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米粒組織
外觀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3年12月26日) |
超米粒組織是太陽表面的一種特殊的對流胞模式。它是由哈特(A.B.Hart)[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使用都卜勒速度量測光球上的水平流動(流速約為300至500 m/s,是只有米粒組織十分之一的顆粒)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稍後(20世紀60年代),雷頓(Leighton)、諾伊斯(Noyes)和西蒙(Simon)為超米粒組織建立了約30,000公里的典型尺寸和約24小時的壽命[1]。
起源
[編輯]長期以來,超米粒組織一直被解釋為一種特定的對流尺度參數,但其起源尚不明確。儘管太陽光球中存在米粒組織是一個有充分記錄的現象,但對於更高階米粒組織模式的真實性質甚至存在與否,仍有很多爭議。一些作者認為存在三種不同的組織規模:直徑為150–2,500公里的典型米粒組織,5,000–10,000公里的中型米粒組織,和超過20,000公里的超米粒組織。米粒組織通常被認為是對流胞形成分級結構的跡象:因此,超級米粒組織在其最上層會碎裂成更小的中型米粒組織,而中型米粒組織又會在其表面分裂成更小的米粒組織。太陽物質將在分離米粒組織的黑暗"通道"中向下流動,分隔在超米粒組織之間的是濃度最高的冷氣體,類似於較小的支流連接於河流。然而,應該強調的是,這張照片具有高度的推測性,根據未來的發現,可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最近的研究[2]顯示了一些證據,表明中型米粒組織是由平均程式引起的重影特徵。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Freedman, Roger A.; Kaufmann III, William J. Universe. New York, USA: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8: 762. ISBN 978-0-7167-8584-2.
- ^ 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springer.com.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外部連結
[編輯]- a SOHO/MDI Dopplergram showing supergranular speed patter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ASA: The Sun Does The Wav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formation at Nature.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ichel Rieutord and François Rincon, "The Sun’s Supergranulation", Living Rev. Solar Phys. 7, (2010), 2. online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ited on June 15,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