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龍多山

座標30°15′49″N 106°00′25″E / 30.26361°N 106.00694°E / 30.26361; 106.0069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多山
龍多山在中國的位置
龍多山
龍多山
龍多山的位置
最高點
海拔619.7米(2,033呎)
地形突起度242米(794呎)
座標30°15′49″N 106°00′25″E / 30.26361°N 106.00694°E / 30.26361; 106.00694
地理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合川區潼南區四川省武勝縣
地質
岩石年代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龍多山是一座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潼南區四川省武勝縣交界地區的山,距合川區城區55公里、潼南區城區30公里[1],其主峰位於重慶市合川區龍鳳鎮境內,海拔619.7米[註 1],相對高度242米,是四川盆地內最高的山,也是潼南區的最高處[2][3],因其山勢挺拔峻秀,峰巒起伏,逶迤飛騰,宛若龍蟠,故名龍多山,又名龍頭山[4][5]

自然環境

[編輯]

區域地理

[編輯]

龍多山地區位於東經105°30′至105°59′、北緯30°10′至30°14′之間,地處涪江嘉陵江分水嶺地帶,屬平緩丘陵地貌,主峰海拔619.7米,另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0餘座,山形奇異。山體總體呈方山,頂部平坦,四周為峭壁,懸崖高度在5至15米之間,山體位於龍鳳場向斜軸部東崖略偏南東翼,由上侏羅統下白堊統[6]蓬萊鎮組英語Penglaizhen Formation砂岩泥岩組成[註 2],岩層平緩,其中主要有兩組的裂隙,均為高角度裂隙,呈「X」形分佈。而山下多是淺丘和平壩,海拔在350至400米之間,屬台地地貌。[2][7]

氣象氣候

[編輯]

龍多山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季早、夏季長、秋季短、冬季遲,四季分明,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富且冰雪少,地區風力小,濕度大,日照少、雲霧多,山上年均氣溫約16攝氏度。[2]

自然資源

[編輯]

龍多山地區水資源豐富,有10餘處常年不斷的泉水,其中靈山寺的泉水曾記載大旱不竭[8],泉水自侏羅紀砂岩中湧出,無色透明,味甘;動物資源豐富,有野雞白鹿布穀杜鵑啄木鳥山雀畫眉翠鳥斑鳩秧雞松鼠果子狸黃鼬等生存;植被則以針葉林和長葉闊葉林為主,有竹林、果林、灌木、草地、濕地等多種類型。[2]

景觀旅遊

[編輯]

龍多山是川中地區風景遊覽地,有龍多山風景名勝區,2009年被列入「重慶市十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山上主要有巴蜀分界石、龍佛寺、上清宮等遺址景點,有龍多山摩崖石刻[9];有靜老崖、飛仙泉、飛仙洞、飛仙石、靈隱崖、仙台、癩蛤蟆石等「一個故事一個景點」;亦有鷲台獻瑞、飛仙流泉、怪石銜松、晴岩繞翠、黃龍吐霧、城舊跡、橫江白練、群峰聳翠等自然景觀。[2][3][4]此外潼南區在龍形鎮修建了龍多山登山步道[10],合川區也在龍鳳鎮修建了龍多山旅遊健身步道[11]

交通

[編輯]

龍多山區有重慶渝資高速、省道538、539經過,現時正在修建二郎經龍多山至太和快速幹道[12]

歷史文化

[編輯]

巴蜀古界爭論

[編輯]

龍多山是巴蜀的重要界線,但有爭議,一為古代稱其附近有青石山,其是否存在和龍多山、青石山何者為巴蜀古界有爭議,二為此「巴蜀」是巴國蜀國還是巴郡蜀郡[13]

