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顳葉失智症
外觀
額顳葉痴呆症 | |
---|---|
又稱 | 額顳葉退化症,[1] 額顳葉神經認知障礙症[2] |
一位65歲女性額顳葉痴呆症患者的腦磁共振成像 。 在所有圖像中清晰可見額葉 部位萎縮的皮質 和 白質 。 | |
症狀 | 人格改變, 情感冷漠, 重複性行為, 詞彙量 減少, 語言理解能力下降[3][4] |
起病年齡 | 50到60 歲[5] |
類型 | 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痴呆(bvFTD), 語義異常 (svPPA), 非流利性異常 (nfvPPA)[6][7] |
病因 | 不明[8] |
風險因素 | 家族史, 頭外傷, thyroid disease[6][4] |
診斷方法 | 基於症狀和MRI[5] |
鑑別診斷 | 老年痴呆症, 血管性痴呆, 路易體失智, 酗酒[4] |
治療 | 支持治療[5] |
預後 | 預期壽命 7.5 年[4] |
盛行率 | 每10萬人中2人(45到65歲人群)[5]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病學, 神經病學 |
ICD-11 | 8A23 |
ICD-10 | G31.0 |
OMIM | 600274、600795 |
DiseasesDB | 10034 |
Orphanet | 282 |
額顳葉痴呆症( FTD ) 是一組累及額葉和顳葉的痴呆症[3] [6]。 主要症狀一般是行為或語言 能力的改變[6]。可能包括人格的改變、缺乏同情心、重複性行為、詞彙量減少和語言理解能力下降[3] [4]。這些症狀早期緩慢出現並在數年內惡化[5]。記憶和運動功能通常不受影響[3]。
該病病因不明[8]。風險因素包括痴呆症家族史、頭外傷和甲狀腺疾病[6] [4]。病理機制涉及神經元的損失,特別是紡錘體神經元的損失[4] [9]。額顳葉痴呆症有多種類型,其中三種主要的臨床表型為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痴呆 (bvFTD) ,語義性痴呆(svPPA) 和進行性非流利失語(nfvPPA)。後二者是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的兩種亞型 [6] [7]。與額顳葉痴呆症相關的運動功能障礙疾病有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質基底節綜合徵和 FTD 伴肌萎縮側索硬化症(FTD-ALS)[5]。
額顳葉痴呆症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8]。社會支持、行為治療和言語治療 等可以幫助管理額顳葉痴呆症的症狀[4]。一些藥物, 包括SSRIs 、抗精神病藥和加蘭他敏也可能會改善症狀[8]。許多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中[4]。診斷後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5 年[4]。
每年每十萬40歲、50歲以及60歲人中,額顳葉痴呆症的新發病例分別是2人、3人 以及9人 [4]。65 歲以下人群中的發病率僅低於阿爾茨海默病(AD)[5]。 好發年齡是40 到 60 歲[5]。男女發病概率相同[5]。 1892 年阿諾德·皮克 (Arnold Pick) 首次描述了該病,因此額顳葉痴呆症最初被稱為皮克病。目前皮克病專指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痴呆 (bvFTD)[10] [8]。
參考文獻
[編輯]- ^ Perez, L., "Ron Oberman, Senior Record Executive and Former Publicist to David Bowie, Dies at 7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05-07., The Hollywood Reporter, November 24, 2019.
-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5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614–618. ISBN 9780890425541.
- ^ 3.0 3.1 3.2 3.3 ICD-11 -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icd.who.int. [202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Khan, I; De Jesus, O. Frontotemporal Lobe Dementia. January 2021. PMID 32644712.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Finger, EC.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 Continuum (Minneapolis, Minn.). April 2016, 22 (2 Dementia): 464-89. PMID 27042904. doi:10.1212/CON.0000000000000300.
- ^ 6.0 6.1 6.2 6.3 6.4 6.5 Sivasathiaseelan, H; Marshall, CR; Agustus, JL; et a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 Clinical Review.. Seminars in Neurology. April 2019, 39 (2): 251–263 [2020-12-30]. PMID 30925617. doi:10.1055/s-0039-1683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8).
- ^ 7.0 7.1 What is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Dementia UK. [19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21).
- ^ 8.0 8.1 8.2 8.3 8.4 Cardarelli R, Kertesz A, Knebl JA.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 review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m Fam Physician. December 2010, 82 (11): 1372–7 [2014-08-31]. PMID 21121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Brain Cells for Socializing. Smithsonian. [30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March 2021).
- ^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1 Nov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9 July 202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