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現代主義文學
象徵主義文學
表現主義文學
意識流文學
超現實主義文學
未來主義文學
意象主義文學

未來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期興起於意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是未來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未來主義文學的成就不如未來主義繪畫高,在橫向上也並沒有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一樣發展成國際性的文學運動。未來主義文學的發展主要局限於意大利一國,在晚期也波及鄰國法國和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

概述[編輯]

未來主義文學是法國象徵主義文學意大利的體現和延伸。「未來主義」一詞是意大利青年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於1908年提出的。1909年,馬里內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號召全面反對傳統,頌揚機器、技術、速度暴力和競爭。在以後七年中,《未來主義畫家宣言》、《未來主義音樂家宣言》等等分別問世。至1916年9月,未來主義理念在意大利文藝界全面鋪開,正式成為一個強大的流派。

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的未來主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從1913年起,就分化為左翼和右翼,以馬里內蒂為首的右翼是主導力量。右翼的未來主義者與法西斯政黨合作,堅持反對一切傳統,走極端的語言實驗道路。而以帕拉澤斯基盧齊尼為代表的左翼未來主義者則批判民族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反對法西斯,認為馬里內蒂盲目地拒絕過去,勢必導致盲目地否定未來。1915年,兩派徹底決裂,左翼退出未來主義陣營。

未來主義法國也有反映。詩人阿波利奈爾從1911年起就與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者交往。他將其時法國盛行的立體主義藝術與意大利的未來主義結合起來,提出「立體未來主義」,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

除意大利外,未來主義最主要的陣地是蘇聯。未來主義文學的創作主張和剛剛成立的蘇聯的共產主義理念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湧現出一大批未來主義詩人。1913年,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發表《給社會趣味一個耳光》,兼收散文和詩歌。其中否定遺產,批判象徵派,要求從形式上、語言上革新文學。未來主義文學在蘇聯的發展持續至20年代中期才逐漸衰落,被超現實主義文學取代。

理論主張[編輯]

20世紀初,歐美社會已經呈現城市化工業化、機械化的面貌。在這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意大利是落後者,其發展遠較英國法國美國為遜。意大利的知識階層不滿現存秩序,陶醉於科技的新成就。未來主義的文學思潮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它既有否定過去、開拓未來的一面,表現了革命的創新精神,又有反理性主義、虛無主義的一面,瀰漫着悲觀的情緒。

未來主義文學表現的主題通常非常相似。未來主義詩人們不厭其煩的歌頌船塢、工地、工廠、橋樑、飛機和勞動者;讚揚戰爭和軍國主義,稱「戰爭是世界唯一的潔身之道」。速度機械暴力技術等主題是未來主義詩歌中最常見的題材。這一趨勢後來逐漸發展到虛無主義的層面。馬里內蒂在1912年甚至提出反理性、重直覺的非人化主張。他聲稱在文學中要消滅自我,消滅一切人的心理活動,最終以物質來代替人類。這種重物輕人的主張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新小說

在語言上,未來主義者是最激進的語言解放者。在1912年的《未來主義文學的技術性宣言》中,主張把語言從羅曼語族句式的牢籠中拯救出來,消滅語法,將名詞任意羅列,使用動詞不定式,取消形容詞,取消副詞連詞,取消標點符號,甚至主張可以在詩歌中引入數學符號。此外,馬里內蒂特別重視用「不連貫的想像」通過廣泛的類比和名詞重疊造成形象網絡,以此來體現最真實的生命深處的直覺反應。

未來主義文學流派始終貫串着一條反傳統、反理性、重直覺本能、物質本質的理論路線,適應現代機械文明和現代時空意識的發展,在藝術上不無創新之處。但它主要是作為一種除舊布新的破壞力量而引起人們震動的。在文學實踐上,未來主義者好走極端、粗暴的否定一切,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文學成就也非常有限,遠不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

文學實踐[編輯]

