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政長官列表
外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 |
---|---|
尊稱 | 省長 |
提名者 |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 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的建議(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意見、中共中央的決定) |
任命者 |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 根據省人大全體會議選舉結果 |
任期 | 5年 |
首任 | 張鼎丞(時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
設立 | 1949年8月17日 |
中華民國 福建省政府主席 | |
---|---|
尊稱 | 省主席 |
提名者 | 行政院院長 |
任命者 | 中華民國總統 |
任期 | 無限制 |
設立 | 1927年7月3日 |
首任 | 楊樹莊 |
末任 | 張景森 |
本表列出歷代福建地區歷任主要行政長官或相當官員。
隋朝
[編輯]陳朝置閩州(又稱建安郡),仍廢,後又置豐州。隋朝滅陳,改為泉州。大業初年又改為閩州。下轄四縣,戶一萬二千四百二十。州治在閩縣,原名東侯官,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改為原豐縣,開皇十二年(592年)又改為閩縣。
官銜 | 姓名 | 生卒 | 任期 | 備註 |
---|---|---|---|---|
泉州刺史 | 劉弘 | (529年—591年) | 開皇九年 - 開皇十一年 589年 - 591年 |
字子光,徐州彭城人。平陳之後,以功封濩澤縣公,拜泉州刺史。開皇十年(590年)高智慧叛亂失敗,敗走福建,與泉州人王國慶一起圍攻泉州,十一年冬十二月九日城破被殺。 |
來護兒 | (?—618年) | 開皇十一年 - 仁壽三年 591年 - 603年 |
字崇善,江都(揚州)人。從楊素擊高智慧於浙江,又追至泉州,除泉州刺史。 | |
未知 | (?—?) | 仁壽三年 - 大業元年 603年 - 605年 |
未知 | |
宇文弼 | (546年—607年) | 大業元年 - 大業二年 605年 - 606年 |
字公輔,河南洛陽人。隋煬帝即位,征拜刑部尚書,仍持節巡省河北。還除泉州刺史。歲餘,復拜刑部尚書。大業三年被殺。 | |
未知 | (?—?) | 大業二年 - 大業十三年 606年 - 617年 |
未知 |
唐朝
[編輯]隋稱建安郡。武德初年改為泉州,置都督府。景雲二年改為閩州。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天寶元年改為長樂郡。乾元元年復改為福州。領縣八:閩、侯官、長樂、萬安(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
官銜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泉州刺史 | 王義童 | 武德四年 - 武德八年 621年 - 625年 |
字元稚,琅琊臨沂人。《楊炯集》卷七《唐恆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諱義童,字元稚……武德四年……詔除泉州都督。」《太平寰宇記》卷一〇一泉州:「武德八年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得其首領。」《淳熙三山志》卷二一郡守(以下簡稱《三山志》):「武德八年都督王義童。」 |
陳弘 | 武德中? | 《元和姓纂》卷三河南陳氏:「弘,唐泉州刺史。」乃後魏汾州刺史長蛇公陳紹之子。 | |
薛士通 | 貞觀元年(627) | 《舊唐書•薛登傳》:「父士通……貞觀初,歷遷泉州刺史,卒。」《新唐書•薛登傳》略同。又見《咸淳毗陵志》卷一六。 | |
方叔述 | 貞觀二年(628) | 《三山志》:「貞觀二年,方叔述,自治中授。」【宋】蔡襄《光祿少卿方公(偕)神道碑》:「方姓,周方叔之後。東漢紘避地丹陽……唐泉州刺史取述者,紘之苗裔。」按「取述」當「叔述」之誤。 | |
柳逖 | 貞觀四年(630) | 《千唐志•大唐故處士河東柳君(偘)墓志銘並序》(垂拱元年七月二十一日):「父逖,皇朝屯田、職方二郎中,散騎常侍,泉州刺史,上柱國,樂平縣開國公……君即樂平公之第三子也。」偘卒年六十七,又見《大周常州司法參軍事柳君故太夫人京兆杜氏墓志銘》(同上),《芒洛四編》卷三《大唐故泉州刺史樂平公孫柳君(永錫)墓志銘並序》。按《三山志》:「貞觀四年,柳逷。」「逷」即「逖」之異體字。 | |
衛總持 | 貞觀八年(634) | 《三山志》:「貞觀八年,衛總持,授別駕。」疑衛總持是年以別駕知州事,故《三山志》列入「郡守」。 | |
關長信 | 貞觀十一年(637) | 《三山志》:「貞觀十一年,關長信。。 | |
劉伯英 | 貞觀十六年(642) | 《三山志》:「貞觀十六年,劉伯瑛。」按《嘉泰會稽志》有劉伯英,乾封元年五月自翼州長史授越州刺史,總章元年終於官。 | |
元韶 | 貞觀二十年(646) | 《三山志》:「貞觀二十年,元韶。」按《姓纂》卷四河南洛陽元氏有「元韶,沙州刺史」。《新唐書•高祖紀》武德五年有瓜州道行軍總管元韶。 | |
任弘毅 | 貞觀二十三年(649) | 《三山志》:「貞觀二十三年,任弘毅,授別駕。」疑任弘毅以別駕知州事,故列入「郡守」。 | |
薛獻 | 貞觀中? | 《金石補正》卷三六《大唐太子左衛杜長史故妻薛氏墓志銘並序》:「祖獻,工部侍郎,泉資定隴四州刺史,贈洪州都督,內陽穆公。」夫人卒顯慶二年,年二十六。又見《唐文拾遺》卷六四。據《隋書•薛胄傳》及《新表三下》薛氏西祖房,知獻乃隋刑部尚書薛胄子,疑其刺泉州亦當在貞觀中。《三山志》失載。 | |
王孝敬 | 永徽四年(653) | 《三山志》:「永徽四年,王孝敬,授長史。」疑其以長史知州事,故列入「郡守」。 | |
王大禮 | 龍朔元年(661) | 《三山志》:「龍朔元年辛酉,王大禮。」 | |
