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工學團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海工學團遺址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上海市寶山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2年
登錄1984年3月19日

山海工學團遺址,是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大華路龍珠苑200號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山海工學團,成立於1932年10月1日,系陶行知創辦的一種特殊的鄉村教育組織,主張「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推行半工半讀,普及教育[1]

山海工學團從創辦至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間,先後在紅廟沈家樓、蕭場等村開設了六個分團,同時還建立了棉花、養魚工學團和醫務室、幼兒園、托兒所等。工學團總部還辦了藤製品工廠、木工廠、織布廠,開闢了菜園。學生既讀書、又學工、又種地。山海工學團所創立的學工農合一的模式,被推廣到國內21個省和4個特別市和東南亞一帶。1933年後,山海工學團成為中共地下黨的活動據點。該團團長先後由馬侶賢張勁夫擔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海工學團因開戰而停辦。大部分師生撤退到租界組成戰地服務團。之後,有的赴延安、漢口,有的參加新四軍,有的留滬堅持鬥爭[2]

1946年4月,陶行知自渝來滬,恢復工學團並定名山海實驗鄉村學校,馬崇儒出任校長。1947年後鄉村學校開設了七個分校,經濟困難時曾受宋慶齡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按公立學校標準全額撥款。1951年初,經周恩來批示,學校更名公立行知小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被改名。1981年10月25日,在紀念陶行知誕辰90周年大會上,山海工學團宣告恢復,並舉行恢復儀式[2]

山海工學團成立時初址在大場鎮南孟家木橋張蘭庭家,系新蓋農舍,共有大小房間14間。抗日戰爭時毀於炮火。1946年復校時校址在沈家樓村原棉花工學團址,原為兩間破平房,復校時新蓋平房4間。80年代拆除,於1986年在原址擴建為陶行知紀念館[3]。紀念館遷建後,市政改造,山海工學團舊址遭到較大程度的毀損,1992年6月1日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1995年,在位於大場鎮大華路龍珠苑200號現址上建山海工學團,現為大場鎮場南村村委會,其中一個樓面為上海市山海工學團協會辦公場所[5]

參考[編輯]

  1. ^ 夏德清,武素月著. 民盟历史文献 陶行知.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4.01: 120–121. ISBN 978-7-80256-528-9. 
  2. ^ 2.0 2.1 馬承源主編.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06: 121–122. ISBN 7-80618-349-3. 
  3. ^ 蕭夢龍主編. 江南胜迹.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12: 268. ISBN 7-5345-1709-5. 
  4. ^ 張仁良主編;上海旅遊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上海旅游年鉴 1997-2002.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12: 530. ISBN 7-5326-1436-0. 
  5. ^ 陳賢明編. 宝山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卷.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4.05: 52. ISBN 978-7-5458-0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