拉斯(Spyros Skouras) 的環境的碰撞」[23]。儘管該劇批評不少,但依舊受觀眾歡迎。尼爾森收視率表明,有 5700 萬觀眾收看該節目,相當於三分之一美國人口。 [16]1962年7月斯庫拉斯被董事會罷免;有傳言稱奧布里是繼任者,但他公開否認會離開 CBS。 [24]

奧布里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確保CBS 贊助商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1960年,他向網絡研究辦公室詳細闡述了這一點:

我們的目標與廣告商的目標,矛盾相對較少。提供贊助前,製作組和廣告商代表通常會開一次會,屆時將討論廣告商感興趣的領域和態度。例如,早餐食品廣告商希望確保節目中不包含早餐令人反感的元素。香煙製造商不希望通過不吸引人的方式描繪吸煙。通常來說,只要這些顧慮不限制創造力,他們就會遵守。[25]

統治與爭議

[編輯]

CBS 變得如此有影響力,以至於發布秋季節目表時,ABC和NBC 會等到 CBS 宣布後再制定計劃,以跟上進度。從而讓奧布里兼顧三大電視網絡。[26] CBS鄉村題材的情景喜劇大獲成功,如《鄉下人》《安迪·格里菲斯秀》 、《埃德先生》 、《綠地》和《襯裙結》 [5]。佩利不喜歡 CBS 的熱門節目《蒙斯特人》(The Munsters),這是當時奇幻劇的趨勢,還包括《火星叔叔馬丁》《吉利根島嶼》[27] 《生活》雜誌將奧布里的作品描述為「不按常理出牌」:

為觀眾提供的不止是鄉村喜劇、快節奏的偵探劇,還有後來的性感娃娃。目標觀眾是青年,沒有老人、家僕。大部分觀眾不會認同女僕。沒有嚴重的問題需要處理。每個劇本都必須充滿動作場面。沒有身體不適。 [1]

但也有例外,如由馬歇爾(EG Marshall)和羅伯特·里德(Robert Reed)在《辯護人》(The Defenders) 中扮演具有社會意識的律師,該劇播出了四年;而喬治·坎貝爾·斯科特(George C. Scott)《東西邊》(East Side/West Side)扮演紐約社會工作者,儘管該劇獲得了8個艾美獎提名,但只播出了一季就被叫停。奧布里為迎合公眾的指控辯護。「我覺得我們有義務接觸到絕大多數人」他說。「我們努力在電視上繼續播放有指向的劇,但我們發現人們並不只想要一個選集,要不然他們寧可收聽《露西秀》。」[28]奧布里接受了事實——這個國家對高雅文化節目不感興趣,只想看情景喜劇,他為劣質電視的「廣袤荒原」做出了貢獻。

1962 年,美國參議院調查青少年犯罪委員會就電視上的性問題舉行聽證會並召集三大廣播公司高層。主席、參議員托馬斯·多德(Thomas J. Dodd) 抨擊了「一種無誤的模式」,並告知高管「你們似乎都使用了相同的術語來表達同樣的想法,並強加給觀眾。」多德指責奧布里在《66 號公路》中加入「淫穢色情內容」以提高收視率,並指出CBS執行官霍華德·巴恩斯 (Howard G. Barnes)與該節目的製片人會面後,在備忘錄中引用「胸部、臀部和樂趣」。奧布里否認了這一說法。 [29]他說,業內人士經常用「broads」形容「健康漂亮的女孩」,用「胸脯」形容「漂亮」。 [30]幕寶電影公司執行官威廉·多澤爾(William Dozier)撰寫的另一份備忘錄總結了同一次會面:「節目中沒有色情內容。只有一集,兩位主角都沒有涉及到一個年輕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交往、發生關係、甚至都沒有親吻。」[30]

管理風格

[編輯]

奧布里以決策果斷、控制力強和工作狂傾向而聞名,他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12 小時。 [5]並無休止地讀劇本,看劇集,下令重新拍攝或更改片場的家具和布景設置。作家默里·肯普頓(Murray Kempton) 寫道,他每個周末都會看六部電影,在長途航班上看三本書。肯普頓援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高管的話說:

他什麼都讀。就像他看過每一部電影一樣。但他卻擁有最小的世界。他看電影時,當其他人都投入其中,他會大聲說「那個孩子能當電視節目的主角。」他肯定會閱讀一切。所有新出版的小說。他不喜歡貝婁厄普代克奇弗塞林格卡波特梅勒。他不知道該如何駕馭他們。 [31]

歐拉漢和蘭伯特聲稱:「奧布里以韃靼可汗般精明的技巧和冷酷無情的態度行使着他的權利。」 [1]1959 年,奧布里的背叛導致製片人約翰豪斯曼稱他為「微笑眼鏡蛇」。 [32] 1962 年 12 月,CBS 宣布將花費 250,000 美元來製作豪斯曼下一季的長達一小時的美國歷史劇《大冒險》 ,但 在1963 年 7 月 25 日,CBS 卻宣布豪斯曼已辭職。製片人告訴《紐約時報》 ,稱「他們想要的節目並不是我想要製作的」,並將其離開歸咎於一個簡單的意見分歧,《紐約時報》記者稱豪斯曼「沒有對 CBS 發表任何批評」。該節目僅在1963-1964年播出了一季 [33] [34]

[奧布里]是CBS電視台的第四任總裁,正如卡里古拉Caligula 是12位凱撒中的第四位一般,二者都把自身的威嚴職權發揮到了極致,二者也都被廢黜過突然消失過,身後留下一地狼藉.[31]
—作家 Murray Kempton 對奧布里的評價