張臣合 | 龍朔三年 - 麟德元年 663年 - 664年 |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第三冊《大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兼泉州刺史潞城公(張臣合)墓志銘並序》(總章元年十一月四日):「龍朔三年改授泉州刺史……麟德元年……行至府,遘疾彌留……十一月十五日薨於揚州之旅館,春秋七十有二。」又見《張智慧墓誌》(總章元年十一月四日)。 | |
蕭嗣德 | 咸亨元年(670) | 《三山志》:「咸亨元年庚午,蕭嗣德,授司馬。」疑其以司馬知州事,故列入「郡守」。 | |
曹某 | 垂拱時 | 《開漳陳氏族譜》引《龍湖公集》錄陳元光詩有《喜雨次曹泉州二首》。按陳元光垂拱時為漳州刺史。時泉州即後來的福州。 | |
李某 | 武后時? | 《全唐詩》卷九九張循之有《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按張循之武后時上書忤旨被誅。則此李使君當為武后時任泉州刺史者。然卷二〇八包何名下又重出此詩。包何,大曆中人。未知孰是。 | |
乙速孤行儼 | 長安三年(703) | 《全唐文》卷二三四劉憲《大唐故右衛將軍上柱國乙速孤府君(行儼)碑銘並序》:「長安三年,授使持節泉州諸軍事守泉州刺史。神龍元年授使持節都督黔辰沅等州諸軍事守黔州刺史。」。《三山志》失載。 | |
張承慶 | 景雲元年(710) | 《三山志》:「景雲元年庚戌,張承慶,承慶授都督。」 | |
閩州刺史 | 袁德仁 | 景雲二年(711) | 《三山志》:「景雲二年,袁德仁。」按是年泉州改為閩州。 |
任乾英 | 先天元年(712) | 《三山志》:「先天元年壬子,任乾英。」 | |
粱惟忠 | 開元四年(716) | 《三山志》:「開元四年,粱惟忠,惟忠授都督。」 | |
傅黃中 | 開元六年(718) | 《三山志》:「開元六年,傅黃中。」按《新表四上》傅氏有「黃中,司勛郎中」,乃地官侍郎、冬官尚書元淑子,傅遊藝侄。《郎官柱》司勛郎中有傅黃中,在韋瑗後,李元璀前。 | |
謝光庭 | 開元九年(721) | 《三山志》。 | |
王峙 | 開元十年(722) | 《三山志》。 | |
田義昌 | 開元十年(722) | 《三山志》:「開元十年,田義昌。是歲十一月授。」 | |
福州刺史、 福建經略使 |
辛子言 | 開元十三年(725) | 《三山志》:「開元十三年,辛子言。《進姥山詔》:開元中都督辛子言,自越授州牧閩。」按是年改閩州為福州,仍置都督。 |
管元惠 | 開元十七年 - 二十六年 (729年 - 738年) |
洛陽關林藏石刻《唐故中大夫福州刺史管府君神道碑並序》:「公諱元惠……[開元]十七年除使持節福州諸軍事福州刺史兼泉建等六州經略軍使……廿六年來朝京師,夏六月丁未至洛陽,遇疾薨毓德里第,春秋七十四……天寶元年歲次壬午二月丁丑朔十五日辛卯建。」《三山志》失載。 | |
許融 | 開元二十三年?(735?) | 《三山志》:開元二十三年,許融。按是時管元惠在福州都督任,疑有誤。《精神碑》四處有許融:一在盧見義後,裴曠前。二在粱昇卿後,長孫處仁前。三在張倚後,趙彥晊前。四在魏季隨後,穆思泰前。 | |
李亞丘 | 開元二十七年(739) | 《三山志》:「開元二十七年,李亞丘。《古田縣記》:二十八年都督李亞丘。」 | |
長樂郡太守、 福建經略使 |
徐嶠 | 開元廿八年 - 天寶元年 740年 - 742年(740) |
《三山志》:「開元二十八年,徐嶠。」《新唐書》本傳未及刺福。按徐嶠開元間為潤州刺史。《徐嶠墓誌》:「有唐天寶元年秋九月癸卯,江南道採訪處置使、長樂建安等郡經略使、太中大夫、使持節晉陵郡諸軍事守晉陵郡太守、上柱國、慈源縣開國公徐公薨。」。《河洛二四五•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琳)墓志銘並序》(開元廿九年七月廿八日卒,十一月二日葬):「夫潤州刺史江南東道採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開國公徐嶠撰」。 |
盧昇明 | 天寶二年(743) | 《千唐志•唐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孫府君故夫人范陽郡君盧氏墓志銘並序》(永貞元年十一月五日):「今之論甲門者曰興州刺史守直,曰長樂太守昇明,即夫人之伯祖、叔祖也。」夫人卒永貞元年,享年五十六。《新表三上》盧氏:「昇,福州刺史。」乃興州刺史守直之弟。「昇」當為「昇明」之誤。《三山志》:「天寶二年,盧昇明,授太守。改長樂經略使。」 | |
李晄 | 天寶五載(746) | 《三山志》:「天寶五年,李晄。」按《新表二上》趙郡李氏東祖房有「晄,冀州刺史」。乃隋晉王文學李孝基玄孫,時代相當,疑即此人。 | |
裴悟 | 天寶六載(747) | 《新表一上》東眷裴氏:「悟,長樂太守。」《三山志》:「天寶六年,裴悟。」 | |
高璠 | 天寶九載(750) | 《三山志》載。 | |
許炅 | 天寶十一載(752) | 《三山志》載。 | |
劉寡悔 | 天寶十四載(755)(未之任) | 《三山志》:「天寶十四年,劉寡悔,授不至。」按寡悔仕至齊州刺史,見《姓纂》卷五彭城劉氏及《新表一上》劉氏。 | |
楊知古 | 天寶十四載(755) | 《三山志》:「天寶十四年,楊知古。」 | |
吉湒 | 至德二載(757) | 《三山志》:「至德二年,吉湒。《聖泉院記》:至德二載,郡太守吉公。」 | |
福州刺史、 福建防禦使、 寧海軍使 |
董玠 | 乾元元年(758) | 《三山志》:「乾元元年戊戌,董玠……湒至是卒,先授經略寧海軍使。玠繼之,授福建防禦等使。」按是年復以長樂郡為福州,改太守為刺史。仍為都督府。改福建經略使為都防禦使兼寧海軍使。 |
福州刺史、 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 |
李承昭 | 上元二年 - 大曆七年 (761 - 772) |
《三山志》:「上元二年至大曆七年,李承昭,以御史中丞為福州刺史。《長樂縣嚴湖碑》:寶應二年節度使李公。升福建都防禦使為節度使,承昭為福、建、泉、汀、漳、潮六州節度使。」《元和郡縣誌》卷二九福州永泰縣:「永泰二年,觀察使李承昭開山洞置。」《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四年正月「乙未,福建觀察使李承昭請徙汀州於長汀縣之白石村,從之。」《太平寰宇記》卷一〇二汀州:「大曆十四年移理長汀白石村,去舊州理三百里,福州觀察使承昭所奏移也。」作「十四年」,衍「十」字。《全唐文》卷四二四於邵有《為福建李中丞謝上表》。 |
