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北朝至西夏 |
編號 | 5-471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文殊山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一處早期佛教遺存,屬涼州模式石窟的範圍內。全境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區域,由文殊寺、百子樓、普化寺、千佛洞,萬佛塔、五百羅漢堂、觀音洞,等七部分組成。共有遺存石窟131座,根據形制、功能,可分為中心柱窟、禪窟、僧房窟、佛殿窟等類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窟1座,窟前寺院遺址20餘處,魏、晉、隋、唐、(西夏)、元、明、清不同時期的洞窟三十餘個,保存有佛像500餘身,壁畫1200多平方米。[1]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前山萬佛洞的《彌勒上生經變》壁畫高2.3米,寬3.05米,繪製了宮殿樓閣12座,大小人物239人,畫面中心,彌勒菩薩身着藏式服飾,為諸天和眾生說法。[3]
文殊山石窟的具體開創年代不明,目前有北涼說和北魏說,現存元代泰定三年(1326)所建《重修文殊寺碑》記:「所觀文殊聖寺古蹟,建立已經八百年矣」。[4]從1326年上推800年,即526年,為北魏孝昌二年,說明北魏孝昌年間以前文殊寺已經建立。
北京大學考古系宿白教授提出的「涼州模式」說認為:「涼州模式似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可參考天梯山殘存的遺蹟,酒泉等地出土的五涼石塔和炳靈第一期龕像;晚期可參考肅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和炳靈第二期龕像。」199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對河西早期石窟進行了考察,之後暨遠志撰文認為文殊山前期洞窟(第9、10、11、12窟)和後期洞窟(第7、8、1、2、3、4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屬北魏太和及稍後的北魏時期。[5]
清乾隆《重修肅州新志》載:「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硤之內,鑿山為洞。蓋房為寺,內塑佛像。近年又修庵閣,曰黑窯洞、曰紅門寺、曰大士清庵、曰台子寺、曰接引殿、曰亥母洞、曰圓覺庵、曰千佛閣、曰觀音堂、曰玉皇閣,故碉無數,舊稱有三百禪室,號曰小西天。增廢先後無常,大約皆是唐貞觀中所遺也,歲久俱湮廢。維台子寺、玉皇閣尚存,今有喇嘛三百餘人,住持大寺。其西有緇衣僧,募建聖壽寺,內有元太子喃答失重修碑記刊名。兩山南北對峙,中有藥泉水東流。」清人《重修肅州新志稿》記載:「山峽之內,鑿山為洞,建屋為寺,俗稱三百禪室,號曰『小西天'。」清光緒三年(1877年),文殊寺院遭戰火焚毀。
參考文獻
[編輯]- ^ 文殊寺旅游景区. 肅南裕固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1-20 [2024-10-28].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0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 ^ 王雎. 文殊山 媲美敦煌的“小西天”. 中國國家地理網. 2024-09-04 [2024-10-28].
- ^ 文殊山石窟-遗产数据库 -. www.silkroads.org.cn. 2018-02-28 [2024-10-28].
- ^ 甘肃石窟寺丨文殊山石窟_寺院. 搜狐. 2019-08-20 [2024-10-28].
這是一篇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