在他的書《靠你了,勇敢迪克!》 中,梅爾·米勒(Merle Miller)描述了他如何花費五個半月的時間,試圖據奧布里關於縣代理的想法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起製作了1963-64 年這一季的節目。奧布里在離開會議時不會對米勒的節目以及他對試播集所做的 19 次改寫提出任何建設性意見。 [35]高管們向米勒保證稱,奧布里的沉默意味着一切都很好。肯普頓援引一位 CBS 製片人的話告訴米勒,「這與劇本好壞無關。它只與取悅一個人有關,那人就是奧布里。千萬別忘了", [31] 米勒後來得知奧布里試圖迫使他離開。 傑基·庫珀(Jackie Cooper) 和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 主演的《卡爾霍恩縣特工》的試播集已經拍攝完畢並安排在秋季檔期中,但該劇在播出前就被取消了。米勒引用了一位獨立製片人的話:「奧布里是電視界、電視史上,甚至娛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比路易斯·B·梅耶爾[35]還要強十倍。

奧布里的成功讓他變得不穩定,甚至變得更加狂妄。 [5]他辱罵網絡分公司、廣告商、製作人和有才之人。包括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的製片人 迪克·多索(Dick Dorso) 、 影路電影公司(Filmways) 的馬丁·蘭索霍夫(Martin Ransohoff)和大衛·薩斯金德(David Susskind)在內的朋友們都發現自己被排除在外。 「他是我的朋友,但在去年他卻對我冷若冰霜,」薩斯金德說。 「我呆站在那裡,想知道我該怎麼跟股東們解釋。」 [1]曾在 CBS 工作的八卦專欄作家麗茲·史密斯(Liz Smith)稱奧布里為「一個刻薄、可恨、離譜的壞傢伙」。 [36]工作室執行官雪莉·蘭辛(Sherry Lansing) 是奧布里 (Aubrey) 二十年來的密友,她在 1986 年告訴《洛杉磯時報》:

吉姆不一樣。他自己唱白臉。吉姆是那種願意直說出來「我不喜歡你的電影」的人。對於習慣了糖衣的人來說,直白是解除武裝的最好方式。需要肯定的人很難見面對這種不善首肯的人。但神話和傳說卻圍繞這樣的人展開。

1950 年代,藝人加里·摩爾想在 CBS 上捲土重來,但奧布里卻告訴他「沒有機會」。然而,在奧布里離開公司很久之後,也就是 1966 年秋天,摩爾才有機會在他的每周綜藝節目中短暫的復出一下。約翰·法蘭克海默(John Frankenheimer) 在 1950 年代被譽為第一名的現場電視劇導演, [37]卻於 1960 年被奧布里 (Aubrey) 趕下台。弗蘭肯海默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電影導演,現如今看來可以說是他最為知名的一面, [37]儘管他曾想過繼續從事電視工作。弗蘭肯海默曾公開稱奧布里為「野蠻人」。 [38]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一檔節目叫做露西秀,其中就有來自這檔節目的明星與奧布里發生過爭執。 「露西爾·鮑爾每次說到他的名字,都會罵他,」斯坦頓說,儘管肯普頓在奧布里被解僱後還引用了露西爾的話說「他是那裡最聰明的人。」 [31]奧布里還在沒有諮詢傑克·班尼的情況下重新安排了他的節目:傑克班尼的長期系列。班尼是佩利(paley)的朋友,二者在1948年因引誘喜劇演員加入CBS而為友,班尼反對奧布里在1963-1964年對每周二新一季節目的引入,節目叫做襯裙交界處,而不是上賽季的雷德·斯克爾頓秀。然後在 1963 年夏天,奧布里告訴班尼他的節目不會在下一季結束時續訂。 奧布里認為班尼已經不再是潮流寵兒了。 「你完了,老頭子」,奧布里告訴他。 [39]班尼帶着他的節目重回 NBC,但僅在一季之後就結束了,這也證明了奧布里的觀點確實獨到。 [40] 奧布里同時也與雷德·斯克爾頓丹尼·托馬斯朱迪·加蘭 和亞瑟· 戈弗雷產生過分歧。 [41]

所謂偏袒

朋友基弗·布拉希爾

有人指責奧布里在購買節目時有所偏袒。他的朋友基弗·布拉希爾 [5]在 20世紀40 年代和 50 年代在電影中扮演過小角色,他們都在 KNXT 工作時結識了奧布里,但他並沒有擔任製片人的經驗。 「1965 年版的喬治·拉夫特,」大衛·薩斯金德說,因為也有傳言說布拉希爾與黑手黨有聯繫。 [5]儘管如此,奧布里還是在 1964-65季安排了來自 布拉希爾的黎塞留製作公司的三場演出,沒有試播集。 [5]節目分別是《巴爾博亞的百利甜酒》 ,一部與保羅·福特 主演的情景喜劇;報紙劇《記者》 ;和卡拉·威廉姆斯秀,一部由威廉姆斯主演的情景喜劇。布拉希爾親自監督了在紐約市拍攝的《記者》。 布拉希爾的節目成本急劇上升;九集後,《記者》超預算45萬美元,而且只播出了三個月。 《巴爾博亞的百利甜酒》一直播出到 1965 年 4 月,而《卡拉·威廉姆斯秀》在一季之後就結束了;三個節目都是商業上失敗。 [5]當奧布里後來被問及為什麼他會決定播出三個未經測試的節目時,他回答說「我猜可能是太過傲氣了吧」。 [42]