李椅 | 大曆七年 - 九年 (772 - 774) |
《舊唐書•代宗紀》:大曆七年十一月,「華州刺史李琦為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全唐文》卷三九〇獨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學碑銘並序》:「公諱椅……大曆七年冬十有一月,加御史大夫持節都督福、建、泉、汀、漳五州軍事領觀察處置都防禦等使。」「大曆十年,歲在甲寅,公薨於位。」友人蔣寅謂:甲寅為大曆九年,「十年」乃傳抄之誤。又按《閩中金石記》卷一《成公李椅去思碑》(大曆十年):「大曆七年冬十月一日,加御史大夫持節都督福、建、泉、汀、漳五州軍事領觀察處置都防禦等使。」《唐語林》卷四:「閩自貞元以前,未有進士。觀察使李錡始建庠序,請獨孤常州及為《新學記》。」《三山志》:「大曆七年,李錡。」《新唐書•宗室世兮表上》蜀王房:「福建觀察使椅。」乃華原丞桐、黔州刺史樟、梓州刺史栝(後改名季貞)兄弟。則當從木作「椅」。 | |
皇甫政 | 大曆十年 - 十二年 (775 - 777) |
《全唐文》卷五一三吳與《漳州圖經序》:「大曆十一年,福建觀察使皇甫政奏割汀州龍巖縣來屬。」《元和郡縣誌》卷二九漳州龍巖縣:「大曆十二年皇甫政奏改隸漳州。」《三山志》:「大曆十年,皇甫政。政授刺史知留後。」《輿地碑記目》卷三《福州碑記》有《懷一塔碑》,註:「皇甫政撰,在閩縣聖泉院。」 | |
高寬仁 | 大曆十二年? - 十四年? (777? - 779?) |
《全唐文》卷三三七顏真卿《送福建觀察使高寬仁序》:「高君寬仁,初舉明經,歷任中外,克勤職務,政績昭著,升福建觀察使。」《三山志》及吳氏《方鎮年表》均失載。按《新唐書•方鎮表五》,大曆六年置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使。顏真卿卒貞元元年,是高寬仁任福建必在大曆六年至貞元年元年間。考大曆七年至十年乃李椅,十年至十二年乃皇甫政,十四年至建中元年乃鮑防,建中元年至四年乃常袞,四年至興元元年乃孟皞,興元元年至貞元元年乃王雍,其間惟大曆十二年至十四年間闕人,疑高寬仁刺福即在此期間。 | |
鮑防 | 大曆十四年 - 建中元年 (779 - 780) |
《舊唐書•德宗紀上》:大曆十四年五月「丁酉,以京畿觀察使鮑防為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建中元年正月「己巳,福建觀察使鮑防、湖南觀察使蕭復讓憲官,從之」。又四月「戊申,以福建觀察使鮑防為洪州刺史、江西團練觀察使」。又見兩《唐書》本傳。《全唐文》卷七八四穆員《鮑防碑》:「今上嗣位……俾之師長,統閩越,轉江南。」《三山志》:「大曆十四年,鮑防。建中元年,以防為洪州刺史。」《全唐詩》卷一五〇劉長卿有《送秦侍御外甥張篆之福州謁鮑大夫秦侍御與大夫有舊》。 | |
常袞 | 建中元年 - 四年 (780 - 783) |
《舊唐書•德宗紀上》:建中元年五月,「潮州刺史常袞為福建觀察使」。又建中四年正月「丙午,福建觀察使常袞卒」。又見兩《唐書》本傳。《全唐文》卷四一七常袞有《為福州刺史謝上表》,又有《謝讓加銀青福建觀察使表》。又見《三山志》。 | |
孟皞 | 建中四年 - 興元元年 (783 - 784) |
《舊唐書•德宗紀上》:建中四年三月「癸未,以左散騎常侍孟皞為福建都團練觀察使」。《三山志》:「建中四年,孟皞。」《全唐文》卷五二二粱肅《為雷使君祭孟尚書文》:「敬祭於故福建觀察使兵部尚書贈右僕射孟公之靈。」又卷四七〇陸贄《答論蕭復狀》謂德宗因孟皞年老,欲除蕭復為福建觀察。 | |
王雍 | 興元元年 - 貞元元年(784 - 785) | 《唐會要》卷六九:「顯慶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制督府及上州各置執刀五十人……至貞元元年廢,從福建觀察使王雍奏也。」 | |
盧惎 | 貞元元年 - 二年 (785 - 786) |
《舊唐書•德宗紀上》:貞元元年正月「丁未,以饒州刺史盧惎為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又本傳:「改饒州刺史,遷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貞元二年七月,以疾終。」《全唐文》卷五一三吳與《漳州圖經序》:「興元二年,刺史柳少安請徙治龍溪,福建觀察使盧惎錄奏。貞元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從之。」又見《三山志》。 | |
吳詵 | 貞元三年 - 四年 (787 - 788) |
《舊唐書•德宗紀上》貞元三年三月「丙午,鳳翔、隴右元帥副兵馬使吳詵為福建觀察使」。又《德宗紀下》:貞元四年四月,「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又見《新唐書•德宗紀》。《元龜》卷一五三:「貞元年四年四月,貶前福建觀察使吳詵為涪州刺史。」又見《三山志》。 | |
吳湊 | 貞元四年 - 七年 (788 - 791) |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四年五月「辛未,太子賓客吳湊為福建觀察使」。貞元七年十一月「丁酉,以前福建觀察使吳湊為陝州長史、陝虢觀察使」。《通鑑•貞元四年》五月同。又見兩《唐書》本傳,《三山志》。 | |
鄭叔則 | 貞元七年 - 八年 (791 - 792) |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七年「秋七月庚午,以信州刺史鄭叔則為福建觀察使」。《全唐文》卷七八四穆員《福建觀察使鄭公(叔則)墓志銘》:「唐貞元八年四月十六日福建團練觀察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鄭公薨於位。」又卷七八五有《祭福建鄭大夫文》。又見《三山志》。 | |
