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 |||||||
---|---|---|---|---|---|---|---|
| |||||||
參戰方 | |||||||
晉國 齊國 秦國 宋國 |
楚國 陳國 蔡國 許國 鄭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晉文公 中軍將:先軫 中軍佐:郤溱 上軍將:狐偃 上軍佐:狐毛 下軍將:欒枝 下軍佐:胥臣 |
楚成王 中軍:子玉 左軍:子西 右軍:子上 | ||||||
兵力 | |||||||
晉國:700乘戰車 | 不詳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戰爭背景
[編輯]西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急求援助。先軫認為幫助宋國是樹立晉國威望的良機,說服晉文公援宋。楚國和曹、衛兩國訂立盟約。前632年,齊國和晉國結盟。
晉軍攻下曹國,生擒曹共公。懾於晉國聲威,曹、衛兩國相繼背叛楚國。楚成王為避免與晉國交戰,命子玉將楚軍撤出宋國。但子玉反而率軍北上試圖與晉軍決戰。
楚將宛春出謀,建議先向晉國要求復曹、衛兩國,楚軍解宋國之圍,這樣成功的話就可以令宋、曹和衛三國感激楚國,若晉國不允,則曹、衛、宋三國則怨恨晉國,這樣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派宛春為使,但被識破,反被晉軍智激,繼續猛攻。
昔日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詢問他如果得到君位,如何報答楚國。重耳說今後如果在戰場相見,他先主動撤退三舍(九十里)。晉楚交戰時,晉文公(重耳)、先軫等如約率軍先撤退三舍,楚國將領成得臣追擊,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臨濮集)決戰。根據這一故事,日後形成了成語「退避三舍」,指主動退避。
戰前部署
[編輯]晉軍
[編輯]晉軍戰車700乘,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全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毛為將、狐偃為佐;中軍居中,以先軫為將、郤溱為佐;下軍居左,以欒枝為將、胥臣為佐。
楚軍
[編輯]楚軍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申、息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陳、蔡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戰鬥經過
[編輯]晉軍首先發難。下軍之佐胥臣率晉軍左翼攻擊楚方最弱的右翼。陳、蔡軍敗退,楚右軍潰散。
晉上軍之佐狐毛豎起兩面大旗為訊號,欒枝依照部署命令戰車拖曳着樹枝後撤,掀起塵土佯裝敗逃。子玉不顧勸阻,令子西追趕晉軍。冒進的楚軍左翼完全暴露,遭晉軍先軫、郤溱的中軍橫擊;同時,狐毛、狐偃佯退的上軍回兵夾攻子西左軍,楚左軍潰散。
楚軍左翼、右翼完敗,只剩按兵未動的中軍。子玉見左、右軍皆敗,率中軍和左、右軍殘部退回楚國。
戰爭結果及其影響
[編輯]晉軍佔據楚軍大營,三日後凱旋。不久,子玉自殺於連穀,晉文公聞訊大喜。五月,晉文公與魯、齊、陳、宋、蔡、鄭、衛、莒諸國君及周襄王會於踐土,繼齊桓公後稱霸中原。
城濮之戰使晉國聲威大震,而楚國多年不敢進攻中原。晉國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霸業的基礎。
參考文獻
[編輯]《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