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心
外觀
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心(英語:International Revolutionary Marxist Centre,缩写为IRMC)是一個已不存在的國際政黨組織。
歷史
[編輯]該組織成立於1932年,一開始取名為獨立革命社會主義政黨委員會,後更名為革命社會主義團結國際局,最後改名為「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心」,但通常被稱作倫敦局,有時還被稱作第三半國際、第三又四分之三國際[1]。該組織由一些「中派」社會主義政黨組成,包括「布哈林派」(國際共產主義反對派)、德國的「布蘭德勒派」、美國的「洛夫斯東派」等,它們既反對主流的社會民主黨,也反對共產國際。
該組織的書記處起初設於倫敦,1939年遷至巴黎。該組織的青年翼是革命青年組織國際局。該組織的成員黨曾遍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組織最重要的成員是英國的獨立工黨,其領袖費內爾·布羅克威長期擔任該組織的主席,書記則由西班牙的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的胡利安·戈爾金擔任。
該組織一度親近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及國際左翼反對派,但後因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而原為該組織成員的荷蘭的革命社會黨選擇繼續與國際左翼反對派合作[2]。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組織的主要成員都投入到本國的反戰或抵抗運動中,因此這個本來就很鬆散的組織到了1940年5月以後就銷聲匿跡了。二戰後,其在東歐的成員多數隨着共產黨吸收社民黨(如德國共產黨吸收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組建德國統一社會黨,波蘭工人黨吸收波蘭社會黨左派組建波蘭統一工人黨等)成為建制內官僚,而在西歐的成員則大多加入了各國社民黨。
成員
[編輯]- 奧地利紅色陣線(1935年加入,參加奧地利革命社會主義者)
- 保加利亞聯合社會黨(1932年加入,1936年失去聯繫)
- 法國工人團結朋友團體(1935年加入,1936年退出)
- 法國無產階級團結黨(1933年加入)
- 法國工農社會黨(1935年加入,以「革命左翼」名義作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一個派別)
- 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932年加入,1938年退出)
- 德國列寧聯盟(1933年加入,1935年退出)
- 德國馬克思主義者-國際主義者(1939年加入)
- 德國新道路(1938年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內部的反對派)
- 德國火花(1938年加入)
- 英國獨立工黨(1932年加入)
- 英國革命社會黨(1936年加入,1938年退出)
- 希臘共產主義文庫馬克思主義黨(1938年加入)
- 馬克思主義意大利社會黨(1933年加入)
- 荷蘭獨立社會黨(1932年加入,1935年併入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
- 荷蘭革命社會主義者聯盟(1936年加入,1938年退出)
- 荷蘭革命社會黨(1933年加入,1935年併入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
- 荷蘭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1935年加入)
- 挪威工黨(1932年加入,1935年退出)
- 挪威面向日子(1933年加入,1936年退出)
- 英屬巴勒斯坦左翼錫安工人(1937年加入)
- 英屬巴勒斯坦青年衛士(1936年加入)
- 波蘭猶太工人總聯盟(1932年加入)
- 波蘭獨立社會主義勞動黨(1932年加入,1936年退出)
- 羅馬尼亞獨立社會黨(1933年加入,同年併入統一社會黨)
- 羅馬尼亞統一社會黨(1933年加入,1936年退出)
- 西班牙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1933年加入)
- 瑞典社會黨(1933年加入,1938年退出)
- 美國獨立勞工聯盟(1939年加入)
- 美國爭取革命工人黨聯盟
- 蘇聯左翼社會革命黨人(1933年加入,1938年退出)
- 國際共產主義反對派
觀察員
[編輯]- 德國共產黨(反對派)(1939年加入)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蘭因(鄭超麟). 从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 新旗. 1946年, (第2期): 第6–8頁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 ^ George Breitman, The Rocky Road to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1933–3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