王翃 | 貞元八年 - 十一年 (792 - 795) |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八年五月「丙寅,以大理卿王翃為福建觀察使」。又本傳:「出為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入為太子賓客。貞元十二年,檢校禮部尚書。」《新唐書》本傳略同。《元龜》卷四八四:「[貞元]九年五月,福建觀察使福州刺史王栩(翃)奏:諸州並設軍額防虞役使,更置執刀,甚為煩費。」《三山志》:「貞元八年,王翊。自大理卿出為觀察使。」按「翊」乃「翃」之誤。 | |
李若初 | 貞元十一年 - 十三年 (795 - 797) |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十一年「二月癸卯,以衢州刺史李若初為福建觀察使」。十三年三月「乙巳,以福建都團練使李若初為明(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又本傳同。《新唐書》本傳未及。《會稽掇英總集•唐太守題名》:「李若初,貞元十三年三月自福建觀察使授。」《全唐文》卷八一七黃璞《林孝子傳》:「林孝子攢,泉州莆田縣人……貞元癸酉歲李若初廉使茲地,深所嘉嘆。」按癸酉歲為貞元九年,疑誤。又見《宋高僧傳》卷一八《唐會稽永欣寺後僧會傳》。 | |
柳冕 | 貞元十三年 - 二十年 (797 - 804) |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十三年三月,「以婺州刺史柳冕為福建觀察使」。貞元二十年七月「辛卯,福建觀察使柳冕奏置萬安監獄泉州界」。又本傳:「[貞元]十三年,兼御史中丞、福州刺史……以政無狀,詔以閻濟美代歸而卒。」《新唐書》本傳略同。又見《姓纂》卷七河東解縣東眷柳氏,《柳河東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陰先友記》、《三山志》。《全唐文》卷四八九權德輿有《答柳福州書》,又卷四九〇《韋賓客宅宴集詩序》稱:「外有平陽、長樂二連帥韋君、柳君」。「柳福州」、「柳君」均指柳冕。《金石萃編》卷一〇四《無垢淨光塔銘》:「唐貞元己卯歲……觀察使柳公。」按「己卯歲」為貞元十五年。 | |
閻濟美 | 貞元二十年 - 元和二年 (804 - 807) |
《舊唐書》本傳:「自婺州刺史為福建觀察使,復為潤州刺史。」《新唐書》本傳:「貞元末,繇婺州刺史為福建觀察使,徙浙西。」《全唐文》卷五六〇韓愈《順宗實錄三》:永貞元年四月「景寅,罷閩中萬安監。先是福建觀察使柳冕……請置監……百姓苦之,遠近以為笑。至是觀察閻濟美奏罷之」。又見卷六五四元稹《唐故越州刺史浙江東道觀察使河東薛公(戎)神道碑文銘》。《三山志》:「貞元二十年,閻濟美。」《會稽掇英總集•唐太守題名》:「閻濟美,元和二年四月前福建觀察使授。」 | |
陸庶 | 元和二年 - 四年 (807 - 809) |
《新表三下》陸氏:「庶,福建觀察使。」《三山志》:「元和二年,陸庶。授觀察使。」《全唐文》卷六六四白居易《與陸庶詔》:「省所奏,當管新開福建陸路四百餘里者具悉。」《太平寰宇記》卷一〇〇福州長樂縣:「元和三年省,以地併入福唐,即觀察使陸淮奏省之,至五年復立縣。」《姓纂》卷一〇陸氏:「生渭、灃、澗、瀍、淮。」岑仲勉《姓纂四校記》云:「陸淮,實陸庶之誤。」《會要》卷七一:「元和三年三月,並侯官、長樂入閩縣、福唐兩縣……觀察使陸初準例省之。」按陸初即陸庶。 | |
元義方 | 元和四年 - 六年 (809 - 811) |
《舊唐書•憲宗紀上》:元和四年四月,「以商州刺史元義方為福建觀察使」。六年四月,「以福建觀察使元義方為京兆尹。」《新唐書》本傳略同。又見《三山志》,《元氏長慶集》卷五七《唐故建州浦城縣尉元君墓志銘》。 | |
裴次元 | 元和六年 - 八年 (811—813) |
《舊唐書•憲宗紀上》:元和六年二月,「以太府卿裴次元為福建觀察使」。又《憲宗紀下》:元和八年十一月「丙辰,以福建觀察使裴次元為河南尹」。又見《新表一上》洗馬裴氏,《三山志》。《寶刻叢編》卷一九引《諸道石刻錄》:「《唐毬場亭二十詠並序》,唐福州刺史裴次元作,大中十年刻。」 | |
薛謇 | 元和八年 - 十年 (813—815) |
《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八年十一月「丁卯,以泗州刺史薛謇為福建觀察使」。《全唐文》卷六〇九劉禹錫《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福州刺史薛公(謇)神道碑》:「俄遷福建團練觀察使……元和十年某月日薨於位,年六十七。」《三山志》:「元和七年,薛謇。《聖泉院記》:元和十年,中丞薛公。」按「七年」誤。 | |
元錫 | 元和十年 - 十四年 (815—819) |
《三山志》:「元和十年,元錫。」《韓昌黎集》卷二七《衢州徐偃王廟碑》註:「石刻……福州刺史元錫書。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日。」《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四年六月「癸丑,以福建觀察使元錫為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使」。《全唐文》卷六九三元錫有《福建刺史謝上表》。又見《元龜》卷九一七。《宋高僧傳》卷一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傳》:「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佛塵蒙。元和十二年……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迴御札,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 | |
裴乂 | 元和十四年 - 長慶三年 (819—823) |
《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四年六月,「以鄭州刺史裴乂為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全唐文》卷六五五元稹《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使持節福州諸軍事福州刺史裴公墓志銘》:「觀察福建……持之五載,不失所逮……不幸薨於揚。」《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卷》第十三冊《王汶墓誌》(寶曆元年四月十一日):「[元和]十四年冬,福建廉使裴公乂、魏博節制田公弘正繼以穆生之醴,將置公於席。」又見《新唐書•裴坦傳》,《新表一上》中眷裴氏,《三山志》。 | |
