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帝魚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帝魚龍屬
化石時期:中三疊紀247.2–242.0 Ma
[1]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收藏的正模標本的頭骨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分支點 休恩魚龍類 Hueneosauria
亞目: 狹鰭足類 Longipinnati
屬: 海帝魚龍屬 Thalattoarchon
Fröbisch et al., 2013
  • 食蜥海帝魚龍 Thalattoarchon saurophagis模式種Fröbisch et al., 2013

海帝魚龍屬學名Thalattoarchon)是一屬生活於中三疊世的美國西部地區的已滅絕魚龍。[2]模式種食蜥海帝魚龍Thalattoarchon saurophagis希臘語中意為「以蜥蜴為食的海洋帝王」)於2010年在美國內華達州發現,2013年被正式描述。它的標本為一副單獨的骨架即正模標本FMNH PR 3032,由部分頭骨、脊柱、髖骨和部分後鰭組成。據估計,海帝魚龍屬的總體長至少為8.6米(28英尺)。[2]海帝魚龍屬被認為是第一批能夠捕食與自己體型相似的獵物的海洋爬行動物之一,它是一種可以與現代虎鯨相提並論的生態角色。[3]海帝魚龍屬生活在三疊紀早期魚龍類首次出現的四百萬年後,因此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成為了頂級掠食者的海洋爬行動物。它生活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後800萬年,表明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得到了迅速恢復。[2]

描述

[編輯]
復原圖

海帝魚龍屬是一類體型龐大的魚龍,據估計,它的身長至少為8.6米(28英尺)。[2]唯一已知的海帝魚龍屬骨架並不完整,但可以根據其他早期魚龍的拉長體型和歪型尾鰭來推斷它的外形。海帝魚龍屬可以通過一個獨特的特徵來辨認,這在魚龍中是獨一無二的:大而薄的牙齒有兩個刃口和光滑的牙冠,而大多數晚期魚龍擁有更小的錐形牙齒。晚三疊世魚龍西藏喜馬拉雅魚龍也有具有鋒利邊緣的大牙齒,但可以與食蜥海帝魚龍相區別,因為它的齒冠表面有凹槽。海帝魚龍屬的外形與另一類體型巨大的中三疊世魚龍杯椎魚龍屬非常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其頭部相對於其身體的比例大約是杯椎魚龍屬的兩倍。[2]

分類

[編輯]

以下為Fröbisch等人在2013年整理的分支圖[2]

魚龍超目 Ichthyopterygia 

侏儒泅魚龍屬 Parvinatator

歌津魚龍屬 Utatsusaurus

短尾魚龍屬 Grippia

巢湖龍屬 Chaohusaurus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科爾納利混魚龍 Mixosaurus cornalianus

異齒魚龍屬 Phalarodon atavus

法氏異齒魚龍 Phalarodon fraasi

布氏杯椎魚龍 "Cymbospondylus" buchseri

魚形杯椎魚龍 Cymbospondylus piscosus

加利福尼亞魚龍屬 Californosaurus

穿脛魚龍屬 Toretocnemus

貝薩諾魚龍屬 Besanosaurus

食蜥海帝魚龍 Thalattoarchon saurophagis

通俗秀尼魚龍Shonisaurus popularis

西卡尼薩斯特魚龍 Shastasaurus sikanniensis

太平洋薩斯特魚龍 Shastasaurus pacificus

梁氏薩斯特魚龍 Shastasaurus liangae

貴州魚龍屬 Guizhouichthyosaurus

卡洛維龍屬 Callawayia

哈得孫魚龍屬 Hudsonelpidia

施瓦本魚龍屬 Suevoleviathan
(continued...)

施瓦本魚龍屬 Suevoleviathan (concluded)

泰曼魚龍屬 Temnodontosaurus

蛇嘴魚龍屬 Leptonectes

劍魚魚龍屬 Excalibosaurus

真鼻龍屬 Eurhinosaurus

麥高恩魚龍屬 Macgowania

狹翼魚龍屬 Stenopterygius

魚龍屬 Ichthyosaurus

短鰭魚龍屬 Brachypterygius

大眼魚龍屬 Ophthalmosaurus

扁鰭魚龍屬 Platypterygius

海靈魚龍屬 Caypullisaurus

一項於2016年進行的支序分析表明,海帝魚龍屬屬於杯椎魚龍科而非基幹瑪麗安魚龍類[4]

古生態學

[編輯]

海帝魚龍屬被認為是最早的能夠獵殺體型與自身相當的獵物的大型海洋捕食者之一,其食物鏈等級可與現生的虎鯨相媲美。海帝魚龍屬的生存年代位於下三疊世首次出現魚龍後的400萬年,因此它也是海生爬行動物中最古老的頂級掠食者。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800萬年後,海帝魚龍屬就出現在了海洋中,這表明在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恢復速度非常快。[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alattoarchon Fröbisch et al. 2013 (ichthyosaur). Paleobiology Database. Fossilworks. [11 August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2. ^ 2.0 2.1 2.2 2.3 2.4 2.5 Fröbisch, N.B.; Fröbisch, J. R.; Sander, P. M.; Schmitz, L.; Rieppel, O. Macropredatory ichthy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trophic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 1393–1397. PMC 3557033可免費查閱. PMID 23297200. doi:10.1073/pnas.1216750110. 
  3. ^ Giant Fossil Predato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Rise of Modern Marine Ecosystem Structures. ScienceDaily. 7 January 2013 [7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4. ^ Jiang, Da-Yong; Motani, Ryosuke; Huang, Jian-Dong; Tintori, Andrea; Hu, Yuan-Chao; Rieppel, Olivier; Fraser, Nicholas C.; Ji, Cheng; Kelley, Neil P.; Fu, Wan-Lu; Zhang, Rong (23 May 2016). "A large aberrant stem ichthyosauriform indicating early rise and demise of ichthyosauromorphs in the wake of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6. 26232. doi:10.1038/srep26232
  5. ^ Fröbischa, N. B.; Fröbischa, J. R.; Sanderb, P. M.; Schmitzc, L.; Rieppeld, O. (2013). "Macropredatory ichthy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trophic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oi:10.1073/pnas.12167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