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
外觀
潘希珍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中華民國浙江省甌海道永嘉縣 | 1917年7月24日
逝世 | 2006年6月7日 臺灣臺北市北投區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 (88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別名 | 琦君 |
教育程度 | 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
職業 | 作家、司法人員、教師 |
經歷
|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中華民國作家,本名潘希珍,字希珍,小名春英,筆名琦君,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浙江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永嘉中學、之江大學等校,並兼任浙江高等法院圖書管理員。來臺後,曾任高檢處紀錄股長、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中國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央大學、中興大學教授。[1]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由於琦君的散文大多是描寫她自己從年幼到老年的生活,因此相當受歡迎,亦涵括小說、評論、合集、論述、翻譯及兒童文學和繪本,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語、日語、韓語等多國語言。
琦君的散文寫作的風格以溫柔敦厚見長,多是懷舊文學作品,多次被選入臺灣高中、國中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有限公司改編成電視劇,由李少紅執導,周迅、黃磊、寇世勛、歸亞蕾等人主演。台灣公共電視於2001年在公視頻道播出該劇。[1]
生平
[編輯]- 1917年,琦君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一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因此就過繼給伯父,由伯父潘國綱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潘、葉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伯父本名國綱,民國初年在浙江、福建一帶擔任師長,本身允文允武,家教也十分嚴厲,琦君小時候要背詩、背詞、背古文,背不出來往往要挨打。一直到晚年,她還記得,有一次,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先生到家裏來,孩子不能出去見客,她就躲在門縫裏偷看,看着那派威嚴,恨不得跑出去跟當時還很年輕的蔣先生握手。想到家裏規矩那麼多,琦君心裏有氣,想着要把這些都記下來。
- 1921年,開始受教於家庭教師葉巨雄,研讀詩經、唐詩、孟子、論語、唐宋古文等中國古典文學數年。
- 1927年,琦君唯一的哥哥在北京因腎臟炎過世。
- 1928年,舉家遷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 1935年,發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黃》於《浙江青年》雜誌。
- 1936年,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
-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潘鑒宗與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 1941年,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3年,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
- 1945年,抗戰勝利回杭州,任教於之江大學,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後數十年在司法界與教育界並行的工作。
- 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擔任高檢處四等書記官,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同年,發表來台後的首篇散文《金盒子》於《中央日報》。
- 1951年,與李唐基結婚,兩人育有一子。
-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
- 除了從事司法工作,這幾十年間,琦君也在學校兼課,講授「大一國文」,如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等學校。
- 1963年,得到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散文獎。
- 1969年,自法院退休。
- 1977年,隨夫留居美國。1980年,自美返國,任教於中大中文系。1983年,再隨夫留居美國。
- 1999年,以《煙愁》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 2001年,返回浙江永嘉,參加「琦君文學館」開館典禮。
- 2004年,與夫婿返台,定居於台北縣淡水鎮。
- 2006年6月7日凌晨4點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享壽88歲。
家人
- 生父:潘國康(1886年5月3日-1918年7月7日)
- 生母:卓氏(1892年3月7日-1921年10月23日)
- 養父(伯父):潘國綱 ,字鑒宗(1882年7月20日-1938年7月3日)
- 養母(伯母):葉夢蘭(1882年1月31日-1942年1月13日)
- 兄:潘長春(1914年6月16日-1927年3月26日)
- 另還有一位異母的妹妹潘樹珍(1933年-),由潘國綱的側室王雪茵所生 ,她們兩人跟琦君一起到台灣
- 夫:李唐基(1921年-2013年12月19日)
- 子:李一楠(1956年-)
作品
[編輯]合集
[編輯]- 《琴心》(散文、小說)國風雜誌社 1954年,爾雅出版社 1980年
-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
- 《文與情》(散文、小說)三民書局 1990年
-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 《母親的金手錶》九歌出版社 2001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 《夢中的餅乾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 《琦君書信集》臺灣文學館 2007年
小說
[編輯]- 《菁姐》(短篇)今日婦女半月刊 1956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 《百合羹》(短篇)開明書店 1958年
-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 《七月的哀傷》(短篇)驚聲文物供應社 1971年
- 《錢塘江畔》(短篇)爾雅出版社 1980年
- 《橘子紅了》(中篇)洪範書店 1990年
散文
[編輯]- 《溪邊瑣語》婦友月刊社 1962年
- 《煙愁》光啟社 1963年,書評書目出版社 1975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 《琦君小品》三民書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 《紅紗燈》三民書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 《三更有夢書當枕》爾雅出版社 1975年
- 《桂花雨》爾雅出版社 1976年
- 《細雨燈花落》爾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 《讀書與生活》東大圖書公司 1978年,三民書局 1986年
- 《千里懷人月在峰》爾雅出版社 1978年
- 《與我同車》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 《留予他年說夢痕》洪範書店 1980年
- 《母心似天空》爾雅出版社 1981年
- 《燈景舊情懷》洪範書店 1983年