蔡僖 | 長慶四年?(824?) | 《福建通志•職官志》卷二稱:「蔡僖,元和間任觀察使。」按元和年間觀察使從閻濟美、陸庶、元義方、裴次元、薛謇、元錫,到裴乂,史籍書之甚詳。惟裴乂長慶三年卒,徐晦寶曆元年來任,其間長慶四年缺,疑蔡僖刺福在長慶四年歟?其仕歷均不詳。吳氏《方鎮年表》亦不載。 | |
林蔇 | 寶曆元年?(825?) | 《林邵州遺集•睦州刺史二府君神道碑》:「饒州生府君贈睦州刺史披……次子邵州刺史蘊……季子福唐刺史蔇……寶曆元年,敬宗皇帝以孝治為大,詔內外長吏追顯前門。蘊忝剖符竹,被沾雨露,哀榮所感,逮於幽明。」又見《續慶圖》,作「福唐州」。按福唐乃福州縣名。然福州刺史從大曆十四年至寶曆元年曆歷可考。疑有誤。 | |
徐晦 | 寶曆元年 - 二年 (825—826)) |
《舊唐書》本傳:「寶曆元年,出為福建觀察使。二年,入為工部侍郎。出為同州刺史。」又《敬宗紀》:寶曆二年八月,「以前福州觀察使徐晦為工部侍郎」。《三山志》略同。《全唐文》卷七三六沈亞之《閩城開新池記》稱「高平公牧察之餘」,又卷七三五有《與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書》、《上使主第二書》、《上使主第三書》。徐中丞、高平公,當即徐晦。吳氏《方鎮年表》長慶四年下列徐晦,岑仲勉正補已指出其誤。 | |
衛中行 | 寶曆二年(826) | 《舊唐書•敬宗紀》:寶曆二年正月甲午,「以國子祭酒衛中行為福建觀察使」。《三山志》:「寶曆二年,獨中行。」按「獨」字乃「衛」字之誤。上圖藏拓片《唐故鄂岳團練判官王公(譚)墓志銘並序》(咸通五年十月二十日)謂其父王師正因「閩帥衛中行奸穢莫救,遂表其狀以聞」。 | |
獨孤朗 | 大和元年(827)(未之任) |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元年「八月庚寅朔,以工部侍郎獨孤朗為福建觀察使」。又本傳:「大和元年八月,出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是月赴官,暴卒於路,贈右散騎常侍。」《新唐書》本傳、《三山志》略同。《全唐文》卷六三九李翱《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獨孤公(朗)墓志銘》:「大和元年八月為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等使……不克入謝,病二旬,九月壬子以瘡卒,年五十三。」又卷六四〇有《祭福建獨孤中丞文》。 | |
張仲方 | 大和元年 - 四年 (827—830) |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元年八月「戊申,以諫議大夫張仲方為福建觀察使」。又本傳:「大和初,出為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三年,入為太子賓客。」《新唐書》本傳略同。上圖藏拓片《唐故朝議郎行陝州硤石縣令上柱國侯公(績)墓志銘並序》(大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和元年,為福建觀察使張公辟授監察御史里行,充觀察推官。」《全唐文》卷六七九白居易《唐故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曲江縣開國公張公(仲方)墓志銘並序》:「入為諫議大夫,福建觀察使兼御史中丞,徵還為太子賓客。」又見《三山志》。 | |
桂仲武 | 大和四年 - 五年 (830—831) |
《舊唐書•文宗紀下》:大和四年三月「丁亥,以衛尉卿桂仲武為福建觀察使」。《三山志》同。《劉禹錫集》卷四〇《祭福建桂尚書文》:「維大和六年月日,蘇州刺史劉禹錫謹以清酌之奠,敬祭於故福建團練使桂公之靈。」《全唐詩》卷七四六陳陶有《投贈福建桂常侍二首》。 | |
羅讓 | 大和五年 - 八年? (831—834?) |
《舊唐書•文宗紀下》:大和五年七月「己未,以給事中羅讓為福建觀察使」。又見兩《唐書》本傳。《三山志》:「大中四年,羅讓。」按「大中四年」誤。《全唐詩》卷七六四陳陶有《投贈福建路羅中丞》,即羅讓。 | |
段伯倫 | 大和八年 - 開成元年? (834—836?) |
《舊唐書•文宗紀下》:大和八年七月「壬申,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段百倫檢校工部尚書,充福建觀察使」。《三山志》同。《舊唐書•段秀實傳》:「其子伯倫……[大和]八年七月,檢校工部尚書,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使,入為太僕卿卒。」《新唐書•段秀實傳》略同。 | |
唐扶 | 開成元年 - 四年 (836—839) |
《舊唐書•文宗紀下》開成元年五月,「以中書舍人唐扶為福建觀察使」。開成四年十一月「壬申,前福建觀察使唐扶卒」。又見兩《唐書》本傳,《新表四下》唐氏,《三山志》。《全唐文》卷七三三劉從諫《奏論二蕭真偽》:「今年二月,其蕭宏投臣當道,求臣上聞,自言:比者福建觀察使唐扶、監軍劉行立具審根源,已曾論奏。」 | |
李玘 | 開成四年(839)(未之任) | 《舊唐書•文宗紀下》:開成四年閏正月「辛丑,以司農卿李玘為福建觀察使,諫官論其不可,乃罷之」。《三山志》作「李記」。 | |
盧貞 | 開成四年(839) | 《舊唐書•文宗紀下》:開成四年閏正月「丙午,以大理卿盧貞為福建觀察使」。又見《三山志》。《全唐詩》卷三六五劉禹錫《夜宴福建盧侍郎(一作常侍)宅因送之鎮》,即盧貞。 | |
黎埴 | 會昌元年(841) | 《廣記》卷一七五引《閩川士傳》:「[林]傑五歲……日課所為,未幾盈軸。明年,遂獻唐中丞扶……至九歲,謁盧大夫貞、黎常侍殖(埴),無不嘉獎。」似黎埴為盧貞之後任。吳氏《方鎮年表》列黎埴於會昌元年至三年,云:「《淳熙三山志》在大中八年,恐誤。按《唐會要》:開成五年,有御史中丞黎植。」岑仲勉正補云:「然開成末為中丞,不能必其會昌初即出除福建也,宦途何常之有?」姑存疑。又按《寶刻類編》卷六《浯溪題名》有黎埴,大中元年七月二日。當是外任行此,抑罷福刺時路出此處?又岑仲勉云:《郎官柱》、《浯溪題名》、《翰林學士壁記》、《新唐書•李德裕傳》等均作「埴」,從「木」者訛。《盧繪夫人墓表》題云:「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黎埴撰」。墓主會昌元年四月卒,九月祔。又《盧繪夫人李氏墓誌》:妹適壽春黎埴,黎公曆任近密,迨今廉鎮福建,昨正初道路,集會於嘉興,路歧徘徊累日。今據墓誌,可確知黎埴會昌元年始為福州刺史。 | |
