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次大甲土城戰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大甲土城戰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大甲城第二度遭天地會叛軍包圍,林春娘再度出面祈雨,不僅解井溝水枯竭之危,亦熄滅叛軍埋藏大甲城南門城垣的火藥,軍民士氣大振,林氏功不可沒,圖為大甲林氏貞孝坊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農曆十一月初十日至十二月十四日
地點
結果 天地會久攻大甲城不下,決議退兵。
參戰方
天地會
南埔十八庄
(紅軍)
民間練勇
(白軍)
大清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 戴潮春
  • 莊柳
  • 莊泠
  • 陳梓生
  • 王和尚
  • 何守
  • 江有仁
  • 陳此
  • 黃定安
  • 羅冠英
  • 柯興
  • 柯九
  • 廖廷鳳
  • 廖江峰
  • 鄭元杰淡水同知
  • 鄭榮(大甲守備
  • 曾捷步(千總)
  • 參戰單位
  • 天地會部眾
  • 四張犁民練
  • 南埔庄民練
  • 南埔十八庄民練
  • 大甲民練
  • 大甲民練
  • 大安民練
  • 竹塹民練
  • 南庄民練
  • 東勢角民練(翁仔社
  • 噶瑪蘭廳民練
  • 綠營臺灣鎮臺灣北路協右營
    (即竹塹營編制,下轄竹塹城汛、大甲汛)
  • 第二次大甲土城戰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發生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十一月初十至十二月十四日,天地會戴潮春南埔十八庄聯軍,發動第二次進攻大甲土城的軍事行動,反政府的勢力軍容壯大,大甲土城仰賴官軍、各處團練民勇,歷時將近一個月的戰火才驅逐敵軍。[1][2]

    背景

    [編輯]

    同治元年(1862年)春,以戴潮春為首的天地會眾高舉紅旗,發動叛亂,成功佔據臺灣中部與彰化縣城清代彰化縣北半部,約今臺中市一帶),同年三月下旬,大甲土豪王和尚偕同莊柳、陳再添、王九螺等據地為王,一度佔領大甲土城,在五月間清朝官軍與來自竹塹、翁仔社的民練合作,鏖戰至五月廿一日,王和尚等同意歸順清廷,官軍收復大甲土城。[1][3]

    大甲位於大甲溪北岸,清代隸屬淡水廳管轄[4],在林豪東瀛紀事》編為「北路」戰線,大甲一帶軍務多由淡水廳鄉紳如林占梅陳維英鄭如梁等捐納挹注。同治元年(1862年)秋八月,朝廷委派候補道區天民(籍貫廣東,舉人)來臺,奉旨督辦北路軍務,淡水廳仍時不時有大小騷動,糧餉時時不足,皆仰賴淡水廳鄉紳助餉。[1][2]

    過程

    [編輯]

    南埔十八庄起事

    [編輯]

    南埔庄(今大安區南埔里[5]:114)頭人莊泠的兒子因犯事入獄,莊柳(本屬天地會反政府軍,曾參與第一次大甲土城戰役,戰役落幕後投降官軍)便以此契機,出面說服莊泠投入造反的行列(天地會等反政府軍並以紅旗為幟,而支持官軍的村莊則舉白旗互相對峙);主導第一次大甲土城戰役的土豪王和尚,原本五月間已投降官軍,此刻又復叛官軍,攜民作亂。[1]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十一月初十日,莊泠率領南埔庄起事,南埔周圍十八庄群起響應,清軍出兵鎮壓,卻在水汴頭(今大甲區文曲里[5]:109)接連受挫,下大安庄黃腰、吳算先後被擒而死,南庄仔(今大安區南莊裏[5]:109)被紅軍佔領,南庄頭人陳此趁亂逃脫,隨官退守大甲土城[1]

