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戚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戚雄
大明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
籍貫 浙江金華府金華縣
字號 字世英
出生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初一日
逝世 卒年不詳
配偶 娶張氏
親屬 戚昂
出身
  • 正德二年丁卯科舉人
  • 正德六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戚雄(1478年—?),世英浙江金華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辛未進士

生平[編輯]

正德六年(1511年),戚雄登辛未科進士,居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初授廣東南海縣知縣,十三年十一月實授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初年,因武定侯郭勛寵信李福達妖言惑眾,而與給事中王科鄭一鵬程輅常泰劉琦鄭自璧趙廷瑞沈漢秦祐張逵陳皋謨,御史程啟充盧瓊邵豳高世魁任淳,南京御史姚鳴鳳潘壯王獻,評事杜鸞,刑部郎中劉仕,主事唐樞,交章彈劾郭勛。當時恰逢大禮議,郭勛請張璁桂萼為援,反誣陷廷臣,後群臣被逮捕下獄[1]。此後張璁、桂萼治獄誣陷,戚雄等人被革職閒住[2]。戚雄編有《金華文統》,後此書收入《四庫全書[3]

家族[編輯]

曾祖戚虎,曾任教諭;祖父戚天霖,贈□□寺□□;父戚昂,曾任貴州按察司副使。母徐氏(封孺人);繼母王氏。具慶下。兄戚熙(貢士)、戚勲。弟戚豪、戚環[4]

參考文獻[編輯]

  1. ^ ·張廷玉等,《明史》(卷216):「五年出按山西,而妖賊李福達獄起。福達者,崞人。初坐妖賊王良、李鉞黨,戍山丹衛。逃還,更名午,為清軍御史所勾,再戍山海衛。復逃居洛川,以彌勒教誘愚民邵進祿等為亂。事覺,進祿伏誅,福達先還家,得免。更姓名曰張寅,往來徐溝間,輸粟得太原衛指揮使。子大仁、大義、大禮皆冒京師匠籍。用黃白術干武定侯郭勛,勛大信幸。其仇薛良訟於錄,按問得實。檄洛川父老雜辨之,益信。勛為遺書錄祈免,錄不從,偕巡撫江潮具獄以聞,且劾勛庇奸亂法。章下都察院,都御史聶賢等覆如錄奏,力言勛黨逆罪。詔福達父子論死,妻女為奴,沒其產,責勛對狀。勛懼,乞恩,因為福達代辨,帝置不問。會給事中王科、鄭一鵬、程輅、常泰、劉琦、鄭自璧、趙廷瑞、沈漢、秦祐、張逵、陳皋謨,御史程啟充、盧瓊、邵豳、高世魁、任淳,南京御史姚鳴鳳、潘壯、戚雄、王獻,評事杜鸞,刑部郎中劉仕,主事唐樞,交章劾勛,謂罪當連坐。勛亦累自訴,且以議禮觸眾怒為言,帝心動。勛復乞張璁、桂萼為援。璁、萼素惡廷臣攻己,亦欲借是舒宿憤,乃謂諸臣內外交結,借端陷勛,將漸及諸議禮者。帝深入其言,而外廷不知,攻勛益急。帝益疑,命取福達等至京下三法司訊,既又命會文武大臣更訊之,皆無異詞。帝怒,將親訊,以楊一清之言而止,仍下廷鞫。尚書顏頤壽等不敢自堅,改擬妖言律斬。帝猶怒,命法司俱戴罪辦事,遣官往械錄、潮及前問官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珏、僉事章綸、都指揮馬豕等。時璋、珏已遷都御史,璋巡撫寧夏,珏巡撫甘肅,皆下獄廷訊。乃反前獄,抵良誣告罪。」
  2. ^ ·張廷玉等,《明史》(卷216):「革職閒住者十七人:頤壽、玉、啟、潮、文莊、沐、佖、淵、元錫、才、楷、仲賢、潤、英、壯、雄、前大理丞遷僉都御史毛伯溫。」
  3. ^ 《四庫全書》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官至監察御史。是編以《金華文統》去取未當,乃取其鄉先輩潘良貴、范浚、呂祖謙、陳亮、唐仲友、夏明誠、何恪、時少章、何基、王柏、柳貫、金履祥、許謙、吳師道、胡助、黃溍、吳萊、宋濂、王禕、胡翰、戴良、馮宿、陳樵二十三人之文,薈而錄之。大旨謂宗澤、梅詢皆以忠義功業顯,不必取其尋常酬應之作。又謂唐仲友雖與朱子為難,而善不可沒。持論皆頗切當,然所載文章惟呂祖謙《佚老堂記》為本集所無,其他亦不出習見之作也。」
  4.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登科錄》 
官銜
前任:
駱用卿
明朝南海縣知縣
正德年任
繼任:
謝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