殷儼 | 大中二年(848) | 《會要》卷二九:「大中二年七月十六日,福建觀察使殷儼進瑞粟十一莖。」《三山志》失載。《全唐文》卷七五二杜牧《薦韓乂啟》:「及[元]晦得越,乃棄產避之居常州。殷儼者,仰韓之道,自閩寄百縑遺之。及門,不開書函而斥去之。」按元晦為越州刺史在會昌五年至大中元年。 | |
崔於 | 大中三年 - 四年 (849—850) |
《三山志》:「大中三年,崔於。見《神光寺碑》。」《廣記》卷一七五引《閩川士傳》:「林傑字智周,幼而聰明秀異……時父肅為閩府大將……及有是子,益大其門,廉使崔侍郎於亟與遷職,鄉人榮之。」《閩書》:「林傑,大中四年舉童子科,觀察使崔於禮異之。」 | |
李貽孫 | 大中五年 - 六年 (851—852) |
《金石萃編》卷八〇《華岳題名》:「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中丞李貽孫,大中五年七月廿七日口鎮,將男意承文蔚口復含昭謁岳而退。」《全唐文》卷七四九杜牧《白從道除東渭僑巡官陶祥除福建支使等制》:「暨守臣貽孫等亦曰:[陶]祥、[劉]蛻文學溫慎,可在賓階。」又卷五四四李貽孫《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大和中,予為福建團練副使日……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又見《三山志》。按大中五年《華岳題名》已署福建觀察,非六年始任。《寶刻叢編》卷一九引《復齋碑錄》:「《唐新造上生院記》,唐李貽孫撰,正書無名,大中六年四月十三日立,在神光寺。」 | |
王源植 | 大中七年(853) | 《新表二中》王氏:「源植,福建觀察使。」乃武后時宰相王方慶玄孫。《三山志》失載。唯於「長樂縣天王院」下云:「大中七年置,廉帥王公奏賜額。」吳氏《方鎮年表》謂即源植,今從之。 | |
韋署 | 大中七年(853) | 榮新江雲,圓珍《請弘傳兩宗官牒案》:大中七年八月十七日。「達州下郭門……當時觀察使、金紫光祿大夫、御史中丞、福建都團練處置等使、兼福州刺史韋署」。又見《圓珍傳》。 | |
裴煒 | 大中時? | 《福建通志•職官志二》:大中間,裴煒以福建團練觀察使兼泉州刺史,見《閩書》。《八閩志》作「裴偉」。 | |
楊發 | 大中十年 - 十二年 (856—858) |
《舊唐書》本傳:「改授太常少卿,出為蘇州刺史……還,改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移授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新唐書》本傳略同。《舊唐書•宣宗紀》:大中十二年正月,「以太中大夫、福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楊發檢校右散騎常侍、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嶺南東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全唐文》卷七九一濮陽寧《閩遷新社記》:「大中十年夏六月,公命遷社於州坤,築四壇……功以十七日戊子起,冬十一月庚子畢。」又曰:「元侯關西公及蒞閩,其春由郡儀即社。」《寶刻叢編》卷一九引《集古錄目》:「《唐閩遷新社記》,唐攝館驛巡官前進士濮陽寧撰,書為八分,不着氏。福州刺史楊君(碑不着名)……以歲月推之,關西公者,楊發也。」又見《三山志》。 | |
王鎮 | 大中十二年 - 咸通二年 (858—861) |
《舊唐書•宣宗紀》:大中十二年正月,「以朝請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右金吾大將軍、充右街使……王鎮為檢校左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福州諸軍事、兼福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三山志》同。 | |
皇甫燠 | 咸通二年 - 三年 (861—862) |
《唐故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中大夫使持節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柱國安定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安定皇甫公(燠)墓志銘並序》(咸通四年二月十六日):「維咸通四年歲次癸未正月甲子朔二十一日甲申,甌閩護戎以其帥皇甫公去月二十四日薨於位上聞,天子震悼,不視朝者一日……公諱燠……咸通二年,改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其明年,遘疾終於官舍,享年五十九。贈左散騎常侍。」另,《唐故安定皇甫公(燠)夫人廣平郡君劉氏(舒光)墓志銘並序》(咸通十二年十月三十日):「有唐咸通十二年,故福建觀察使兼御史中丞、贈左散騎常侍安定皇甫公諱燠,字廣煦,夫人劉氏遘疾,自鄂尋醫,以閏八月十日捐館於襄陽私第,享年五十九。」 | |
杜宣猷 | 咸通二年 - 六年 (862—865) |
《三山志》:「杜宣猷,咸通二年。」《全唐文》卷八一七黃璞《王郎中傳》:「王棨……咸通三年鄭侍郎讜下進士及第……成名歸覲,廉使杜公宣猷請署團練巡官。」《通鑑•咸通六年》:正月,「福建觀察使杜宣猷每寒食遣吏分祭其先壠,宦官德之。庚申,以宣猷為宣歙觀察使,時人謂之『敕使墓戶』」。又見《玉泉子》,《廣記》卷二三九引。 | |
李播 | 咸通六年(865) | 《三山志》 :「《舊紀》:李播,咸通六年授。《烏石感應王廟碑》:咸通間,蠻寇犯於交、廣,府帥李大夫播遣使運饋告廟而行。」 | |
李瓚 | 咸通六年 - 八年 (865—867) |
《三山志》:「咸通六年,李瓚。是年《雙峰院記》: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朝議郎、持節都督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李瓚。七年作天王堂,亦有記。」又見《閩中金石志》卷二。 | |
