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邁克·戈德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邁克·戈德溫
Mike Godwin
2017年9月
出生邁克爾·韋恩·戈德溫
Michael Wayne Godwin

(1956-10-26) 1956年10月26日68歲)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
國籍美國
教育程度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文學士法律博士
職業律師、作家
知名於高德溫法則

邁克爾·韋恩·戈德溫(英語:Michael Wayne Godwin,1956年10月26日),美國律師、作家,電子前哨基金會第一員工顧問。他在1994年10月號的《連線》雜誌中提出互聯網格言高德溫法則網路爆紅事物主張[1]。2007年7月到2010年10月,他擔任維基媒體基金會總法律顧問英語general counsel。2011年3月,他當選開放源代碼促進會董事[2]。自1994年起,他是《理性》的特約編輯[3]。2019年4月,他當選互聯網協會董事[4]。目前是R街研究院英語R Street Institute創新政策主任兼總顧問[5][6]

早年

[編輯]

戈德溫高中畢業於休斯敦拉馬爾高中英語Lamar High School (Houston)[7][8],之後於1980年憑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藝術學士學位畢業,同時獲二號計劃(Plan II)榮譽。之後,戈德溫赴德克薩斯大學法學院深造,於1990年獲法律博士學位。在法學院期間,戈德溫自1988年到1989年擔任學生報紙《每日德克薩斯人英語The Daily Texan》的編輯[9]

1990年初,法學院的最後一個學期,戈德溫通過奧斯汀分銷的BBS社群認識史蒂夫·傑克遜,幫助公開美國特勤局突襲史蒂夫·傑克遜遊戲公司事件英語Secret Service raid on Steve Jackson Games消息。他的行動後來記載於布魯斯·斯特林1992年非小說類作品《鎮壓黑客英語The Hacker Crackdown:電子前沿的法律與混亂》[10]

生涯

[編輯]

戈德溫在史蒂夫·傑克遜遊戲公司事件初期的角色,使得他於1990年11月獲得剛成立的電子前哨基金會的賞識。不久後,作為基金會的首位內部律師,他負責監督組織對史蒂夫·傑克遜遊戲公司訴美國特勤局案的援助,幫助遊戲公司於1993年贏得官司[11]。1996年,他在挑戰通信規範法案英語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的案件擔任原告的記錄律師。1997年,美國最高法院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為依據對里諾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案英語Reno v.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中的原告方進行裁決。戈德溫於1990年代在該案及其他第一修正案中的工作,記載於他的著作《網絡權利:捍衛數字時代的言論自由英語Cyber Rights: Defending Free Speech in the Digital Age》(1998)。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再版發行了該書的增補版。

戈德溫還是民主技術中心英語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的雇員律師和政策研究員、美國律師傳媒英語American Lawyer Media《世界知識產權》(IP Worldwide)雜誌的首席記者[12]。他還是《理性》的特約編輯,在該刊發表了多篇科幻專家的專訪[13]

2003年到2005年,戈德溫擔任華盛頓知識產權法組織公共知識英語Public Knowledge的雇員律師,後來擔任法律主任。戈德溫致力於版權和技術政策,包括數字版權管理與美國版權法之間的關係。在公共知識期間,他監督了成功推翻聯邦通信委員會對電視進行數字版權管理限制的廣播標誌英語Broadcast flag法規的案件。自2005年10月到2007年4月,戈德溫擔任耶魯大學研究員,持耶魯法學院信息社會計劃英語Yale Information Society Project[14][15]及耶魯計算機科學系信息評估技術的隱私、義務和權利( Obligations and Rights in Technologies of Information Assessment)計劃雙重職位[16]

2007年7月3日,戈德溫出任維基媒體基金會總法律顧問[17][18],2010年10月22日辭職[19][20]。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戈德溫提到了維基百科的自我糾正性質,表示曾改過自己的條目,認為對抗懷言論的最佳方法是用更多的言論[21]。2010年7月,聯邦調查局要求維基百科刪除該機構印章英語Seal of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條目,戈德溫於是用一封「異想天開的書面信」拒絕對方要求[22],認為他們去解釋法律是個壞毛病,而且重要的是解釋得不正確[23][24]

自2006年起,戈德溫與文頓·瑟夫等人共同倡導網絡中立性。維基媒體基金會與主要通訊服務供應商聯合推出違反網絡中立性原則維基百科零計劃應用時,戈德溫認為該項目弊大於利。不過該項目最終在2018年停擺[25][26][27][28][29][30]

戈德溫於2009年1月入選學生出版法律中心英語Student Press Law Center董事會[31],2011年3月入選開放源代碼促進會董事會[32],2019年4月入選互聯網協會董事會[4]

流行文化

[編輯]

《差分機》角色

[編輯]

「邁克·戈德溫」一角出現在1990年布魯斯·斯特林威廉·吉布森小說《差分機》中。該角色是兩人感謝戈德溫連接他們的計算機,使得他們能夠在奧斯汀和溫哥華之間進行合作而創作的[10]

高德溫法則

[編輯]

