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6′49″N 116°23′13″E / 39.9469315°N 116.3869738°E / 39.9469315; 116.3869738

拈花寺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朝
編號7-10
登錄2003年12月11日

拈花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石橋胡同61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歷史[編輯]

明朝萬曆九年(1581年),司禮監太監馮保孝定皇太后之命創建該寺,因在寺內千佛閣供奉銅製「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在佛座周圍有千佛旋繞的千朵蓮花,故定名「護國報恩千佛寺[1]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敕令重修,取世尊拈花示眾之意,賜名「拈花寺」。至清朝末年,拈花寺仍為北京名剎,為「內八剎」之一[2]

1920年,在此開設佛學研究所。1926年,在內律堂開辦拈花寺小學[3]。拈花寺還經營停靈暫厝、承辦喪事等業務。1939年,吳佩孚死後停靈於此。

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隨中央機關進駐北平,不久便改為中國人民大學,拈花寺被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劃撥給該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曾在此辦學。1953年起,拈花寺轉為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作為廠房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移交北京市有關部門管理,拈花寺大殿被拆除以建設廠房。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拈花寺產權重歸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為落實國家的宗教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同意將拈花寺產權移交給北京市佛教協會,北京市佛教協會也同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繼續租用拈花寺[3][4][5]

2003年,拈花寺被列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召開了協調會研究搬遷問題,但因中國人民大學方面提出高額補償費而無法進行。2013年6月,北京市按照有關政策落實了5000萬元騰退補償資金。2013年8月,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四方簽訂《拈花寺騰退移交協議書》[4][5]

建築[編輯]

拈花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6432平方米,房屋184間,分為中路、東路、西路[2]

中路建築依次為一字影壁、山門、八字牆、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藏經樓。影壁為石砌,長24.5米,厚1米;山門面闊三間,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有斗拱,石卷門額上書「敕建拈花寺」;八字影壁在山門兩側;山門內左右有鐘樓、鼓樓;天王殿亦面闊三間;大雄寶殿面闊五間,今已拆除;寶殿前有月台,台下立萬曆九年「《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碑記》碑」、「《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碑」以及雍正十二年之「御製拈花寺碑」,現移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東西配殿尚存五間;伽藍殿五間,東西廡房共十六間。藏經樓五間,兩側為過壟脊灰筒瓦短廊,東西配樓各三間。

東路建築有六層殿:一層殿三間,二層殿五間,三層殿九間,坎牆內鑲石刻;四層殿五間;五層殿五間,兩側有廂房;六層殿五間,兩側廂房各五間,東廂房兩次間的後山牆上鑲有石刻。

西路建築有四層殿:一層殿三間,有垂花門一座;二層殿五間,三層殿五間,四層祖堂十七間,為「凹」型建築,堂前原有四角攢尖方亭名「素心亭」,現已拆除。

寺內銅佛像部分移至白塔寺,部分移至法源寺[2]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文)于敏中等. 日下舊聞考:「佛座繞千蓮,蓮生千佛。」
  2. ^ 2.0 2.1 2.2 明代古建拈花寺偏殿着火. 新浪. 2009-12-12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3. ^ 3.0 3.1 拈花寺民族大世界被令限期整改. 新京報. 2011-08-10 [202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4. ^ 4.0 4.1 北京拈花寺恢复为宗教场所 占用方获得5000万补偿. 佛教在線. 2014-01-27 [202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5. ^ 5.0 5.1 人民大学:拈花寺是划拨而非“占用”. 新京報. 2014-01-30 [202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