媒體評論家哈蘭·艾里森(Harlan Ellison)在他的《另一個玻璃奶嘴》(The Other Glass Teat)一書中聲稱,一名黑手黨頭目與奧布里簽訂了一份合同,因為奧布里在拉斯維加斯一家酒店的一夜風流中毆打了他的女兒,而布拉希爾要求以演出作為交換條件,利用他自己與黑手黨的關係來平定風波。 [43]奧布里的批評者承認他很有魅力,並且不遺餘力地取悅表演者。1963年傑基·格里森將他的節目從紐約市搬到邁阿密海灘為了讓他開心,奧布里讓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購買格里森在紐約皮克斯基爾價值 350,000 美元的未來主義住宅; 《紐約時報》稱其為「一個飛碟式小屋」。幾年後,仍在網絡上發售。 [44]

新聞和體育

[編輯]

奧布里經常與CBS 新聞部門的領導發生爭執,尤其是其負責人弗雷德·W·弗蘭德利(Fred W. Friendly),他和奧布里一樣要求苛刻和控制欲強。弗蘭德利覺得奧布里不關心公共事務;在他的回憶錄《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中,弗蘭德利講述了在一次預算會議中,奧布里詳細討論了播放新聞的高成本,可以用娛樂節目作為平價代替。 [45]然而,佩利卻支持新聞放送並保護弗蘭德利的部門免受奧布里提議的預算削減影響。 1962 年,奧布里下令減少特別節目、娛樂節目和新聞,因為他覺得節目表的中斷會擾亂觀眾的日常收視,將他們送去了競爭對手的節目,從而疏遠了觀眾。弗蘭德利對這一舉動表示不滿。 [46]

1962 年秋天,《CBS報道》,一檔周三的新聞紀錄片節目被媒體指責為導致《比佛利山人》的收視率急劇下降的原因,這部喜劇在前兩季中排名一直名列前茅,但在《CBS報道》成為了第三季的主角時,收視率卻下降到18位。《比佛利山人》在1964年提早半小時前,一直都是在 9:00 播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回應是將《報告》移至星期一播出。 [46]

1963 年 5 月 9 日,奧布里警告電視台的附屬機構稱,職業體育比賽的高昂版權成本可能會使他們失去電視轉播權。儘管如此,在 1964 年 1 月,CBS 還是同意支付 2820 萬美元,在兩年內播出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比賽,每個賽季 17 場。 「我們知道這些比賽對觀眾、我們的附屬電台和全國的廣告商有多大意義,」奧布里告訴《紐約時報》 。 4 月,他同意以 3180 萬美元的價格將這筆交易再延長一年。 [47] [48] 1964 年春天, 《紐約時報》雜誌宣布 CBS「連續 10 年[...] 成為電視網絡無可爭議的冠軍。」 [49] 《紐約時報援引一位分析師的話說,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幾乎可以與通用汽車在汽車領域的表現或通用電氣在電氣設備方面的表現相媲美」。 [49]

開除

[編輯]

1964 年 4 月 16 日,名人小報《Close-Up》報道說,奧布里從製片人那裡拿回扣。 [38]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 對此進行了調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了解到,儘管奧布里的年薪為 264,000 美元,但奧布里在曼哈頓中央公園南區的公寓卻歸影路電影公司(Filmways)的負責人馬丁·蘭索霍夫(Martin Ransohoff)所有,他同時也是CBS許多節目的製片人。奧布里名下有一輛車並由公司給配被了司機,但布拉希爾的黎塞留製片公司同時也為他提供另一輛配有司機的汽車。而CBS 對於公寓或汽車都一無所知;而公司還在為購買格里森舊居的錢款而發愁。 [41]

關於奧布里被解僱的原因,至少有13000種說法,其中不乏一些穢亂之聲,但這些都沒有CBS的收視率開始下跌來得明顯。「而且對我有種強烈的不滿」,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奧布里真的了解收視率和收入,那麼他對於下班後的魯莽也並不會感到陌生,野人吉姆在曼哈頓和好萊塢的遊樂場裡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12]
—保羅·羅森菲爾德(Paul Rosenfield )1986年於《洛杉磯時報》

1964 年底,奧布里向斯坦頓提出建議。奧布里聲稱他已經準備好了投資者並計劃收購公司,他表示一旦收購成功,他們將解僱佩利,任命斯坦頓為董事長,並將奧布里提拔到斯坦頓的職位,即公司總裁。但這並沒有發生,可是奧布里對佩利的蔑視是沒有界限的,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現出對其的漠視。美國國稅局對奧布里的稅收留置權為 38,047.93 美元,這對佩利來說則是另一個刺激因素。 [50]奧布里似乎失去了他的直覺; 在1964-65 一季的早期收視率表明新節目失敗了。 [5]佩利命令斯坦頓解僱奧布里,他在 1965 年 2 月 27 日這樣做了,儘管解僱公告的宣讀還是推遲到下周日下午。斯坦頓的聲明中寫道:「吉姆·奧布里在擔任 CBS 電視網絡負責人期間取得的傑出成就無需贅述。他非凡的記錄不自明。」 [51]奧布里在被解僱後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斯坦頓或佩利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理由。 [1] [52]

