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阿爾貝特·凱塞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貝特·凱塞林[編輯]

以下討論已結束,請不要對此存檔進行任何編輯。
阿爾貝特·凱塞林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由Anibear與Ai6z83xl3g編輯的純英譯條目,目標優良或特色,供各位審議,謝謝。—Ai6z83xl3g留言2013年6月13日 (四) 19:19 (UTC)[回覆]
評審期︰2013年6月13日 19:19 (UTC) 至2013年7月13日 19:19 (UTC)

內容與遣詞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格式與排版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

修改太多太雜,所以還是放在一起說吧 囧rz……

首先,是我這次主要做的事情:刪除重複出現的詞彙,拆分長句,斷句,修改被動式,簡化/小修表達方式,將弱相關內容拆出為註釋。

然後,是我覺得需要解釋的修改:

  1. 「軍事學院」有歧義,易使人以為與上文自相矛盾(「1905年至1906年」),所以改成全名;
  2. 「錯誤的文獻資料」易有「這一資料全錯」之感,因而將「錯」移到具體的錯誤處;
  3. 「凱塞林逐漸意識到」一段。我看的時候覺得內文應該有因果關係,所以去翻了原本,發現的確如此,於是重寫了一下。
  4. 第一段引言。原文裏用的連詞是比較弱的「and」,所以我將後面的內容改成「補充」式表述。
  5. 「凱塞林繼續為美國陸軍歷史研究部門撰寫着戰史」,這裏有「繼續」,前面卻沒有提到他寫過戰史,但在這之前,明顯只有被美軍俘虜那段時間裏,凱塞林才可能會幫美國人寫戰史,所以我稍加補充。
  6. 「out-generalled」。這個詞的意思的確是「超越某人的領導/指揮能力」,就我個人理解,在這裏指的就是「這情況太難應付,已超過他的指揮能力限度」,也即「力所不及」,因而我最後改成「凱塞林感到他已力不從心」。

最後,是我仍然沒頭緒的需修改處,以及一些不確定的地方:

  1. 「他在意大利優異地指揮軸心軍作戰」,「優異地」應稍作修改;
  2. 「一開始,凱塞林並不接受這一協議,」整段,我覺得非常缺乏過渡,雖略修,但仍不夠順暢;
  3. 「因此,如果意大利法庭要宣判那些戰爭罪行的執行者有罪,那麼對凱塞林的審判就成了一個法律前提」,這句話我沒有看懂(不過原文似乎也是這麼寫的),不知該怎麼理解呢?
  4. 「亞歷山大就表示過對凱塞林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官的崇敬」,似乎沒什麼問題,但讀起來總覺得有歧義;
  5. 「凱塞林還曾於一段時間裏,經常以專家證人的身份出現在對前國防軍將領的審判法庭上……」,其實我覺得應該採用註釋式,說他在「將軍審判」時出任專家證人就行了,然後用一個註釋說明「將軍審判」是什麼玩意,不知如何呢?

當然,話說回來,就現在的質量,FA應該也沒問題了,試試看能不能解決以上問題,再作提升吧 - Dr. Cravix Electric Café♪ 2013年6月21日 (五) 14:11 (UTC)[回覆]


(都有點列還是打個分隔線好了)感謝閣下對本文之校閱與修訂,內容回覆如下:
  1. 上半部份修訂同意您的看法,不過最後的「凱塞林感到他已力不從心」我覺得那第三人稱有點雞肋,換成「凱塞林已感到力不從心」為佳。
  2. 「他在意大利優異地指揮軸心軍作戰」當初打這句話時就感覺唸起來很彆腳,不過目前我還想不出更好的版本,只得等等了。
  3. 「一開始,凱塞林並不接受這一協議」這部份我覺得有些時間上與邏輯上的矛盾,因為在本敘述裏,「凱塞林知道這一情況,並在最初還贊同這一行動」,後面又是「一開始,凱塞林並不接受這一協議」,所以究竟他一開始的態度為何呢?如果真是「一開始同意→不同意」的話,那下段的「一開始並不接受協議」的部份就無必要存在,要轉為黑臉的話,從解職的動作就看得出來。所以我認為「一開始,凱塞林並不接受這一協議」一句是可以去除的。從上方通知希特拉後,立即將主張停戰的將領免職,閱讀上是合情合理的。
  4. 「因此,如果意大利法庭要宣判那些戰爭罪行的執行者有罪,那麼對凱塞林的審判就成了一個法律前提」從前文推敲的話,《莫斯科聲明》表示犯罪的德國納粹與對戰爭罪行有責任的將領應送到他們給自己犯下罪行的國家,交由當局審理,而英國人雖然主張戰犯膺懲,但卻又不肯把自己逮捕的德國高級將領交給他國審理,因此,如果意大利想要審理犯有義國認定犯有戰爭罪的德國人,那凱塞林必須被(英國,莫斯科聲明本文沒交待這個認定標準誰來判別,這是我的推測)認定為戰犯,意大利才有口實憑着《莫斯科聲明》,要求引渡送審(否則英國人沒有理由把凱塞林交出來,因為他只是是一位普通被我們羈押的「高級將領」),我是這樣理解的。
  5. 「亞歷山大就表示過對凱塞林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官的崇敬」其實這句蠻好轉寫的,性質也很單純閣下指的是「(同樣)作為軍事指揮者,亞歷山大曾表示對凱塞林的崇敬」與「亞歷山大曾表示崇敬作為一位軍事指揮者的凱塞林」兩種歧義嗎?照常理說,英雄惜英雄、指揮崇敬指揮者,對象的軍事素養在該人心中應是有拿到高分的(若不是,那也無必要表明自己軍事指揮者的身份,因為對方根本沒有可以比擬的價值),所以意思應該是可以用「早在1943年時,亞歷山大就曾表示欣賞凱塞林的指揮能力」取代這兩句,讀起來也更無歧異?
  6. 「凱塞林還曾於一段時間裏,經常以專家證人的身份出現在對前國防軍將領的審判法庭上……」我是想維持原樣啦……因為「將軍審判」一詞在中文世界幾乎未曾出現過(我是從來沒見過啦...),而該詞的意思也不是很難說明,所以,比起放個很難理解的詞彙(請容我這麼說)在那裏,到註釋處才在說明,倒不如索性不讓該詞出現在正文中,直接把該詞的內容融入正文,顯得不突兀、更好理解。
以上。—Ai6z83xl3g留言2013年6月21日 (五) 16:00 (UTC)[回覆]