- 《水是故鄉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此處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 《玻璃筆》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 《我愛動物》洪範書店 1988年
- 《青燈有味似兒時》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淚珠與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爾雅出版社 1991年
- 《媽媽銀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 《萬水千山師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 《母親的書》洪範書店 1996年
-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兒童文學/繪本
[編輯]- 《賣牛記》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6年,2006年 三民書局將舊版的《賣牛記》與《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賣牛記》
- 《老鞋匠和狗》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9年
- 《琦君說童年》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三民書局 2006年
- 《琦君寄小讀者》純文學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書更名為《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九歌出版社
- 《桂花雨》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 《玳瑁髮夾》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論述
[編輯]- 《詞人之舟》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爾雅出版社 1996年
- 《琦君讀書》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翻譯
[編輯]- 《傻鵝皮杜妮》國語日報 1965年
- 《涼風山莊》純文學出版社 1988年
- 《比伯的手風琴》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 《李波的心聲》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 《愛吃糖的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 《好一個餿主義》遠流出版社 1992年
- 《小偵探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 《菲利的幸運符咒》(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共有54件作品
得獎
[編輯]榮譽
[編輯]中華民國勳章獎章
[編輯]評價
[編輯]- 夏志清曾說:「琦君的散文和李後主、李清照的詞屬於同一傳統,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為中國當代文學感到驕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應該傳世的。」(這是1974年爾雅出版社出版書目時夏來信之評價,而在當年該社就為其出版《煙愁》。)夏志清以為,《一對金手鐲》、《髻》這些文章,早該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為中學教材,甚至列入諾貝爾文學獎毫不遜色。琦君謙虛地說:「我這個是土作品。」夏說:「土有土的好處。」琦君的作品,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
- 張秀亞曾說:「在琦君的文章中,有一種清新俊逸之氣,一股高雅的氣韻,一種難言的神韻,這賦予她文字無限的魅力,文章的氣韻,原是得自天機,發自靈府」可以看見為琦君的創作特色在於她文字自然流暢、不多加粉飾、雕琢。[3]
- 鄭明娳曾指出:「潘琦君的散文,無論寫人、寫事、寫物,都在平常無奇中含蘊至理,在清淡樸實中見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濃妝艷抹的豪華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其散文集中,寫得最出色的是懷舊散文,其次是生活感想,前者如《留予他年說夢痕》、《煙愁》、《紅紗燈》;後者如《琦君小品》、《三更有夢書當枕》。而其文字特色在於不雕琢、不粉飾,自然流暢,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不刻意造作而有一種美感。[4]
琦君文學館、琦君研究中心
[編輯]- 琦君文學館座落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瞿溪鎮三溪中學內,原為祖家,2001年10月22日開幕,展館是由會客室、生平室、作品陳列室、名家評論、讀者來信、名言摘錄等六部分組成,目前已收集琦君作品38部。琦君逝世後,其夫李唐基表示,琦君之骨灰將在此長久安放,以承其落葉歸根之遺願(現暫安放於台北);並整理更多遺物,一同典藏館內。
- 2005年,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成立「琦君研究中心」,蒐集了散見於各處的琦君作品評論,並於中文系研究所開設了「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等課程。
相關資料
[編輯]- 《琦君的世界》隱地編 爾雅出版社 1980年
- 《琦君的文學世界》章方松 三民書局 2004年
- 《剪不斷的母子情─論琦君的親情書寫》黃渭珈 中國語文月刊 2005年
- 《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宇文正 三民書局 2005年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琦君.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收存系統. [202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透過《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2‧琦君》 (中文).
- ^ 總統頒授「二等卿雲勳章」給資深作家柏楊、鍾肇政、葉石濤、琦君及齊邦媛.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4-10-15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3).
- ^ 張秀亞. 〈煙愁〉書評書目. 中央日報‧副刊第9版'. 1963-10-31 [202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好臺誌. [202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7).
外部連結
[編輯]- 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永久失效連結]
- 「在黑白與彩色的網點之後」廖玉蕙記錄 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庫 2001/09/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九歌出版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琦君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並開辦「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等課程)
- 九歌出版社 懷念琦君專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中國時報-琦君專輯
- 聯合報-琦君專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台灣知名作家琦君凌晨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