《紐約時報》雜誌寫道 「奧布里最終還是退場了,他的專橫、收視率下降和熱鬧的下班後生活都是促成這一結局的原因,在他被解僱的周末,這一切伴隨着一場喧鬧的邁阿密海灘派對結束[...]。」奧布里在佛羅里達州參加了傑基·格里森的 49 歲生日派對。 [53]奧布里說:「我從不假裝自己是聖人。但如果有人要控告我喜歡美女,那我有罪。」 [54] 1962 年離婚後,他得以「與朱迪·加蘭、朱莉·紐瑪、朗達·弗萊明等同伴以及其他天使面龐魔鬼身材的尤物,在紐約、好萊塢、邁阿密和歐洲過着高尚的生活。」他的派對和約會史成為幾個城鎮的討論話題。 [55]洛杉磯時報的保羅·羅森菲爾德描述了八卦專欄作家寫關於奧布里的誘惑,但關於他的材料無法核實——「誘人,但大多無從考證」。 [12]

奧布里的繼任者是紐約市 WCBS-TV總經理約翰 A.施耐德,他沒有網絡電視經驗。奧布里變得沮喪,斯坦頓擔心他有自殺傾向。華爾街也因此受到影響,因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股票在一周之內下跌了 9 個點。 [14]股票暴跌「使我的電視台淨值跌至僅僅 2000 萬美元,」奧布里說。而他繼續擔任者 CBS 的雇員,直到 4 月 20 日。 [53]

在他被解僱後,《紐約時報》的電視評論家傑克·古爾德,認為:

[奧布里] 象徵着一個電視時代,這個時代已經並且過多地植根於對今年要比去年賺更多錢的算計和麻木不仁的關注[。 . . ] 吸引年輕人但不趕走老年人的自動化情景喜劇是他理念的支柱,而他們也確實得到了回報。 [56]

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1966–1968

[編輯]

奧布里身負價值 250 萬美元的網絡股票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搬到了日落大道並成立了一家製片公司——奧布里公司。1967 年,奧布里的律師雷森·鮑澤(Gregson E. Bautzer)試圖為另一位客戶收購 美國廣播公司(ABC),這位客戶就是來自拉斯維加斯的百萬富翁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收購完成後,奧布里得到聘用,接管美國廣播公司。但為人低調的休斯拒絕親自出席由美國通信聯邦委員會(FCC)舉辦的聽證會,因此聽證會不得不否決了此項收購案,交易由此付諸東流。 [57]

奧布里超凡的聲譽、英俊的外表和無盡的風流韻事,及他戲劇性地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經歷,為三部小說提供了靈感。他曾經的朋友基夫·布拉塞爾(Keefe Brasselle)撰寫了一部作品《食人族:一部關於電視野蠻酋長的小說》 (1968 年)。在該小說的標題中,大寫字母的運用讓人難以理解。在諾拉·埃弗倫(Nora Ephron)評論該標題為「沒有可讀性」。哈羅德·羅賓斯( Harold Robbins)於1969年出版了作品《繼承人》,同年,和傑奎琳·蘇珊恩(Jacqueline Susann)出版了《愛情機器》(The Love Machine )兩部作品中都有以奧布里為原型的人物。 [39] [58]在蘇珊恩的書中,奧布里的角色時網絡主管羅賓·斯通(Robin Stone)。保羅·羅森菲爾德(Paul Rosenfield)透露,奧布里與蘇珊恩「暗中合作」,並將蘇珊恩的經歷「搬至電視屏幕上」。儘管蘇珊恩的丈夫歐文·曼斯菲爾德(Irving Mansfield)在全職打理妻子的事業之前,自己也是一名忙碌的電視製片人。蘇珊恩談論起奧布里時,說道,自己的鄰居奧布里,「生來就是那種負責電視製片工作的人,天生就是小說人物的原型。」 [12]

1967 年 6 月,奧布里簽署了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為哥倫比亞影業出品電影。儘管有傳言稱他是娛樂圈多個職業的候選人,但奧布里告訴《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他「再也不想涉足娛樂圈的公司了」, [59],用坎比的話說,奧布里曾一直「涉足多家企業,包括、房地產、養殖珍珠等。」 [59] 1965 年,奧拉汗(Oulahan)和蘭伯特(Lambert)寫道,他「投資領域十分廣泛,從銅礦開採到連鎖華夫餅連鎖店均有涉足」。 [1]「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作的第一個項目,是改編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作品,遠走高飛的人。 奧布里告訴坎比: [59] 「我的出品標準是看該作品是否有利可圖。」

米高梅總裁:1969–1973

[編輯]

1969 年,一名來自拉斯維加斯商人科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接管了米高梅 (MGM) 時,奧布里的事業重新迎來轉機。科克推翻了當年早些時候控制米高梅的的加拿大酒業巨頭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M. Bronfman)。 奧布里的律師格雷森·鮑澤同時也是科克的代理人,因此鮑澤向科克舉薦奧布里 [57] 在製片人赫伯·賈菲(Herb Jaffe)和麥克·弗蘭科維奇(Mike Frankovich)都拒絕了該職位後,奧布里成為了科克的第三人選。[58]同時製片人雷·斯塔克(Ray Stark)也是該職位的候選人之一。前總裁路易斯·F·波爾克(Louis F. Polk Jr.)從1月14日起就擔任米高梅總裁,在遭解僱後,1969年10月21日,米高梅總裁有奧布里出任,他接任了波爾克的工作。奧布里時1969年米高梅電影公司的第三任總裁。 [60]波爾克告訴《紐約時報》 ,「沒有人願意留下未完成的工作」,還說自己已經着手進行米高梅急需的改革。到1969年8月31日財年為止,米高梅已經損失了3500萬美元。 [61]

