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君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君漢(581年—632年),字景雲東郡胙城(今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人,初大將,歷任懷州剌史、潞州刺史,爵封虢國公

生平

[編輯]

黃君漢出身鄉豪,隋文帝開皇元年時出生。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遠征高句麗,黃君漢被招募從軍,以先登之功獲得封賞,授立信縣尉。後被選補為越騎校尉、本府司馬。

瓦崗軍首領翟讓任東都法曹時,因坐事當斬,黃君漢時為獄吏,見其驍勇,暗中將他放走,翟讓遂亡命於瓦崗,成為瓦崗軍首領。

隋末農民起事,在李密成為瓦崗軍的首領後,黃君漢率眾歸附,被授上柱國、河內總管,封為汾陰公,據守在柏崖城(今在河南孟津縣,臨黃河)。

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擊破李密,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黃君漢在崔義玄的遊說下,也歸附李淵,黃君漢被授上柱國、使持節、總管懷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封東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崔義玄為懷州司馬。仍舊駐守柏崖。

洛陽、虎牢之戰

[編輯]

武德三年(620年)夏四月,黃君漢以懷州總管率軍大破王世充太子王玄應於西濟州(今河南濟源市)。

七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王世充獲知唐軍來攻,急從各州鎮調選驍勇至洛陽,分守堅城;加強襄陽(今屬湖北)、虎牢、懷州(治河內,今河南沁陽)等地守御,自率步騎3萬準備迎戰唐軍。但由於唐軍勢大,只好退守洛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城。於是令行軍總管史萬寶宜陽(今宜陽西)進據龍門(今洛陽南),潞州行軍總管劉德威自太行進圍河內,右武衛將軍王君廓至洛口(今鞏縣東北)斷敵糧道,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今孟津東北)襲破回洛城(今偃師北),自率主力屯於北邙山(今洛陽北),連營進逼洛陽,待機攻城。

八月黃君漢遣校尉張夜義,夜裡以水軍從孝水河而下,攻克回洛城。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李世民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竇建德被俘,初九王世充在洛陽出降。黃君漢以功拜使持節總管懷、陟、恭、西濟四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封虢國公,食邑三千戶。賜黃金百兩,雜綵千餘段。

滅輔公袥之戰

[編輯]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舒國公輔公祏在丹陽(今江蘇南京)起兵反唐,自稱宋帝,年號天明,攻占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時北方已定,八月廿一,唐高祖以趙郡王李孝恭為行軍元帥,永康縣公李靖為副元帥,李世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盧祖尚等七總管並受節度。李孝恭率水軍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李靖自宣州(今安徽宣城),黃君漢自譙(今安徽亳州)以及李世勣自泗水,四路共同進軍征討。次月,又任命李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總領四路大軍。

輔公祏手下將領馮惠亮率水軍三萬駐守當塗(今安徽當塗縣),陳正通、徐紹宗領步騎二萬駐守青林山,又在梁山以鐵鎖橫斷長江水路,並築起卻月城,周長十餘里,與惠亮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在軍議上認為唐軍直接攻破丹陽(南京),則馮惠亮等人自然投降。李靖則認為丹陽石頭城在輔公祏的防守下,極難攻克,唐軍停留時間過長,會腹背受敵。應先出其不意攻破馮惠亮等人,再率輕兵直取丹陽。[1]

武德七年(624年),李靖率領黃君漢等在當塗苦戰大破馮惠亮水陸二軍,三月廿八,輔公祏棄丹陽而逃,率軍向東去會稽投奔手下將領左遊仙,在常州武康(今浙江武康)被擒獲,江南平定。黃君漢以功拜使持節、都督潞、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潞州刺史(今山西長治市)。後遷夔州都督(今重慶市奉節縣東)。貞觀六年(632年)在夔州官捨去世,春秋五十二。

家世

[編輯]
  • 六世祖黃琚,東郡太守,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隨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圍攻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自江夏遷徙到東郡胙城(今河南新鄉市延津縣)。
  • 曾祖黃顥,北魏散騎侍郎、平昌郡太守。
  • 祖父黃崇,太中大夫。
  • 父黃察(羅剎),北周時敕授鄉豪大都督,隋汴州長史,贈汴州刺史、行軍總管、上柱國、東郡開國公。(行軍總管見於《金石錄》,黃君漢在武德八年十月為其父立的「周黃羅剎碑」,唐秦王府學士虞世南撰)
  • 長子黃河壽,以父蔭封騎都尉,襲虢國公,夏、靈二州都督,生子:黃承元、黃懿(第三子)
  • 第二子黃河上,以父蔭封騎都尉,後除右衛將軍、武昌郡開國公。生子:黃承緒
    • 孫:黃懿,字承休,起家高宗大帝挽郎,除定州參軍,尋以母憂去職。服終,選授太子右司御率府胄曹,證聖元年遘疾,八月廿六日卒於旌善里,其年九月一日葬於邙山,春秋三十二(664-695),有兄承元,在湖北為官。
    • 孫:黃承緒,字安喜,解褐調補曹州參軍事,再遷洪州都督府兵曹參軍,開元八年九月九日卒於豐財里之第,年五十二(669-720),葬河南縣梓澤鄉之北原。嗣子黃中。

注釋

[編輯]
  1. ^ 新唐書》李靖傳:「靖曰:「公祏精銳,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皆勁勇。惠亮等城柵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頭,豈應易拔?若我師至丹陽,留停旬月,進則公祏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通皆是百戰余賊,必不憚於野戰,止為公祏立計,令其持重,但欲不戰,以老我師。今欲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