  1. 其實我本來寫的是「凱塞林已感力不從心」,但想到這似有「在這之前就已力不從心」的感覺,所以改得有點繁瑣 囧rz……不過的確,區別也不大,就這麼改吧~
  2. 想了一下,似可改成「在意大利指揮軸心軍作戰的兩年間,他表現優異,而在這之後,又被調往西線」,不知怎樣呢?
  3. 我個人認為,凱塞林所贊同/允許(consent同時有這兩個意思,在此後者似更合語境)的是「秘密講和」,而非「達成協議」,然後去查了原書(我看的是A Soldier's Record一本(網上找到的pdf= =),內容和自傳一模一樣,應該只是不同名,若需要可傳閱),發現說的是「允許和談」,但對此演變成「投降談判」卻一無所知,所以應該沒錯。就我覺得,這一段的問題是缺乏銜接,比如提到了「利默爾森到了波爾查諾」,卻一點沒提到他為什麼去波爾查諾,覺得有點囧……
  4. 其實我還是搞不大懂= =然後去查了原文(用了個錯誤的關鍵詞才找到前半部分= =),如下:

On principle, the War Office agreed that the Italians should try all war crimes committed against Italians in their own country, but high-randking German officers - specifically, Field Marshal Kesselring - were explicitly excluded from this provision. Thus, the conviction of the commander-in-chief was a legal prerequisite if perpetrators of war crimes were to be found guilty by Italian courts.

按我理解,這裏的意思是說,若主謀未伏法(因文中用「commander-in-chief」指代),執行者便不應定罪,不知這樣理解對嗎?
  1. 嗯,我說的歧義就是這個,雖然我也有點想太多 囧rz……就我個人認為,提及「軍事指揮官」,可能不止指軍事素養,或許也關係到上文說到的,「雖然打得很兇(激烈對抗),但也很乾淨」。不過提到指揮能力也足夠準確了,而且我或許又想太多了,總之就這樣吧~
  2. 之前我也有特地搜過「將軍審判」這個詞,的確基本搜不出什麼東西……那就保持現狀吧,嗯~
- Dr. Cravix Electric Café♪ 2013年6月22日 (六) 14:04 (UTC)[回覆]

  1. 了解,稍後修改。
  2. 嗯。
  3. 聽閣下一說好像能理解兩者間存在差異,但因為中間缺乏該有的資訊,使得投降過程變得很片段,不知您是否可從pdf中補充一些過程呢?
  4. 其實我認為他說的「commander-in-chief」沒有別人,就是指凱塞林,而原文翻成這樣應該沒錯:

原則上,戰爭部同意意大利人應審判那些在自己國家裏對意大利人犯下戰爭罪的罪犯,但德國高級將領,特別是凱塞林,則不在此列。因此,如果這些戰犯要送給意大利法院受審,大前提就是(他們的)總司令(凱塞林)必須被定罪

這樣來看,您的說法沒有錯,且我認為「但德國高級將領,特別是凱塞林,則不在此列」一語應指的就是英國人的態度(拒絕將此法適用於英國關押的德國高階官員),但這樣來看,要把目前維基條目中解釋再清楚一點好像頗有難度= =,您所參照的這段原文取自於Kesselring's Last Battle第150頁嗎?如果是的話,我想說把這段話直接弄上去,應該是會比較好理解吧?將

1943年10月的《莫斯科聲明》中說,「那些對上述罪行、屠殺和處決行動負有責任和持讚許態度的德軍軍官和納粹黨徒,應當被遣返至其所犯下罪行的所在國,以使他們可以經由這些被解放國的法律和自由的政府審判並懲處。」但是,一直主張審判戰爭罪行(這一主張在紐倫堡審判達到頂峰)的英國拒絕將此法適用於英國關押的德國高階官員。因此,如果意大利法庭要宣判那些戰爭罪行的執行者有罪,那麼對凱塞林的審判就成了一個法律前提

一段修改為

根據1943年10月同盟國所發表的《莫斯科聲明》,對於犯下罪行、屠殺和處決行動負有責任和持讚許態度的德軍軍官和納粹黨人士,應當被遣返至其所犯下罪行的所在國,令其受這些被解放國家的法律和自由政府審判與懲處。然而,強烈要求審判戰爭罪行(這一主張在紐倫堡審判達到頂峰)的英國卻拒絕將此法適用於英國關押的德國高級將領,特別是凱塞林。因此,如果意大利法庭要審判在意大利犯下戰爭罪的德國將領們,身為後者總司令的凱塞林的定罪成了法律上的前提。

不知如何?
  1. 嗯。
  2. 嗯。
-Ai6z83xl3g留言2013年6月22日 (六) 16:5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