高德溫法則於1990年起提出,內容為:「隨着網絡討論變得越來越長,參與者把用戶或其言行與納粹主義或希特勒類比的概率會趨於一[1]。」

他認為這種比較無處不在,使得猶太人大屠殺也變得微不足道[33][34]。之後他明確表示,另類右派,特別是2017年夏洛蒂鎮團結右翼機會的參加者[35]和巴西極右翼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36]堪比納粹分子。

參考書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Godwin, Mike. Meme, Counter-meme. Wired. October 1994 [200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2. ^ Board Meeting Report. Open Source Initiative. 2011-03-17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3. ^ Mike Godwin : Contributors. Reason.com.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4. ^ 4.0 4.1 Al-Saqaf, Walid. 2019 Internet Society Board of Trustees Final Election Results. [201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5. ^ Internet ain't broke, don't let AG try to fix it. clarionledger.com. 2015-02-11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6. ^ Amira, Dan. Mike Godwin on Godwin's Law and Nazi Comparisons - Daily Intelligencer. Nymag.com. 2013-01-29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7. ^ Smith, Evan. Re: A Complete Waste of Time. Texas Monthly. Austin, Texas: "State of Mine: A Mostly Texas Blog" section. 2007-08-19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8). 
  8. ^ Casey, Rick. Commentary: Lamar grad laid down Nazi law. Houston Chronicle. 2009-08-13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8). 
  9. ^ A call for TSP independence – Editor Godwin's co-authored letter about Daily Texan reform. 200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10. ^ 10.0 10.1 Sterling, Bruce. The hacker crackdown : law and disorder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New York City, New York: Bantam. 1992-11-01. ISBN 0-553-56370-X. 
  11. ^ Godwin, Mike. Meme, Counter-meme. Wired. 1994-10-01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12. ^ Reason Magazine — Articles by Mike Godwin: Contributing Editor. Reason.com. [200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5). 
  13. ^ 《理性》雜誌的採訪:
  14. ^ People at the ISP. Yale Information Society Project. 2006 [201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0). , listing Mike Godwin as Resident Fellow, 2005–2006.
  15. ^ Resident Fellows. Yale Information Society Project. Yale University. 2006 [2008-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列明戈德溫為2005年到2006年微軟研究員
  16. ^ Education. Yale PORTIA Project. 2007 [2008-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5). 列明戈德溫為2005年到2007年科學研究家
  17. ^ Welcome Mik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弗洛朗絲·德伍阿爾宣布戈德溫的任命, July 3, 2007.
  18. ^ Farrell, Nick. Mike Godwin joins Wikipedia. Beware the Wiki-Nazis. The Inquirer. 2007-07-05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19. ^ Gardner, Sue. Wikimedia Foundation Announcement: Mike Godwin leaves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Wikimedia Foundation. 2010-10-19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1). 
  20. ^ Paine, Patricia. Wikipedia's General Counsel Says Goodbye. Corporate Counsel. 2010-10-25 [2020-03-20]. 
  21. ^ Noam Cohen. Defending Wikipedia's Impolite Sid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8-20 [200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5). 
  22. ^ Sutter, John D. FBI to Wikipedia: Remove our seal. CNN. 2010-08-03 [201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4). 
  23. ^ Schwartz, John. F.B.I., Challenging Use of Seal, Gets Back a Primer on the Law.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8-02 [201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4). 
  24. ^ Wikipedia and FBI in logo use row. BBC News. 2010-08-03 [201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3). 
  25. ^ Novak, Amanda; Hajibayova, Lala. Net Neutrality in the Context of Provision of Fair and Equitable Access to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ervices. Public Library Quarterly. 2018-10-05, 38 (1): 19–33. doi:10.1080/01616846.2018.1524703. 
  26. ^ Cerf, Vinton. must read on Net Neutrality. @vgcerf. 2014-09-18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27. ^ J. Heaney, James. Why Free Marketeers Want To Regulate the Internet. De Civitate. 2014-09-15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28. ^ MacDonald, Raegan. Wikipedia Zero and net neutrality: Wikimedia turns its back on the open internet. Access Now. 2014-08-08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29. ^ Everyone Should Be Getting Wikipedia for Free. Reason. 2017-06-04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30. ^ Singh, Manish. Wikipedia Zero, Which Provided Over 800 Million Users in 72 Countries With Access to Wikipedia at…. Medium. 2018-02-20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31. ^ PRESS RELEASE: Student Press Law Center Welcomes Virginia Edwards as Chair; Patrick Carome and Mike Godwin to Board of Directors.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5). 
  32. ^ Phipps, Simon. OSI Board Meeting Report. The OSI Web Site.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33. ^ McFarlane, Andrew. Is it ever OK to call someone a Nazi?. BBC News Magazine. 2010-07-14 [201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7). 
  34. ^ Voices on Antisemitism Interview with Mike Godwi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0). 
  35. ^ Mandelbaum, Ryan. Godwin of Godwin's Law: 'By All Means, Compare These Shitheads to the Nazis'. Gizmodo. [201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36. ^ Pode chamar o Bolsonaro de nazista? Sim, diz Mike Godwin. PT. 2018-10-17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巴西葡萄牙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