奧布里的薪水是每周400美元,但他並未同米高梅簽署工作合同。 1986 年,他說「我希望科克能對我說,『走人吧,吉姆』,如果我沒有簽署合同,就沒有工作的義務。」 [12]正如20世界60年代的大多數電影公司一樣,當時的米高梅正在生死存亡的邊緣苦苦掙扎,科克里安信心滿滿地說,他新聘的總裁將使公司恢復昔日的輝煌。 [62]事實上,奧布里很大程度上整頓了公司。此前,科克里安通過建造米高梅大酒店將其轉變為以酒店業為導向的公司。奧布里說: 「我們一直在使用老舊的方法」。後來,在1986年,他說,整個公司「完全處於混亂的狀態。只有掀起地毯,你才能看到地毯下到底有多混亂。公司珍視的聲譽已是千瘡百孔。」 [12]

在奧布里就職的幾天內,他取消了 12 部電影以削減成本, [63]其中包括即將開始採用「主體拍攝」的弗雷德·辛內曼(Fred Zinnemann)的男人的命運》[12]奧布里於1970年4月29日宣布[64]將總部從紐約市遷至卡爾弗市以更靠近生產設施[5] [63],這期間他解僱了3500名員工。 他下令出售米高梅歷史悠久的服裝和道具收藏,例如《綠野仙蹤》中朱迪·加蘭(Judy Garland)穿的紅寶石鞋[63]費雯·麗(Vivien Leigh)在《亂世佳人》中的禮服,以及斯賓塞·特蕾西(Spencer Tracy)在《繼承風雲》中穿的西裝。這套衣服最終被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son)的一名辯護律師買下,他經常穿着這套西裝出庭。 [12]大部分卡爾弗城外景及其在科內霍谷的2000英畝(相當於8平方公里)的牧場被出售給房地產開發商;這些行為在波爾克任職期間就已有計劃。 [5]奧布里因處置公司檔案和停止製作而受到批評。他在 1986 年回憶說,「雄鹿必須停在某個地方,而它與我同在。懷舊情緒在這裡很流行,所以我們因出售朱迪·加蘭的紅鞋而受到批評。對我們來說,它們沒有價值,其本身也沒有內在價值。」 [12]

他的行為減輕了公司的財務壓力。在他上任的頭九個月里,他將米高梅的債務削減了2700萬美元,占總債務的近四分之一。該公司在上一段時期虧損了1830萬美元,而在這九個月內取得了54萬美元的利潤。 [65]

奧布里取消了朱莉安德魯斯的兩部電影拍攝計劃。

提效

[編輯]

公司損失巨大,因為波爾克將他在任期間拍攝的許多電影的花費作為總虧損一筆勾銷;截止到196年8月31日財年,該公司虧損3540萬美元。1969年12月,奧布里告訴《紐約時報》:「基本上,我們目前真正關注的是去切實簡化這項操作,當你損失我們一樣多的錢時,沒有什麼別的可做」[66]奧布里還說:「我們已經決定,我們不會繼續在 40 英畝的站立式布景的基礎上進行電影拍攝。作為當今電影主要觀眾群體的年輕人將其稱為塑料世界,這在今天的業務中幾乎是一種警醒。」 [66] [67]

奧布里宣布了快速製作每部成本不超過 200 萬美元的電影的計劃, [63]但其中許多都遭到了評論家和觀眾的轟炸。 [12] [5]然而,其中一項取得了成功,那就是理查德·朗德特里(Richard Roundtree)的電影《軸》 ,該片耗資 100 萬美元,票房收入約為 1200 萬美元。 [68]經紀人蘇·門格斯(Sue Mengers)說他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交易撮合者;她曾說: 「我寧願和他上床,也不願和他談判。」 [39]早些時候,奧布里取消了兩部朱莉·安德魯斯的電影計劃:《她愛我》《用音樂說出來》,理由是音樂劇的風潮已經結束。 1970 年,因超出預算[69],他還試圖放棄拍攝大衛·萊恩(David Lean)的《瑞恩的女兒》或者叫精簡其規模,但未能成功。

在 1970 財年上半年,儘管大面積放棄各類電影,該公司仍獲得了 650 萬美元的利潤。該公司已將其運營虧損從 650 萬美元大幅削減至 160 萬美元。奧布里在 1970 年 4 月告訴媒體,如果沒有這四部電影,公司本來可以賺錢的。它們分別是:赫伯特·羅斯(Herbert Ross)改編自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再見》,由彼得·奧圖爾(Peter O'Toole)和佩圖拉·克拉克(Petula Clark)主演的奇普斯先生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扎布里斯基角》 ,保琳·凱爾(Pauline Kael)稱該電影為「巨大的、人造的、搖搖欲墜的電影廢墟」; [70]羅伯特·瑞安(Robert Ryan)和查克·康納斯合作(Chuck Connors)主演的冒險電影《尼莫船長和水下城市》,以及西德尼·盧梅特(Sidney Lumett)與奧馬爾·謝里夫(Omar Sharif)阿努克·艾梅(Anouk Aimée)和洛特·萊尼亞(Lotte Lenya)的約會。這四張電影的製作成本接近 2000 萬美元,但未能實現收支平衡。 [71]同月,文森特·坎比在《紐約時報》上寫道,「電影觀眾反覆無常的口味已經使大部分[工作室的電影]庫存過時了。」 [72]

到本財年末,該公司取得了 150 萬美元的利潤,對於一年前虧損 3500 萬美元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 [73] 1971 年 1 月,奧布里宣布:「我們很高興公司已經扭虧為盈。通過管理層的政策,包括全面重組、實質性經濟、整合運營以及近期電影的更好表現,我們已經基本能夠實現盈利。」 [74]同月,在20世紀影業解僱了兩名高管理查德·D·扎納克(Richard D. Zanuck)和大衛·布朗(David Brown)幾天之後。 [75]奧布里宣布該公司正在與20 世紀影業進行合併談判。兩周後,他宣布談判結束。然而,福克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達里爾·F·扎努克(Darryl F. Zanuck)公開否認有任何談判。他對媒體說:「過去和現在,我們兩家公司都沒有、也不會進行任何關於合併的討論。」 [76] [77]