前者中青石山關於古界的記載比龍多山早,如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明一統志》《蜀中廣記》等志書中都有記載,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認為青石山是巴蜀分界,而龍多山與之為兩座山,但青石山位置不可考,在先前志書中所述的位置現時並不存在此山,而後出現的《蓬溪縣續志》最早記載認為青石山即龍多山,但再後仍受質疑,現時有學者認為龍多山和青石山與古書中記載青石壩距離較吻合,因唐代孫樵作的《龍多山錄》的名聲遠超青石山,古人將青石山原名忘卻,誤認為是二山,實際龍多山就是青石山,是巴蜀古界[13],現時也多認為龍多山是古界[1][3][4][9]

後者中現時多說其為巴國、蜀國分界線[1][3][4][9],有傳是漢高帝八年(前199年)其山北有一巨石中部斷裂就形成了巴國、蜀國界線[14],稱「石裂為界」,不過亦有學者認為此應由彼時雙方的軍事力量決定,且兩國界線爭端不應遺留至漢朝解決,另《元和志》認為前述青石山是巴郡、蜀郡分界線[15],故有另一說法是其為巴郡、蜀郡分界線。[13]

宗教民俗

[編輯]

龍多山歷來為佛教道教的名山。傳西晉永嘉三年(309年)有廣漢仙人馮蓋羅在山上修道煉丹,後全家17人升仙;唐朝初期龍多山便開始修建寺廟,武則天稱帝時有山僧欽敕修放生池,天寶年間石刻漸成,龍多山成為宗敏名山之一,佛教、道教在此融合,但因山上道像年代更久遠,可能道教在山上歷史更長[16];現時山上有寺廟4座、道觀2座、摩崖造像76龕、石刻碑記1742座。[2]其中石刻早至東晉,多為唐,有造像、石坊、碑碣等多個品類,石刻有等多種書法。[4]龍多山附近合川和武勝等地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爬龍頭山的習俗,相傳這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當天有數萬人從四方八面趕來朝山祈福[10][17],其餘如春節等固定時期亦有眾多前來燒香的遊客[18]

歷史建築

[編輯]

寺院亭台

[編輯]

龍多山寺院亭台頗多:[3]

  • 靈山寺:原名馮仙祠,始建於晉,現時僅遺存寺墓。
  • 鷺台寺:龍多山的主廟,原名原名集聖院,由唐初永嘉禪師創建,在1962年被拆毀,現時存殘柱碑碣。
  • 武丑宮:始建於初唐,清乾隆年間改建並更名牛王殿,並於民國時期再次修繕,更名武丑宮,現時為民宅。
  • 龍君亭:始建於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祭祀農神和馮仙像,現時僅存亭基。

另還有佛恩寺、零佛廟、龍鳳寺等,現時僅存墓。

古城遺址

[編輯]

龍多山有一個為防止農民起義軍而建的古城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其依山而建,全由條石築成,有東門永鎮門、西門太平門、南門瑞映門、北門迎恩門宮4道城門,易守難攻,在清代防禦白蓮教起義的鬥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現時僅存城門洞。[2][19]

山下還有赤水縣城遺址,位於赤水場西北約500米的赤水溪畔,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河坎院子為古赤水縣縣衙遺址,現時長滿了竹木。[20]

革命遺址

[編輯]

山上有由秦耀、秦鼎創建的龍多山武工活動據點,並於民國35年正式成立龍多山武工隊,後於金子沱武裝起義前改編,原活動據點於20世紀60年代因火被毀。[2]

