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島海戰 (1631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島海戰
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631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廿八日
地點
今中國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交界一帶之海域和島嶼及鴨綠江
結果 後金慘敗,明朝勝利
參戰方
明朝
朝鮮(暗中助明)
後金
指揮官與領導者
登萊總兵黃龍
副總兵張燾
副總兵沈世魁
葡萄牙炮兵統領公沙的西勞
後金可汗皇太極
楞額禮
喀克篤禮
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與損失
死傷不詳 死傷不詳

皮島海戰崇禎四年 ( 1631年 ) 六月明朝大敗入侵皮島 ( 地處遼東半島朝鮮交界 ) 的後金軍戰役。

戰役前夕[編輯]

崇禎三年 ( 1630年 ) 明將劉興治接受了皇太極的招降,暗中準備再次叛逃後金。當時因其兄弟劉興祚戰死殉國,朝廷懷疑劉興祚再假死叛投後金而未與撫恤,他氣憤不平,遷怒代署皮島諸務的陳繼盛有意不奏報。平時兩人不睦,此時遂動殺機,借祭祀劉興祚,設計將陳繼盛等十一人殺害,舉兵叛亂,到處殺掠。明朝聞變,派副總兵周文郁等入島安撫。劉興治接受安撫,叛亂漸息。[1]五月,任命錦州參將黃龍為征虜前將軍都督僉事,鎮守登萊、東江,駐皮島。[2]東江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但是,劉興治的叛變活動並沒有停止。八月,他夥同參將李登科、游擊崔耀祖、都司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備王才王成功等人簽署了一份「盟誓」書,秘密送到皇太極手中。次年即崇禎四年(1631年)二月,皇太極覆信,再次表示歡迎之意,他本人「即當天地盟誓,毫無違背」。

三月十六日, 劉興治策劃叛逃,先殺將校中不跟從其叛亂的人,參將沈世魁全家被害,他本人倖免得脫。劉氏兄弟也互相殘殺,他的弟弟劉興基被捆打一頓。沈世魁與其黨羽合謀,候至深夜,突入劉興治的住處,把他殺死。這時,皇太極已派額駙佟養性率兵二百趕到鐵山,撥船接應,被明兵發現,將其擊敗。叛亂很快被平息下去。[3]皇太極的約降計劃完全落空,下令把劉氏家口全部屠殺。有從皮島逃至瀋陽的滿人報告說:「興治被殺,島中未定,若於此時以一支兵襲島,則可全利也。」[4]據此,後金首次征皮島之役。

戰役經過[編輯]

崇禎四年 ( 1631年 )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任命總兵楞額禮為右翼主帥,喀克篤禮為左翼主帥,率騎兵千五百人,步兵四千五百人,征南海島。[5]後金軍經邊鎮義州,進入朝鮮境內,直取宣川。六月四日,由宣川分兵四路:一路入蛇浦,一路陳於身彌島浦口,一路陳於郭山宣沙浦,一路奔嘉定。據朝鮮將領林慶業觀察,合四路後金兵「步騎數萬,憑陵衝突,遽塞沿路」。以上後金所佔四處,都在皮島(椵島)東北至東面的沿海一線,從陸上形成了對皮島的半包圍形勢。後金攻打皮島,首先要解決戰船問題。它向以騎兵為主,既不會造船,也沒有善於操舟的水手。但是朝鮮國王仁祖李倧見到滿達爾漢董納密帶去索船的信以後,召集廷臣多次討論,決定拒絕借船給後金,明確表示:「明國猶吾父也,撫我二百餘年,今征我父之國,豈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6]滿達爾漢與董納密無可奈何,兩手空空回國。後金借不到船,已從海上搜索到十一條船,把部隊運到靠近皮島的身彌、宣沙等小島。另在宣川「砍木造船」,做攻皮島的準備。同時,沿海岸線築牆,作為進攻的防禦工事。

明軍方面,由上任不久的黃龍指揮。九日,他派遣副總兵張燾率軍趕到身彌島,與後金兵展開激戰,明軍掌握大量火器,又有成批船隻,習於水戰,給予後金兵以重大殺傷,「斃屍成績」,被迫從身彌島退卻。接着,督軍大小兵船百餘艘迎戰於宣川浦。據朝鮮人目睹戰況:「戰艦蔽海,連日進戰,炮煙四塞,聲振天地。」可見戰鬥是何等激烈!有一後金將領,兩腮中一炮丸,頤頷被打壞,用頭巾裹結,載到宣川就死了。兵士死屍累累,「扶傷盈路,不可勝記。杵鹵俱漂,草木渾腥。」副總兵沈世魁於十二、十九等數日,連續進攻蛇浦的後金兵,浴血奮戰,「神炮諸發,虜陣披靡,死傷甚眾」。後金焚燒屍體數日,顯見傷亡慘重。

十七日,張燾率軍駕船攻擊後金沿海防線。在戰役中有一西洋人葡萄牙炮兵統領公沙的西勞(Consales Texeira),前來中國教授鑄炮和使用的技術,明朝封為統領,這次也參加了戰鬥。西洋大炮放置在船上,他親自指揮,攻擊正面;明兵駕三板唬船,施放三眼火銃,四面攻打。威力強大的西洋大炮對準後金修的防禦牆猛烈轟擊,紛紛倒塌。開始,後金迅速修復,馬上又被擊毀,防守的士兵隨之倒斃一片。西洋炮共施放了十九次,加上三眼槍的配合射擊,擊斃後金兵約六七百人。

雙方激戰十餘日,後金終究敵不過明軍的猛烈炮火和海上用船之不便,被迫放棄進攻,「畏縮奔於八十里之外,不敢復近海岸」。六月二十八日,後金自朝鮮撤兵,七月二日回到瀋陽。[7]

戰役評價[編輯]

明軍的先進的西洋火器相對後金以落後的弓箭刀矛為主的冷兵器遠佔優勢。後金傷亡很慘重,據說還有一位後金「王子」或大將陣亡。不習水戰,船隻不足,深入到朝鮮,在一個不熟悉的地理環境中,特別是在他們十分陌生的海上作戰,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朝鮮王朝不參與任何一方的戰鬥,隔岸觀火,實則在感情上是向着明朝方面,並且十分痛恨後金,原因是當年明朝傾國之兵助朝鮮驅逐入侵之日本豐臣秀吉的軍隊,拯救了快將亡國的朝鮮王朝。後金於1627年入侵朝鮮,為丁卯戰爭,期間大肆屠城搶掠,逼朝鮮國王簽訂不平等條約,所以極度憎恨女真人。

當地朝鮮百姓經常「竄伏林谷中,擊殺虜兵之散處者」,以感激明朝之恩。[4]給明軍以心理上的鼓舞和支持,因而增強了他們戰鬥的勇氣和信心。明朝得到戰鬥的全面報告後,驚呼為「此海外從來一大捷」,「則此捷為十年來一戰!」

註釋[編輯]

  1. ^ 《明史記事本末》補遺卷四
  2. ^ 《國榷》卷九十一
  3. ^ 《崇禎長編》四年四月甲寅
  4. ^ 4.0 4.1 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九年六月庚午
  5. ^ 《清太宗實錄》卷九
  6. ^ 《東華錄》天聰五年五月辛丑
  7. ^ 《明清史料》乙編《兵部題行稿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