現實做法

[編輯]

奧布里親自參與米高梅的工作,親自對電影進行剪輯。 《紐約時報》雜誌寫道:「奧布里對米高梅電影每一個創意細節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他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劇本的投入。」 [39]在對羅伯特·米徹姆(Robert Mitchum)主演的電影《回家》進行剪輯後,導演赫伯特·B·倫納德(Herbert B. Leonard)公開進行抗議。1971 年,他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說:「他單方面、武斷地破壞了這部電影。」,導演布萊克·愛德華茲(Blake Edwards)對奧布里私自改動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主演的電影《戎馬闖天關》感到憤怒,[78]他對《紐約時報》雜誌說:「剪輯?他還不如大一的電影專業學生。他把電影的核心部分直接剪掉了。」電視製片人布魯斯·蓋勒(Bruce Geller)是《碟中諜》系列的創作者,由於奧布里的剪輯,他的第一部電影《科基》的演職人員名單甚至沒有包含布魯斯·蓋勒的名字。 [79]電影《錢德勒》的制人邁克爾·S·勞克林(Michael S. Laughlin)及導演保羅·馬格伍德(Paul Magwood)在行業報紙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廣告,宣稱:

我們想要為我們的電影《錢德勒》正名。我們遺憾地承認,所有的剪輯、後期製作以及附加場景都是由詹姆斯·T·奧布里完成的。對此我們十分抱歉。 [39] [80]

奧布里與導演薩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發生衝突。

勞克林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說:「你就是無法與奧布里打交道。他知道,訴訟費用很高,而且由於法律程序上的拖延,在你的案子上法庭之前,這部電影早就不見了。」 [80]" 奧布里還曾與薩姆·佩金帕有過一次臭名昭著的爭吵,後者於 1973 年開始了西部片《比利小子》的拍攝。奧布里在製作初期就削減了佩金帕的預算,不允許他重新拍攝關鍵鏡頭,將上映日期推遲到陣亡將士紀念日,並刪減了近 20 分鐘的影片。剪輯師羅傑·斯波提斯(Roger Spottiswoode)說:「奧布里無緣無故下令剪掉一些場景,只是因為他知道薩姆不想剪掉它們。」 [81]影評人約翰·西蒙(John Simon)寫道,奧布里「應該成為電影編輯工會的榮譽成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不光彩的成員」。 [82]

米高梅曾與美國電影協會(MPAA) 及其在 1968 年制定的電影評級系統存在分歧。[83]奧布里說,米高梅於 1971 年因評級問題和「高昂的會費」問題而退出美國電影協會。 [84] 1971年10月,米高梅宣布將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酒店——米高梅大酒店,並準備涉足遊輪業務。 [85]次月,該公司公布 1971 財年利潤為 1630 萬美元,相比1970財年的160萬美元,當年利潤大幅增長,為25年來的最高水平。 [86]

在米高梅工作四年後,奧布里宣布辭職,並宣稱:「我願意做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87] 1973 年 10 月 31 日,科克里安接任了他的工作。《時代》雜誌宣稱,「在奧布里的領導下,米高梅製作了大量利潤高、預算中等的垃圾片,比如《劫機》《狼蛛的黑腹》;導演們經常指責他愛管閒事,他也疏遠了其中的許多人」, [87]但「作為一個金融類導演,奧布里應該獲得奧斯卡獎。」 [87]

最後生涯:1974-1994

[編輯]

20世紀70年代中期,奧布里和雪莉蘭辛(Sherry Lansing)在穿越威爾希爾大道時被汽車撞倒。兩人均受傷;蘭辛拄着拐杖生活了一年半,奧布里一直照顧她,直到她恢復健康。蘭辛在 2004 年接受《綜藝》雜誌採訪時說:[14] 「他每天都來。他說,『你不會瘸的』。我自己的父母甚至都不能給我更多的支持。」

奧布里離開米高梅後成為獨立製片人,製作了 10 部令人難忘的電影。他最大的成功是在 1979 年出品了由簡·西摩(Jane Seymour)主演的一部關於達拉斯牛仔拉拉隊的影視片[5]20世界80年代中期,他是英特馬克(Entermark) 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是一家製作低成本電影的製片公司,由幾個富有的德克薩斯人運營,其中包括前州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 [42] 他說:「我們的理論是,在今天的附屬權利下,一部成本為 300 萬美元的電影可以獲得真正的利潤。我們不需要 4000 萬美元的票房,也不需要在聖誕節上映,」 [12]為了宣傳這個有風險的項目,他在 1986 年罕見地接受了《洛杉磯時報》的採訪。 [12]保羅·羅森菲爾德發現他毫無悔意:

奧布里並不否認他做事魯莽,拍攝風格可以讓脆弱的演藝界自我瓦解。 「如果我是做輪胎生意的,」奧布里說,「即使客戶不購買我的輪胎,我也不會傷心。我會想,『那又怎樣?』但在我這行,如果我不買劇本,那麼編劇就會踢狗,打老婆。所以你要學會關注人際關係。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對人撒謊。我一直是螺絲釘和螺絲釘,我知道哪個更好。做個混蛋更好,誠實地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但我更喜歡別人這樣會對待我。我現在不想要權力,也不想要權威,所以我想我的坦率傷害不了我。 [12]

