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貨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先秦貨幣,至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貨幣,也就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至秦朝建立之前的貨幣,大體經歷了物物交換實物貨幣稱量貨幣金屬貨幣四個階段。

物物交換[編輯]

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在仰韶文化時期的中原江浙地區,母系氏族公社達到繁榮,出現了原始手工業;北方草原地區則出現了原始畜牧業;作為謀生輔助手段的漁獵和採集也出現了剩餘產品。各個氏族間的物物交換活動開始出現,但此時的交換活動仍具有原始性和偶然性,參與交換的物品仍不能稱之為貨幣[1]:1

至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時期,中國歷史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和農業部落產生分化,部落間的物物交換更加頻繁,交換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作為交換媒介物的「一般等價物」產生,作為特殊商品的貨幣誕生了[1]:1

實物貨幣[編輯]

實物貨幣是最早的貨幣形態,中國先秦時期的實物貨幣包括牲畜布帛珠玉皮毛[1]:1

距今約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時期,黃河長江流域氏族部落的飼養家畜一般以為主,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的墓葬中都有豬頭骨和豬下頜骨出土,被認為是用以象徵財富[1]:2

仰韶文化早期,以貨貝為主的海貝作為貨幣傳入中原,如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有貨貝和玉貝。在安陽殷墟遺址婦好墓中有6880枚貨貝出土,在甘肅仰韶文化半山期和馬場期的彩陶壺上則繪有貨貝紋飾[1]:2

稱量貨幣[編輯]

青銅先秦時期廣泛使用的一種銅合金,是當時兵器禮器及生產生活用具等的常用金屬。青銅器及其碎片不僅能夠回爐熔鑄新的銅器,而且也常被用作貨幣。1959年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寨子山出土的一件商代獸面紋在出土時內有224件銅斧,這些銅斧規格形狀相同,而且沒有使用痕跡,應當是作為貨幣來使用的。除了青銅器殘片,還有專門製作的圓餅狀鑄塊被用作貨幣,青銅餅在使用中又多砸成大小不一碎塊,所以出土的青銅稱量貨幣,主要有青銅餅、青銅塊和青銅器殘片等三大類。此外,商周時期的銅貝也是稱量貨幣[1]:20-21[2]:11

參考[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朱活主編.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ISBN 9787101012415. 
  2. ^ 汪慶正主編.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ISBN 7-208-00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