    十一月十二日,淡水同知鄭元杰收到天地會撤軍的線報,真偽難曉,鄭元杰之弟鄭榮時任大甲守備,採信線民說法,率勇出城追剿天地會,雙方交戰水尾溪(屬溫寮溪),不意天地會出奇謀,伏兵自頂店(今大甲區頂店裏[5]:114)而出,直奔北門,鄭榮奮勇衝殺,殺賊四十三人,民勇杜壬午[a]、柯宗茂、蔡俊等陣亡。十一月十四日,翁仔社頭人羅冠英率勇來援、十一月十七日,竹塹鄉紳林占梅亦遣千總曾捷步率兵勇運送鉛藥至大甲。[1][2]

    此圖繪製於臺灣日治時期昭和14年(1939年),當時大甲郡包含大甲街、清水街、梧棲街、沙鹿街、外埔庄、大安庄、龍井庄、大肚庄,此次戰役地點略可按圖索驥。

    大甲城二度遭圍

    [編輯]

    十一月十八日,天地會三路圍堵大甲城,鄭榮、曾捷步率軍循東路,陳此、黃定安率民勇出西路,翁仔社羅冠英與海口庄民丁會合,行中路,轉至水汴頭交戰。當是時,紅軍領袖人物之一林日成剛好人在牛罵頭,即刻增派援軍、趕至現場,先擊潰東路的官軍部隊,西路民勇見狀撤退,僅剩羅冠英率領的翁仔社與海口庄民丁被圍,羅冠英退無可退,拔劍乎曰:「事急矣,當各奮力!」兵凶戰危之際,羅冠英與柯興、柯九突圍至大甲街坊南側,林日成部隊追剿之餘,乘勢進攻大甲城,羅冠英趕緊登埤守備,發炮攻擊敵軍,鏖戰至日暮,叛軍總算退兵。是日羅冠英留柯興協守大甲城,先行返回翁仔社,謀備戰事。[1]

    十一月十九日,翁仔社柯興屯駐社尾、柯九屯營盤口,南庄陳此佈防頂店;紅軍則盤據四甲、橫圳、溪州,雙方呈對峙之勢。十一月廿一日,柯興出戰,率勇至南溝,柯九出兵坊南以應和。戰方合,紅軍忽然火藥桶失火,白軍柯興、柯勇快速擊敗對方,取得一勝。十一月廿六日,大甲鎮瀾宮忽降神蹟,乩童傳神諭:「今夜大難」立即以空書符以壓之,是夜四更,紅軍隊伍潛至大甲南門,暗藏火藥,火發,城垣大震,時逢大甲城內水道屢遭叛軍截斷,城內百姓只得飲溝水解渴,溝水將竭,無從滅火,又是節婦林春娘三出禱雨,雨降,大火得熄滅,軍民士氣倍增。[1][6]

    十二月初一日,官軍鄭榮率兵 500 名進攻敵營松仔腳。天地會僅以六十餘人應戰,卻順利擊退官軍,官軍退至柯九營前(營盤口)。柯九分兵救援,反倒擊退天地會部眾,追至瓦磘溪(屬溫寮溪)才撤軍。天地會嗣後又派兵反攻,分路由水汴頭而來,天地會部眾何守、江有仁、王和尚皆帶着黃羅青蓋的紅傘帥旗,前往現場、指揮督戰。噶瑪蘭生員黃某帶屯番 300 名,偕保安軍同時夾擊,雙方交戰於水尾坑,血戰數日,後賴地方勇首郭龍駒奮勇出擊,追至紅軍駐紮瓦磘溪的營寨,燒寨而返,奪下紅軍旗幟五支,寫有「大漢掛帥何」、「平北將軍簡」、「平北先鋒黃」等字,其他尚包括天地會軍師江有仁令牌一支。十二月初八日,官軍與民兵約雞鳴出兵,莊丁列隊據守城外,官軍卻遷延不出,仍收拾餘匪數名,復據舊寨。[1]

    戴潮春北上參戰

    [編輯]

