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筆名是有些作家發表文章時,基於某種理由不以真實姓名發表而採用的化名。
使用筆名的原因[编辑]
各個作家都有不同使用筆名的原因。可能包含但不限於:
- 自謙,例如三毛;
- 嫌自己的本名不夠響亮或(對男性)太柔弱,例如琦君、月巴氏;
- 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例如歐·亨利;
- 本名與作品風格不相符,例如尼子騷兵衛、阿寬;
- 向文學大師致敬,例如江戶川亂步;
- 在不同風格作品的發表上使用不同的筆名加以區別,例如樹林伸;
- 為了吸引讀者注意或促進銷售量,例如荒川弘;
- 與他人共同創作時取一筆名當代表,例如藤子不二雄、亞樹直;
- 政治因素,例如劉中興、王師凱。
筆名的來源[编辑]
某些有取筆名動機的作家,尤其認為本名庸俗者,通常會刻意取些與風花雪月有關、看起來雅緻秀逸的筆名,在網路上甚至有些能夠自動產生姓名的程式。
但也有些作家的筆名是大有來頭的,像是已故台灣作家劉俠以「杏林子」為筆名其因有二,其一為紀念其出生地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其二為自幼長年處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痛下,感念醫療人員之細心照護(醫界又稱「杏林」)。
也有作家的筆名是引經據典而取的,像是台灣小說家陳喆筆名瓊瑤兩字,即取《詩經》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末兩字而成。另外,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的筆名是個字謎,是將其姓名末字拆解為「金庸」兩字而作為筆名的。
例子[编辑]
马来西亚[编辑]
1947年,尚未担任马来西亚首相的马哈迪·莫哈末在新加坡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即马大学医学系前身)求学期间以“Che Det”为笔名为新加坡《海峡时报》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马来社会的英文专栏。第一篇被《海峡时报》于1947年7月所发表的首篇专栏题目是“马来妇女创建本身的自由”(Malay Women Make Their Own Freedom)。
參閱[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