1986年,佩利被迫離職後,勞倫斯·蒂施(Laurence Tisch)收購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之後,八卦專欄作家利茲·史密斯(Liz Smith)報道了奧布里的這段經歷,從而引發了有關奧布里將再次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傳言。[88]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布蘭登·塔提科夫(Brandon Tartikoff)致力於恢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聲譽,[14]此時,奧布里擔任他的顧問的顧問。1994年,奧布里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5] [8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90頁.
  2. ^ 2.0 2.1 James T. Aubrey Jr. '41. Princeton Alumni Weekly. June 18, 2018 [October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英語). 
  3. ^ Rosenfield, Paul. Aubrey: A Lion in Winter.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7, 1986. Calendar section, 1.
  4. ^ Robinson, Leonard Wallace. "After the Yankees What?: A TV Drama."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ember 15, 1964.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Erickson 2017,第38頁.
  6. ^ Aubrey, Jr., James Thomas. (學位論文).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7. ^ Jimmy Stewart: His Most Demanding Role. jimmy.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7, 2006).  Retrieved on January 24, 2008.
  8. ^ "Dethroned King of Air; James Thomas Aubrey Jr."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 1965. 52.
  9. ^ "Princeton Confers 624 Degrees Today."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7, 1941. 19.
  10. ^ "The Regency Firing", Time Magazine, March 12, 1965. Retrieved on January 26, 2008.
  11. ^ 11.0 11.1 Adams, Val. "Second Sponsor to Drop Winchell."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7, 1956. 42.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Rosenfield, Paul. Aubrey: A Lion in Winter.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7, 1986. Calendar section, 1.
  13. ^ Edgerton 2007,第191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Grossman, Andrew. "The Smiling Cobra." Variety VLife. June–July 2004. 68–73, 78. (Profile of Aubrey)
  15. ^ 15.0 15.1 Edgerton 2007,第192頁.
  16. ^ 16.0 16.1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92頁.
  17. ^ Shepard, Richard F. "C.B.S.-TV Names No. 2 Executive."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3, 1959. 49.
  18. ^ Edgerton 2007,第198頁.
  19. ^ Adams, Val. "Head of C.B.S.-TV Quits in Dispute."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9, 1959. 1.
  20. ^ 20.0 20.1 Halberstam, David. The Powers That B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9: 252. ISBN 0-394-50381-3. 
  21. ^ Edgerton 2007,第246頁.
  22. ^ Morrow, Lance. "Goodbye To 'Our Mary'". Time Magazine, March 14, 1977. Retrieved on January 24, 2008.
  23. ^ Kempton, Murray. "The Fall of a Television Czar." The New Republic. April 3, 1965. 9–10.
  24. ^ "Aubrey of C.B.S. Discounts Rumors He Will Head Fox."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1, 1962. 11.
  25. ^ 1950s Television: The Industry and Its Critics, William Bodd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2, ISBN 978-0-252-06299-5
  26. ^ Edgerton 2007,第244頁.
  27. ^ Edgerton 2007,第247頁.
  28. ^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94頁.
  29. ^ Associated Press. "Networks Offer Definition of Sex."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2, 1962. 51.
  30. ^ 30.0 30.1 Sex Detours 'Route 66', Senate Probers Reve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Schenectady Gazette, May 12, 1962, p. 18, page found August 20, 2011.
  31. ^ 31.0 31.1 31.2 31.3 Kempton, Murray. "The Fall of a Television Czar." The New Republic. April 3, 1965. 9–10.
  32. ^ Erickson 2017,第37頁.
  33. ^ Adams, Val. "New C.B.S. Series to Lose Housema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6, 1963. 53.
  34. ^ Gould, Jack. "A.BC. Plans New TV Format For Its 'Arrest and Trial' Show."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6, 1962. 5.
  35. ^ 35.0 35.1 Miller, Merle. Only You, Dick Daring! Or, How to Write One Television Script and Make $50,000,000: A True-life Adventure.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1964.
  36. ^ Amy Fine Collins, "Once Was Never Enoug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anity Fair. January 2000.
  37. ^ 37.0 37.1 Baxter, Brian. Obituary: John Frankenheimer. The Guardian. July 8, 2002 [October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38. ^ 38.0 38.1 Edgerton 2007,第249頁.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Martin Kasindorf. "How now, Dick Daring?"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0, 1972. 54+.
  40. ^ Adams, Val. "Benny to Return to NBC Network."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6, 1963. 71.
  41. ^ 41.0 41.1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96頁.
  42. ^ 42.0 42.1 Folkart, Burt A. "James Aubrey Jr., Former Head of CBS and MGM, Dies." Los Angeles Times. September 11, 1994. 1.
  43. ^ Harlan Ellison, "The New Season: Part 2", in The Other Glass Teat (Ace, 1983), p. 180.
  44. ^ Dallos, Robert E. "One-Bedroom House for Sale – Asking $350,000."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5, 1968. R1.
  45. ^ Friendly 2013,第196頁.
  46. ^ 46.0 46.1 Friendly 2013,第153頁.
  47. ^ Adams, Val. "C.B.S. Relents: Ignores Own Warning on Spiraling Costs."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6, 1964. X17.
  48. ^ Adams, Val. "C.B.S.-TV to Pay $28.2 Million For 2-Year Pro Football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5, 1964. 1.
  49. ^ 49.0 49.1 Robinson, Leonard Wallace. "After the Yankees What?: A TV Drama."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ember 15, 1964.
  50. ^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102頁.