    同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天地會戴潮春與陳弄小埔心首領)、嚴辦(牛朝山首領)攻陷斗六門後,調兵攻打嘉義縣城,但遭逢嘉義鄉紳與署知縣白鸞卿、參將湯得陞的頑抗,陷入僵持狀態(長達六個月)。同年秋十月,戴潮春與妻本安住斗六門,丞相莊天賜建議戴潮春此時應北上助陣,奪下大甲城,戴潮春採納此議,遂返回四張犁故居,與奉命戌守老巢的陳梓生會合,整備軍務。[1]

    鐵砧山俯視大甲鎮一隅。

    十二月初十日,戴潮春率領 1000 員,北上進攻腳踏庄(今大安區西安里,可分頂腳踏庄下腳踏庄[5]:114);駐紮水汴頭的天地會部隊自溪埔直搗大甲土城南門、另一股則從東南側偷襲頂店(南庄陳此的部隊),傾擾大甲城東門,至酉時才收兵。十二月十一日,竹塹總局運送鉛藥途中,被紅軍截獲,將管府坑一帶圳道填平,截斷水源,並在水汴頭(今大甲區文曲里)處紮營,白軍只得退守水柳。十二月十二日,兵勇前去清理水圳,卻與紅軍會戰鐵砧山東,新埔民勇先行潰敗,白軍各路漸漸不支。紅軍集結兵力,猛攻大甲城西、南門,幸賴屯勇以猛烈炮火炮擊,紅軍才罷兵撤退。[1]

    十二月十三日,翁仔社羅冠英再度返回大甲,偕廖廷鳳、廖江峰帶熟番、鄉勇千餘名,分兵二路,分別由大甲溪以及六分崎,從大甲東側繞行,馳援大甲城。當時大甲城外佈滿紅軍屯營,含括新社地區,且正進攻頂店營(南庄陳此部隊)。羅冠英與紅軍會戰新厝仔,斬殺首級二十餘顆,又與大安庄民丁合攻溪州、水汴頭等天地會營區。大甲城內聞遠方火炮聲大作,便分道出城接應,紅軍乃棄攻頂店而撤退。廖廷鳳趁其不備,衝入撤退紅軍大後方,斬首百餘,復與羅冠英會合。日暮,冐雨再攻賊營,城中發佈篷策應,天地會潰不成軍,再次退軍。[1]

    十二月十四日,是日大霧,莊丁列陣於城外,羅冠英合隊進剿,一路追殺紅軍至南埔庄,大甲溪西南敵營一律肅清。廖江峰亦在溪州擊敗紅軍,毀其營寨,此外,三保庄義首吳送、船頭埔李清芬、大安庄李求等各帶莊丁,四處驅賊,賊盡遁過溪。[1]天地會此役失利後,商討是否續攻大甲土城,卻聽聞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率兵 3000 人,已於十二月間抵達臺灣府,戰鬥意願低落,放棄持續進攻大甲城,是以退兵。[2][7]

    後續

    [編輯]
    • 大甲土豪王和尚在此役落幕後,毀謗戴潮春身邊的陳梓生攻城不力,反被陳梓生所殺。[1]
    • 嗣後戴潮春南返斗六門,而天地會丞相莊天賜原先戰略是「先取大甲,次陷嘉義,三犯郡城。」雖然戴潮春作戰失利,紅軍另外位首領林日成仍決定按照莊天賜的作戰方略,攻略大甲,遂於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發起第三次大甲土城之役,同樣遭到大甲民團頑抗。[1][2]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戴案紀略》作「林生牛」。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3-3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蔡青筠 (編).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3-3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中文(臺灣)). 
    3. ^ 許毓良. 〈戴潮春事件〉.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臺灣)). 
    4. ^ 葉爾建. 〈淡水廳〉.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0)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編).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臺灣)). 
    6. ^ 〈林氏貞孝坊〉.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臺灣)). 
    7. ^ 連橫. 《臺灣通史.卷33》. 臺北市: 五南. 2017 [2022-03-31].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臺灣)).