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牙形石綱
化石時期:495–201.3 Ma
寒武紀-晚三疊紀
牙形石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演化支 嗅球類 Olfactores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總綱: 無頜總綱 Agnatha
綱: 牙形石綱 Conodonta
類群

牙形石(Conodont),是一類早已滅絕的海底脊椎動物,能游泳並兩側對稱的,擁有很多針刺狀的牙齒,骨骼結構較今日之脊椎動物顯得較為原始。

牙形刺的外部形態可分三大類:單錐型、複合型和台型。主要功能為捕捉、切割、研磨、過濾、吞咽食物顆粒。牙形刺內部構造極其複雜,根據組織學研究可把牙形刺劃分為三大類:原牙形、副牙形和真牙形。從寒武紀開始出現,幾經盛衰,絕滅於中生代三疊紀末期,其演化歷程達3億年。

名稱[編輯]

牙形石的別稱眾多,最常用的是牙形刺,也能翻譯為牙形蟲牙形類錐齒錐齒類等。

化石[編輯]

牙形石的生物分類位置問題爭論了140年。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有魚牙說、蟲顎說。80年代後,又有牙索動物說、觸手環動物說。1995年,產自蘇格蘭和南非的化石表明牙形刺是一大類沒有骨骼和上下頜的魚形動物,屬於脊椎動物無頜類。這類動物體長一般可達5厘米,其中美麗普羅米桑牙形石英語Promissum pulchrum體長可達40厘米,是大型牙形石之一。看起來像長着凸出的大眼睛和一條尾鰭的鰻魚。每個魚形動物的頭的底部都有許多種牙形刺。

牙形石化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由磷酸鈣組成,一般呈琥珀光澤,淺褐黃、灰白色。化石大小一般在0.1~4毫米之間,屬微體化石,牙形石的化石在各種沉積岩中分佈甚廣,灰岩頁岩中最多,白雲岩燧石次之,但是牙形石僅限於海相沉積物,非海相沉積物中至今尚未見到。

牙形石從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出現,幾經盛衰,絕滅於中生代三疊紀末期,其演化歷程達3億年。牙形石在這個期間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成為標準化石,有效地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牙形石形體很小,在鑽探工程中的少量岩芯和岩屑中同樣可以採集到,這是大化石所不及的。所以在地層劃分和對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層的劃分對比中,牙形石正日益起着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編輯]

  • 郝詒純 茅紹智.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M) 2.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3: 144–167. ISBN 978-7-5625-0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