  51. ^ Adams, Val. "C.B.S. Ousts Aubrey as TV President: Unexplained Move Stuns Industry – Post Goes to John A. Schneider."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 1965. 1.
  52. ^ Sterling, C. H., & Kittross, J. M. (1990). Stay Tuned: A concise history of American broadcasting (2nd ed.). Belmont, CA:Wadsworth.
  53. ^ 53.0 53.1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107頁.
  54. ^ "The Return of Smiling Jim." Time Magazine. October 31, 1969. 80. Retrieved on January 24, 2008.
  55. ^ Oulahan & Lambert 1965,第97頁.
  56. ^ Gould, Jack. "TV: In the Wake of Aubrey's Dismissal by C.B.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 1965. 71.
  57. ^ 57.0 57.1 Sloane, Leonard. "Lawyer Keeps Late Hours With Client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4, 1969. F3.
  58. ^ 58.0 58.1 Erickson 2017,第39頁.
  59. ^ 59.0 59.1 59.2 Canby, Vincent. "Aubrey to Make Columbia Films: Ex-Head of C.B.S.-TV Signs as Producer for 2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4, 1967. 18.
  60. ^ Sloane, Leonard. "Some New Teeth for M-G-M Lion."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1969. F1.
  61. ^ Sloane, Leonard. "Aubrey Named M-G-M President: Kerkorian Moves In as Bronfman and Forces Lose Out."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2, 1969. 57.
  62. ^ Sloane, Leonard. "Film Makers Showing Bad Pictur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6, 1970. F2.
  63. ^ 63.0 63.1 63.2 63.3 {Galloway, Stephen. When Kirk Kerkorian Hired the Most Hated Man in Hollywood | Hollywood Reporter. www.hollywoodreporter.com. June 16, 2015 [October 28, 2020]. 
  64. ^ "M-G-M Is Planning Mov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30, 1970. 55.
  65. ^ Sloane, Leonard. "Capital Gains Help."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5, 1970. 30.
  66. ^ 66.0 66.1 Leonard Sloane. "New M-G-M Chief Trims Expenses: Aubrey Says Headquarters May Move to California."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2, 1969. 89.
  67. ^ Sloane, Leonard. "M-G-M Discloses $35-Million Loss: No Revenue Figure Is Given for Year Ended Aug 31."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0, 1969. 69.
  68. ^ Shaft (1971) - Financial Information. The Numbers. [October 2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69. ^ Kevin Brownlow, David Lean: A Biography, pp. 570-571.
  70. ^ Kael, Pauline, "The Current Cinema," The New Yorker, February 21, 1970, p. 95.
  71. ^ Sloane, Leonard. "Loss in Operations Is Listed by M-G-M."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2, 1970. 82.
  72. ^ Canby, Vincent. "Is Hollywood in Hot Water?"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9, 1969. D1.
  73. ^ Reckert, Claire M. "M-G-M Earnings Make Recovery: Year's Net Follows Loss  4th Quarter Shows Deficit."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5, 1970. 68.
  74. ^ Reckert, Claire M. . "M-G-M Earnings Gain Ground For the Latest Fiscal Quarter."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2, 1971. 45.
  75. ^ Reckert, Claire M. "Merger is Pushed by M-G-M and Fox: Preliminary Terms Call for an Exchange of Share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1971. 27.
  76. ^ Associated Press. "U.S. Will Oppose White Motor Tie."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7, 1971. 49.
  77. ^ Hammer, Alexander R. "White Motor Tie Put Off by Court."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8, 1971. 47.
  78. ^ Brody, Richard. Blake Edwards Out West. The New Yorker. December 16, 2010 [October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美國英語). 
  79. ^ Mavis, Paul. Corky (Warner Archive Collection). www.dvdtalk.com. November 19, 2014 [October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0). 
  80. ^ 80.0 80.1 "{Uprising at MGM, Time Magazine, December 27, 1971 [January 24,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2, 2005) .
  81. ^ David Weddle, If They Move, Kill 'Em: The Life and Times of Sam Peckinpah, pp. 462-463, 481-488; Spottiswoode quoted on 486
  82. ^ Simon, John. Reverse Angle: A Decade of American Film. Crown Publishers Inc. 1982: 108. 
  83. ^ "'Ryan's Daughter' To Be Advertised Without a Rating."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3, 1970. 25.
  84. ^ "M-G-M To Withdraw From a Film Group."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0, 1971. 15.
  85. ^ "M-G-M Sets Move in Leisure Field: Hotel and Ships Planned – New Chairman Elected."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5, 1971. 55.
  86. ^ Reckert, Claire M. "Revlon Reports Record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3, 1971. 67, 71.
  87. ^ 87.0 87.1 87.2 "The Lion and the Cobra." Time Magazine. November 12, 1973. 110+. Retrieved on January 24, 2008.
  88. ^ Smith, Liz. "Hot TV Rumor: Return of the 'Smiling Cobra'."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May 9, 1986. 81.
  89. ^ Pace, Eric. James Aubrey Jr., 75, TV and Film Executive (Published 1994).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2, 1994 [October 28,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美國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相關書目

[編輯]
  • Bart, Peter. Fade Out: The Scandalous Final Days of MG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0. ISBN 0-688-08460-5.
  • "James T. Aubrey." Current Biography. March 1972.
  • Metz, Robert. CBS: Reflections in a Bloodshot Eye. Chicago: Playboy Press, 1975. ISBN 0-87223-407-X
  • Slater, Robert. This ... Is CBS: A Chronicle of Sixty Yea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8. ISBN 0-13-919234-4
  • Smith, Sally Bedell. In All His Glory: The Life of William S. Paley, the Legendary Tycoon and His Brilliant Circl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ISBN 0-671-61735-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