李景溫 | 咸通八年 - 十年 (867—869) |
《新唐書•李景讓傳》:「弟景溫,字德己,歷諫議大夫、福建觀察使,徙華州刺史,以美政聞。」《三山志》:「咸通八年,李景溫。《西禪院記》:懿宗八年,福建廉使李景溫。《東禪院記》:咸通十年廉使李公。」按李景溫咸通七年十一月在禮部郎中任,見《舊唐書•懿宗紀》。 | |
孟彪 | 咸通十一年 - 十四年 (870—973) |
《三山志》:「咸通三年,孟彪。」按咸通二年至六年乃杜宣猷在任,孟彪似無可能插入。吳氏《方鎮年表》列於咸通十一年至十四年,今從之。 | |
皇甫珪 | 乾符元年?(874?) | 《姓纂》卷五壽春皇甫氏:「煥,中書舍人、福建觀察使。」按《姓纂》庫本校註:「又鎛子珪,字德卿,此作生煥,誤。」岑仲勉《姓纂四校記》云:「考《重修壁記》,珪於大中十二年八月拜中書舍人,十四年十月罷學士,改同州刺史,其官福建觀察,最早應在懿宗朝。」按《三山志》失載。吳氏《方鎮年表》以皇甫煥附大中九年,誤。今乾符元年缺,故系於此。 | |
李晦 | 乾符二年 - 三年 (875—876) |
《舊唐書•僖宗紀》乾符二年四月,「河南尹李晦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福州刺史、福建都團練觀察使」。《全唐詩》卷五五九薛能有《送福建李大夫》。《三山志》:「乾符二年,李晦。」《宋高僧傳》卷一二《唐縉雲連雲院有緣傳》:「及南遊至武夷山,時廉使李晦為築禪室。乾符三年至縉雲龍泉大賽山立院。」《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周朴詩集序》:「閩之廉問楊公發、李公晦……奇君之詩。」 | |
李播 | 乾符三年(876) | 《舊唐書•僖宗紀》乾符三年「六月,敕福建觀察使李播、荊州刺史楊權古……等九人授官之時,眾詞不可;王回等三人到郡無政,惟務貪求,實污方州,並宜停任」。《全唐文》卷八八僖宗有《停福建觀察使李播等任敕》。又見《三山志》。 | |
韋岫 | 乾符五年(878) | 《新唐書》本傳:「[盧]攜執政,岫自泗州刺史擢福建觀察使。」《全唐文》卷八二六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潁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師為之入府,從人願也。」又見《宋高僧傳》卷一二《唐福州雪峰廣福寺義存傳》。韋公,即韋岫。《通鑑•乾符五年》:「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又見《三山志》,《北夢瑣言》卷一四。 | |
鄭鎰 | 乾符六年 - 中和四年 (879—884) |
《通鑑•中和四年》:「初,黃巢轉掠福建,建州人陳岩聚眾數千保鄉里,號九龍軍,福建觀察使鄭鎰奏為團練副使。」知乾符末鄭鎰已為福建觀察。《三山志》:「廣明元年庚子,鄭鎰。」《全唐詩》卷八三七貫休《送鄭使君》:「刺婺廉閩動帝台。」《新唐書•僖宗紀》中和四年五月「壬午,福建團練副使陳岩逐其觀察使鄭鎰,自稱觀察使。」 | |
陳岩 | 中和四年 - 大順三年 (884—892) |
《通鑑•中和四年》:十二月「壬寅,以[陳]岩為福建觀察使。岩為治有威惠,閩人安之。」又見《三山志》。《通鑑•大順二年》:「福建觀察使陳岩疾病,遣使以書召泉州刺史王潮,欲授以軍政,未至而岩卒。」《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北京大學卷》第二冊《唐故福建觀察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潁川郡口陳府君墓志銘》(景福二年八月十四日):「府君以大順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薨口,春秋四十有四。」按大順三年即景福元年。陳府君當即陳岩。 | |
范暉 | 景福元年 - 二年 (892—893) |
《通鑑•大順二年》:「[陳]岩卒,岩妻弟都將范暉諷將士推己為留後。」《新五代史•王審知傳》:「景福元年,[陳]岩卒,其婿范暉自稱留後。」《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景福元年六月,「泉州王潮攻陷福州,殺范暉而有其地」。《新唐書•昭宗紀》:景福元年三月「丙寅,福建觀察使陳岩卒,護閩都將范暉自稱留後」。景福二年「五月庚子,王潮陷福州,范暉死之」。今從《新紀》。又見《三山志》。 | |
威武軍節度使 | 王潮 | 景福二年 - 乾寧四年 (893—897) |
《通鑑•景福二年》十月「戊戌,以泉州刺史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又《乾寧三年》:「九月庚辰,升福建為威武軍,以觀察使王潮為節度使。」又《乾寧四年》:十一月,「潮寢疾,舍其子延興、延虹、延豐、延休,命審知知軍府事。十二月丁未,潮薨……審知自稱福建留後,表於朝廷」。又見《新五代史•王審知傳》。《英華》卷四五七張玄晏有《授王潮威武軍節度使制》。《三山志》:「景福二年,王潮。」 |
王審知 | 乾寧四年 - 天祐四年 (897—907) |
《新五代史》本傳:「乾寧四年,[王]潮卒,審知代立。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為節度使……唐亡,粱太祖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又見《三山志》,《通鑑•光化元年》、《光化三年》二月。 |
宋朝
[編輯]明朝
[編輯]明朝福建行省主要長官有:
清朝
[編輯]清朝福建省主要長官有: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2月,改組為福建省人民委員會,1967年5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軍事管制委員會軍事管制。1968年8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成立,1979年12月撤銷,復設福建省人民政府。
職銜 | 任別 | 任期 | 姓名 | 籍貫 | 現任職務或曾任最高職務 | 備註 |