意大利[編輯]

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1876-1944)是歐洲意大利未來主義文學運動的領導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屬於右翼。他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港一個富裕的意大利人家庭。1893年遷居巴黎,1895年回到意大利

馬里內蒂早期的詩歌如《老海員》(1897)、《征服星球》(1902)等都是用法語寫成,帶有濃厚的象徵主義文學色彩。1909年他創辦文學期刊《萊采巴》,正式開始倡導未來主義

馬里內蒂的文學成就首先要推他的四篇未來主義宣言。這些宣言篇幅不長,但充滿除舊布新的激情,觀點明確而大都不嚴謹。此外,馬里內蒂的詩作如《空間與時間》、《戰鬥》等基本上是純粹的語言實踐,很難說有多少實際的意義。但在當時的意大利,這些詩作卻引起極大的反響。一時間破壞語法,廢棄形容詞副詞標點符號,引入數學符號等語言實驗風靡詩壇。

除詩歌外,馬里內蒂還在戲劇領域嘗試過未來主義風格的創作。他於1915年發表《未來主義戲劇宣言》,批判傳統戲劇的迂腐、冗長,主張在極端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里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像中發掘出來的一切」。其代表劇作《他們來了》就是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馬里內蒂的戲劇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法國荒誕派戲劇

除馬里內蒂外,意大利的未來主義作家還包括雷莫·基蒂,他曾創辦刊物《未來主義的意大利》,著有《未來主義電影》和劇本《建築》、《黃與黑》等。

左翼未來主義著名詩人阿爾多·帕拉采斯基(1885-1974)的代表作《我是誰?》是未來主義詩歌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喬萬尼·傑爾比諾的代表作《爭鬥着的自然界》把晝夜交替比作光與影的鬥爭,很能體現未來主義者強調暴力和鬥爭的觀點。

法國[編輯]

吉約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是未來主義在法國的代表詩人,受到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和未來主義詩人馬里內蒂的影響,自創「立體未來主義」。1913年,他發表《未來主義的反傳統主義:綜合宣言》,呼喚新的美感和新的表現方法,歌頌新的科技文明。但阿波利奈爾和意大利的右翼未來主義者截然不同,他並不全面否定傳統,主張要「重視經驗和秩序」。他在詩歌的語言上也做出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阿波利奈爾的代表作品是詩集《酒精集》(1913),其中收錄的名作《蜜蠟波橋》已經成為法語詩歌中的經典。詩人用塞納河水比喻逝去的愛情。全詩取消標點符號,且具有民歌情調。

阿波利奈爾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死後出版的《意識的圖像》,標誌着現代法語詩歌在詩體和格律上的一次大解放,是成熟的立體未來主義風格。

阿波利奈爾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單純的語言、形式探索,在內容上新意不多。

蘇俄[編輯]

未來主義文學在蘇俄的代表人物是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洛維奇·馬雅可夫斯基。他出生於格魯吉亞,1905年遷居莫斯科,早年參加布爾什維克黨。1912年,他集結一些志趣相同的詩人發表文集《給社會趣味一個耳光》,宣稱:「只有我們才能代表我們的時代的面貌……要把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等從現代生活的輪船上扔出去」。在反傳統方面,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馬里內蒂最為相近。

在早期的詩作《夜》中,馬雅可夫斯基描寫舊俄都市景色,以嘲諷的口吻描繪夜都市紙醉金迷的人群、娼妓和賭棍。然而詩人最傑出的未來主義詩作卻是發表於1915年的長詩《穿褲子的雲》,發表後幾乎成為蘇聯未來主義文學的綱領性作品。

1925年,馬雅可夫斯基公開宣佈:「未來主義蘇聯政府不能攜手並進,現在我要與未來主義作鬥爭」,而實際上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未來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1930年2月,馬雅可夫斯基遭人攻擊,被排除於無產階級作家行列之外,同年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