古詩文詞

[編輯]
  • 《龍多山錄[註 3]》:唐廣明元年(880年),因黃巢起義唐僖宗入川避難,曾遊覽龍多山,同遊人中書舍人、散文家孫樵於期間的作品。[5]
  • 《遠眺》【明】劉士逵:「鳧舄三年降,龍多百里程。久懷靈鷲勝,頻上釣魚城。霜堆楓葉下,秋色晚山橫。北望凝目處,浮雲障帝京。」[5] 劉士逵亦作《龍多山題記》和《登龍多山詩》。[21]
  • 《憩龍多山題子規亭》曹學全作,七言絕句[21]
  • 《龍多山八景》福泰作。[21]
  • 《龍多山》【宋】何師亮:「駕鶴今千載,棲禪定幾年。煙雲流洞日,樓閣倚山巔。松下嬰兒長,岩前石乳圓。相逢尋二老,明月弄寒泉。」[2]
  • 《游龍多山》【清】劉泰山:「一日驅馳百里程,翠微深處踏雲行。煙開鷲嶺飛丹閣,霧散龍山聳赤城。石乳香流泉滑滑,松風響動鳥嚶嚶。憑高不阻登臨路,好待前溪月色明。」[2]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一說624米。[2]
  2. ^ 一說由下伏於蓬萊鎮組之遂寧組英語Suining Formation厚層砂岩夾屬層的頁岩組成。[2]
  3. ^ 又稱「龍多山記」。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龙多山.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 2017-10-10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劉旗; 劉文海;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 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重庆市志·旅游景区志.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 317–321. ISBN 978-7-5697-0250-7. 
  3. ^ 3.0 3.1 3.2 3.3 3.4 合川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 合川县志.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681–682. ISBN 7-220-03040-1. 
  4. ^ 4.0 4.1 4.2 4.3 4.4 李揚. 潼南:山色秀丽龙多山 登高揽胜碧水间. 華龍網. 2017-10-28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5. ^ 5.0 5.1 5.2 蘭夢寧; 重慶政協報. 神秘传奇龙多山. 重慶政協. 2021-12-07 [2022-08-03]. [失效連結]
  6. ^ Huang, D. Jur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9, 62 (1): 223–255. Bibcode:2019ScChD..62..223H. S2CID 134359019. doi:10.1007/s11430-017-9268-7可免費查閱. 
  7. ^ 鄭國才; 丁軍; 黃建生; 趙明澤; 趙艷龍; 張卓燕; 周俊召. 龙多山摩崖造像(实验区)地质环境调查及保护方案设计. 工程勘察: 64-68.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8. ^ 《龍多山錄》云:」又有靈山院,泉自岩出,瀦為方池,大旱不竭。「
  9. ^ 9.0 9.1 9.2 周雲. 合川龙多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華龍網. 2019-05-06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0. ^ 10.0 10.1 李揚. 潼南龙形:一条登山步道将直通龙多山. 華龍網. 2016-12-20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1. ^ 周雲. 合川龙凤镇:500万打造龙多山旅游健身步道. 華龍網. 2015-12-11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2. ^ 魏鑫. 二郎经龙多山至太和快速干道开工了!. 今日合川網. 2019-03-19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3. ^ 13.0 13.1 13.2 藍勇; 陳俊梁. 古代巴蜀界山:青石山、龙多山异同考. 中華文化論壇: 108-114, 156-157.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4. ^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六《山南西道四》云:「漢高帝八年,一朝密霧,石為之裂,自上及下破處,直若引繩焉,於是州界始判。」
  15. ^ 《元和志》 卷三十三青石縣云:「(青石山)在(青石)縣東南,水路五十九里。舊巴、蜀分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從上至下,直若引繩,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16. ^ 重慶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 文物志-上篇 地面地下文物-第四章 古代岩画 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碑刻-第二节 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重庆市志 第十卷.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5621-3490-1. 
  17. ^ 周雲; 華龍網. 合川:三江龙吟水欢城 魅力无限令人向往. 鳳凰網. 2017-03-17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7). 
  18. ^ 看公益诉讼如何强力介入文物古迹保护. cq.news.cn.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19. ^ 符永利; 蔣曉春; 羅洪彬; 曹建軍; 熊小洪. 重庆合川龙多山寨遗址调查简报. 長江文明. 2017, (2015年02期): 20-34. 
  20. ^ 周雲; 合川日報. 龙多山南麓赤水溪畔 古代曾设立赤水县. 今日合川網. 2018-04-28 [2022-08-03]. 
  21. ^ 21.0 21.1 21.2 胡中華. 合川 三月三上龙多山. 實用汽車技術: 36-39. [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