---|---|---|---|---|---|---|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主席 |
第1任 | 1949.8-1954.10 | 張鼎丞 | 福建永定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
第2任 | 1954.10-1955.2 | 葉 飛 | 福建南安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199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 |
福建省人民委員會 省長 |
第1任 | 1955.2-1959.1 | ||||
第2任 | 1959.1-1959.10 | 江一真 | 福建連城 |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衛生部部長 |
1959年10月被打倒 | |
代理 | 1960.4-1962.6 | 伍洪祥 | 福建龍巖 | 福建省政協主席 | 2005年9月14日在福州逝世 | |
復職 | 1962.11-1962.12 | 江一真 | 福建連城 |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衛生部部長 |
1962年11月平反,官復原職 1994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 | |
第3任 | 1962.12-1967.5 | 魏金水 | 福建龍巖 |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1992年8月11日在福州逝世 | |
中國人民解放軍 福建省軍事管制委員會 主任 |
第1任 | 1967.5-1968.8 | 韓先楚 | 湖北黃安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1986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 |
福建省革命委員會 主任 |
第1任 | 1968.8-1973.12 | ||||
第2任 | 1974.11-1979.12 | 廖志高 | 四川冕寧 |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 |
2000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 |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省長 |
第1任 | 1979.12-1983.1 | 馬興元 | 山西昔陽 |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2005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
第2任 | 1983.1-1987.9 | 胡 平 | 浙江嘉興 | 商業部部長 | 2020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 | |
第3任 | 1987.9-1990.1 | 王兆國 | 河北豐潤 | 第16、17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第10、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第8、9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
第4任 | 1990.11-1994.4 | 賈慶林 | 河北泊頭 | 第16、17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10、11屆全國政協主席 |
||
第5任 | 1994.4-1996.10 | 陳明義 | 福建福州 |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 ||
第6任 | 1996.10-1999.8 | 賀國強 | 湖南湘鄉 | 第17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
||
第7任 | 1999.8-2002.10 | 習近平 | 陝西富平 | 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
||
第8任 | 2002.10-2004.12 | 盧展工 | 浙江慈谿 | 第12、13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
第9任 | 2004.12-2011.4 | 黃小晶 | 福建福州 | 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 | ||
第10任 | 2011.4-2015.10 | 蘇樹林 | 黑龍江克東 | 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 | 2018年7月26日因犯受賄罪、國有企業人員濫用職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六年 | |
第11任 | 2015.11-2017.12 | 于偉國 | 山東文登 |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 ||
第12任 | 2018.1-2020.7 | 唐登傑 | 江蘇建湖 | 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 | ||
第13任 | 2020.7-2021.10 | 王 寧 | 湖南湘鄉 | 現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 | ||
第14任 | 2021.10- | 趙 龍 | 遼寧盤錦 | 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