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
中書省 | |||||||||
繁體字 | 中書省 | ||||||||
---|---|---|---|---|---|---|---|---|---|
簡化字 | 中书省 | ||||||||
字面意思 | 內央(或直屬)的秘書部門 | ||||||||
|
中書省,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試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沿革
[編輯]中書省是中央政權體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負責與皇帝討論法案的起草,草擬皇帝詔令,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有詳擬定稿之意[1]:66。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親覽批閱,御印可其奏,稱印畫[1]:66。經此手續後,便可降出奉行[1]:66。即是說,皇帝在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權,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1]:66。除中書省以外,還有負責審查詔令內容的門下省,以及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的尚書省。其中,中書省和門下省為決策機構,尚書省則為執行機構。
中書省長官在隋朝稱為內史令,唐朝稱為中書令,副職稱中書侍郎。中書省內設中書舍人若干,掌草擬詔命。不過,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元朝政府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由於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地位較前代尤為重要。中書令通常由皇太子擔任。中書省除為決策機構外,還負責直接管轄首都大都附近的腹裏地區。在腹里地區以外,在全國各地設置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初為中書省派出機構,後演變成為省級地方政府。
明朝初年,沿襲前朝,由中書省統六部。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2]。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3]。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4]。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5]。
時間 | 丞相 | 平章政事 | 丞 | 參知政事 |
---|---|---|---|---|
洪武元年戊申 (1368年) |
李善長 宣國公兼左丞相兼太子少師 徐達 信國公兼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
常遇春 鄂國公兼太子少保 胡廷瑞 廖永忠 德慶侯 李伯昇 |
趙庸 左丞兼副詹事 王溥 右丞兼副詹事 |
楊憲 傅瓛 八月免 汪廣洋 十二月任 劉惟敬 十二月任 |
洪武二年己酉 (1369年) |
李善長 宣國公兼左丞相兼太子少師 徐達 信國公兼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
楊憲 右丞,九月任 | 汪廣洋 四月遷陝西參政 劉惟敬 三月遷廣西參政 蔡哲 正月任。五月遷福建參政 陳亮 十月任 睢稼 十月任 侯至善 十一月任 | |
洪武三年庚戌 (1370年) |
李善長 韓國公兼左丞相兼太子太師 徐達 魏國公兼右丞相兼太子太傅 |
楊憲 七月遷左丞。尋伏誅 汪廣洋 左丞。忠勤伯 |
陳亮 三月出知蘇州府 睢稼 四月兼弘文館學士 侯至善 胡惟庸 正月任 李謙 九月任。十二月遷廣東參政 | |
洪武四年辛亥 (1371年) |
李善長 韓國公兼左丞相兼太子太師。正月致仕 徐達 魏國公兼左丞相兼太子太傅 汪廣洋 右丞相,正月任 |
胡惟庸 右丞,正月任 | 侯至善 宋冕 閏三月任。六月遷江西按察司副使 | |
洪武五年壬子 (1372年) |
汪廣洋 右丞相 | 胡惟庸 | 侯至善 罷免 | |
洪武六年癸丑 (1373年) |
汪廣洋 右丞相。正月左遷廣東參政 胡惟庸 右丞相,七月任 |
丁玉 六月任 馮冕 六月任 | ||
洪武七年甲寅 (1374年) |
胡惟庸 右丞相 | 丁玉 右丞,四月任 | 馮冕 侯善 五月任 | |
洪武八年乙卯 (1375年) |
胡惟庸 右丞相 | 丁玉 | 馮冕 侯善 | |
洪武九年丙辰 (1376年) |
胡惟庸 右丞相 | 丁玉 | ||
洪武十年丁巳 (1377年) |
胡惟庸 九月遷左丞相 汪廣洋 右丞相,九月復 |
丁玉 九月改御史大夫 | ||
洪武十一年戊午 (1378年) |
胡惟庸 左丞相 汪廣洋 右丞相 |
|||
洪武十二年己末 (1379年) |
胡惟庸 左丞相 汪廣洋 右丞相。十二月謫海南,賜死。 |
殷哲 左丞,十一月任 李素 右丞,十一月任 |
方鼐 左參政,九月任 殷哲 右參政,九月任。十一月降通政,尋升左丞 | |
洪武十三年庚申 (1380年) |
胡惟庸 左丞相。正月賜死。 | 殷哲 左丞,正月罷 李素 右丞,正月罷 |
屬官
[編輯]隋唐宋元之演變
[編輯]秦 | 前漢 | 後漢 | 魏 | 晉 | 隋(煬帝) | 唐(玄宗) | 宋 | 元 | 主要職務 |
---|---|---|---|---|---|---|---|---|---|
中書令 | 中書監令 | 中書監令 | 內史令 | 中書令 | 中書令 | 立制、詔勅之記録・傳達。 | |||
中書侍郎 | 中書侍郎 | 內史侍郎 | 中書侍郎 | 中書侍郎 | 行中書令 | ||||
散騎常侍 | 散騎侍中共平尚書奏事 | 散騎常侍 | 通直散騎常侍 | 門下省集書散騎 | 右散騎常侍 | (加官)不常設 | |||
謁者 | 謁者僕射 | 謁者僕射 | 謁者僕射 | 謁者 | 謁者台大夫 | 通事舍人 | (謁者監) | 行謁者監 |
明初廢止前
[編輯]中書省結構中有[6]:
中書省屬官左、右司中:
參議府(吳元年革參議府):
都鎮撫司(甲辰十月改隸大都督府):
- 都鎮撫,正五品
考功所(洪武元年革):
- 考功郎,正七品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1.3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香港: 人生出版社. 1952.
-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 ^ 《明史》(卷109):「中書令時中書及都督府議倣元制,設中書令,太子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作中書令乎?」遂不設。」
-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戶、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
-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以統領紅職.置屬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吳元年革參議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檢校所、斷事官.七年設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來源
[編輯]- 《唐六典》
- Hucker, Charles O.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